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水錶」和「老人安全」看似沒有關聯,但在「一網統管」平臺,隱藏背後的邏輯清晰可見——當獨居老人家中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時,系統會判斷老人家中有事,並及時向居委預警。從今年6月起,上海市江蘇路街道開展為老服務應用場景試點工作,通過安裝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和智能讀水錶儀四件智能設備,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電話、上門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全面輻射轄區內所有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雲管理。
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齡化社會正在加速到來,養老事業不僅關乎公共福祉,而且關乎每個人的未來。
毋庸諱言,相對於人口老齡化進程中龐大的養老需求來說,國內的專業養老機構仍存在很大的數量缺口。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養老體系,不僅代表著一種政策性方向,而且也是多數老年人實際的選擇。居家養老的核心不在於「居家」,而在於「養老」,關鍵是實現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和社會化——即使足不出戶,老年人依然能享受到貼心的照料和細緻的呵護。
在一個越來越「老」的社會裡,獨居老人無疑是最令人放心不下的群體,除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如何滿足之外,他們的安全和健康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長期以來,街道社區對獨居老人的關懷大多是通過點對點的形式來實現,或登門拜訪,或電話溝通,都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過,點對點幫扶最大的軟肋在於效率低,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數量本就有限,那些老年人聚集的老舊社區,往往會令他們疲於奔命。在此過程中,如果老年人有事外出,服務人員難免會「撲空」;如果老人不願意被攪擾,服務人員難免會遭遇「閉門羹」。
以此為背景,通過在老人家裡安裝智能設備,可以實現養老服務的「點對面」響應,不僅可以大大提高養老服務的速度和效率,而且也可以減少對老年人生活不必要的打攪——在不影響老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老年人的生活狀況和質量已經瞭然於胸。在各種「雲」服務層出不窮的當下,安全監測雲管理無疑是最體貼關照老年人的一朵「祥雲」。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此後,「智慧養老」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智慧養老」的第一步,就是對老年人的生活實現遠程監控。如果獨居老人超過24小時未開門,或者12小時沒有用水,系統就會發出預警,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及時調查,儘早介入,避免意外情況發生。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的情況普遍存在,「智慧養老」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能夠以最少的服務人員,實現最全面的監護,提供最快捷的服務。無論是從提高工作效率,還是從提高老年人獲得感的角度看,這一理念和做法都值得在更大範圍推廣應用。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老年人往往被視為「技術難民」,「智慧養老」模式的出現使人看到,只要養老服務更加「走心」,老年人一樣能享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居家養老有四大需求:健康、安全、生活和文化。在不斷滿足老人健康和安全需求的同時,希望「智慧養老」能在滿足老人生活和文化需求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既要「安」,又要「享」,這是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時也應該成為網際網路+智慧養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