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政治正確」,就要禁止大學教授莎士比亞嗎?

2020-12-14 騰訊網

莎士比亞的《奧塞羅》中,他筆下的黑人形象是個嫉妒鬼,還是殺人兇手;而《威尼斯商人》也可能莎士比亞帶有一點大眾化的排猶主義思想

(儘管夏洛克是個出色的人物形象)

。如果用「政治正確」考量,這都可能成為被禁止教授的作品。但這種理由,真的能站得住腳嗎?在《密涅瓦火柴盒》中,義大利著名作家翁貝託·埃科談及了他對「政治正確」與「政治狹隘」的看法。當「政治正確」被奉為唯一真理而稍有異見就斥為邪說時,「正確」就可能會變成「狹隘」。

下文經授權摘編自《密涅瓦火柴盒》,[意]翁貝託·埃科,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版,原標題《政治正確與政治狹隘》。

作者 | 安伯託·埃科

摘編|李夏恩

「政治正確」——這一產生於美國,旨在反對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以保護被壓迫的少數派權利的名詞正在演變成一種新的基要主義

(Fundamentalism)

。基要主義認為對於真理只能有唯一一種解釋,而把其他觀點都看成是邪說。因此,儘管該主義並不一定是狹隘的

(它能夠容忍其他非基要主義者的存在)

,但卻很容易變得狹隘,從而游離在那些所謂沒有「正確」理解真理的大眾群體之外。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他給我講了這麼一件事。他是一個吸菸者,由於學校禁止師生在大學室內吸菸,所以他常常利用課間去室外吸菸。那些吸菸的學生也會到室外去,於是老師便會和這些學生交談十來分鐘。事實上,我也是這麼做的。我的授課時間是兩小時,因此我會在兩堂課之間安排一次十分鐘的休息,然後到花園裡或路邊去吸菸,並會與那些同樣擁有這種惡習

(顯然,我並不認為這是一種惡習,但大家都認為如此)

的學生閒聊一會兒。

如今,那些不吸菸的學生卻向校長投訴了我的這位美國朋友。理由如下:由於他經常與吸菸的學生聊天,因此會與他們建立一種更加親近的關係,從而損害了不吸菸學生的利益。這種特殊的親近關係破壞了「公平原則」。因此,這位教授的行為是應該受到審查的。正如大家所見,在該事件當中,並不是要尊重那些少數的受到排擠的弱勢群體,卻是要保護大眾的利益,也就是說,這體現了大眾對於一小部分優勢勢力的擔心。

我們可以察覺到,這樣一種過分強調「尊重每一個人」的擔憂將會導致一種危險的局面,會使人們對於任何人都無法容忍。打個比方,法律中可以加上一條,說我不能娶我所愛的女人,而必須與指派給我的女人結婚,以此來保護所有少數民族的權利

(也就是說,如果有十個中國人都已經結婚了,那麼我就必須娶印度女人或芬蘭女人,但就是不能跟中國女人結婚,從而保證所有少數種族的機會均等)

羅納德·德沃金是激進自由主義

(保護每個人的權利,包括那些選擇放棄生命的人的權利)

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獲得了波洛尼亞大學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的演說中所討論的,恰恰就是關於學術自由的問題。

大學的產生

(中世紀時的大學也正是在波洛尼亞誕生的)

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因為它確立了獨立教育機構存在的必要性,這樣的教育機構不僅要獨立於政治和宗教權力,而且其中的教師也應具備獨立於大學本身的各種思想和理念。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想法,也正是這種想法推動了西方科學的進步。

但如果要遵循所謂的「政治正確」的原則,這種自由就會受到質疑。例如,一個英國文學教授將會被禁止講授莎士比亞的《奧塞羅》,因為書中的那個黑人是個嫉妒鬼,而且還是殺人兇手,這一點將會激怒那些不是來自西方的學生;他也不能講授《威尼斯商人》,原因很明顯,因為在那部戲劇中,莎士比亞不可避免地帶有一點大眾化的排猶主義思想

(儘管夏洛克是個出色的人物形象)

。他甚至沒有勇氣講授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因為這意味著他忽視了某些非洲民族的哲學和神話

(而這些非洲民族的後裔卻在大學裡就讀)

毫無疑問,在大學裡既教授亞里斯多德哲學又教授多貢族

(西非少數民族)

神話,這是完全正確的。只可惜所謂的「政治正確」卻要懲罰教授亞里斯多德哲學的人,而獎勵教授多貢族神話的人。這就體現了一種盲目主義和基要主義,這種觀點與那些認為亞里斯多德哲學體現了人類理性,而多貢族神話只是一種野蠻思維的極端觀點是沒有什麼兩樣的。

的確,大學和中學都應為所有理論的教學提供空間

(因此,我很久以來就認為一所好的學校應該讓學生了解《聖經》、福音書、《古蘭經》和佛教典籍的基本內容)

。但若是僅僅因為《聖經》與《古蘭經》互不相容,就禁止某人談論

(他非常了解的)

《聖經》的話,就表現了一種危險的狹隘性,只不過表面多了一層「尊重不同觀點」的偽裝而已。

作者 | 安伯託·埃科

摘編|李夏恩

編輯|張婷

導語校對|李銘

相關焦點

  • 歐美出版界奉行政治正確,莎士比亞的作品放現在就沒機會出版了
    一時輿論紛紛,一名議員表示「這是荒謬的政治正確」,他甚至要求政府干預此事。後來,牛津大學出版社迫於輿論壓力,否認有意禁止豬肉等詞彙。然而現狀是,歐美出版社的編輯們會自動遵循這種潛規則。牛津大學除了政治正確,在商業層面,歐美出版社普遍奉行犬儒主義,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固執。
  • 講座| 北大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莎士比亞是藝術靈感之源
    【編者按】近日,因《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圖書館》新書首發,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丁寧教授應邀做客重慶精典書店·北大博雅講壇,從珍藏有最多的莎士比亞著作、莎士比亞戲劇題材繪畫、雕塑等的美國福爾傑圖書館以及英國的伯明罕圖書館談起,並通過大英圖書館曾舉辦的關於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作品展,帶我們一同走進了為後世開啟無數藝術靈感的莎士比亞的世界
  • 北大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莎士比亞是藝術靈感之源
    近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丁寧教授應邀做客重慶精典書店·北大博雅講壇,從珍藏有最多的莎士比亞著作、莎士比亞戲劇題材繪畫、雕塑等的美國福爾傑圖書館以及英國的伯明罕圖書館談起,並通過大英圖書館曾舉辦的關於莎士比亞戲劇的藝術作品展,帶我們一同走進了為後世開啟無數藝術靈感的莎士比亞的世界。
  • 莎士比亞:從「下裡巴人」變為「陽春白雪」
    一     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亞與今天的莎士比亞有著很大的差別:當年的莎士比亞戲劇是大眾娛樂的手段,而不是今天的高雅藝術。莎士比亞創作那些戲劇也不是為了流芳百世,而是為了賺錢謀生。
  • 好萊塢文化資本鄙視鏈:「反政治正確」與「反-反政治正確」
    而「反-反政治正確」者對「反政治正確」者的討伐,是真正關心「政治正確」框架中的底層、種族或是女性問題,還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識結構帶來的文化資本讓其可以從另外的視角看待作品?在作者看來,這都是同一個「文化資本」所構成的鄙視鏈邏輯,只是「反政治正確」者和「反-反政治正確」者處於鄙視鏈的不同位階上而已。無論是政治正確的辯護者還是聲討者,在這場爭辯中釋放的也許都是對「他者」的懼怕甚至是侵凌性。
  • 我們就是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已經成為歐美社會的公主病、富貴病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社會進入經濟快速發展道路,經濟水平發展水平高,生活悠閒舒適,可謂承平已久,政治正確,成為了歐美社會的絕對禁忌之一。例如美國黑人問題,黑人可以開自己的玩笑,但是白人不能開黑人的玩笑。
  • 莎士比亞究竟是不是個虛構的人物呢?
    1564年說起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並不能確定他是否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因為沒有任何的資料顯示,他在哪裡上過學,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莎士比亞沒有上過大學,1582年11月18歲的莎士比亞與大她八歲。
  • 成績不公開,是政治正確嗎?
    這一約定的出現其實我們從以往的國家發文中可以管窺蠡測,自2020年伊始給中小學減負的呼聲越來越大,今年11月20日教育部也發出了給中小學減負,給大學增負的文件,長期以政治指令形式的減負其實可以看做本次公約的政治原因,用近乎於畸形的不公開方式進行減負,看似減負了,其實成了「大隱隱於家長學校」的狀態。
  • 歷史上真的有偉大作家莎士比亞嗎?——探討莎翁作品是否原創
    莎士比亞與文學之死1972年聯合國為了鼓勵閱讀,向全世界發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力求讓全球的人類共同閱讀,讓閱讀走進我們的生活。莎翁對金錢的貪慕成為了他在中國最為人樂道的詬病之一,但是放在英國來說這沒什麼,特別是在莎翁那個年代,商人是一種被眾人敬仰的職業。莎士比亞的作品是冠名的嗎?
  • 有沒有一個最好的「中文莎士比亞」
    你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嗎?你知道為什麼要選這一天嗎?因為,這一天既是偉大的莎士比亞的誕辰,也是他逝世的日子。確實太值得紀念了。今年的讀書日意義格外不一般: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為了紀念他,英國各地將舉辦一場又一場莎翁戲劇表演。
  •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
    去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世界各界人士、遊客為了紀念這位大文豪而趕到英國一個小鎮,「愛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離倫敦西北部約100英裡。
  • 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審美竟然如此「直男」……
    在中國,莎士比亞是一種碎片式的存在,人們喜歡引用他的名言警句去讚美或者鞭撻。幾乎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但大部分人也僅限於知道莎士比亞。近日,美國文學批評家、理論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亞的自由》在中國上架,在書裡,格林布拉特解讀莎士比亞的作品,討論其中的品質,包括對自由的探索、對美的主張、對仇恨和權威的態度,以及對自我的認知等。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儘管莎士比亞最早純為舞臺演出而寫戲(也許僅僅為了多掙錢),儘管莎劇演出史已超過四個多世紀,但仔細揣摩《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改寫者之一查爾斯·蘭姆近200年前說過的話,並非沒有道理。蘭姆始終認為,高山景行的莎劇,那一點一滴的原汁原味,都只在他劇作文本的字裡行間,舞臺上的莎劇無滋無味、無韻無致。換言之,莎士比亞的文本詩劇與舞臺演出本是雲泥之別,莎劇只能伏案閱讀,根本不能上演!
  • 莎士比亞戲劇之王
    莎士比亞於1564年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四歲時,父親被選為一個小鎮的鎮長。那時常有劇團來小鎮巡迴演出。小莎士比亞深深的喜歡上了戲劇,他覺得戲劇神奇極了,他經常和孩子們一起學著劇中的人物和情節演起戲來。但不幸的是他父親經商失敗,14歲的莎士比亞只好離開學校給父親當助手。
  • 誰殺死了莎士比亞?
    哎呀:說漢語的詩人,你讀過莎士比亞嗎?阿偉:瞧,這個讀書人!你的一切愉快都是無聊,總是捨近求遠枉費辛勞。可憐啊,當你正值盛年的時候就已經喪失了欣欣向榮的生機,好像秋天的樹葉隨風飄落,遠離自己的根和泥。然而,我又自詡為人類文化的集大成者,我要總結人類所有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成就給我的同胞看,這使我不得不閱讀英國文學,不得不閱讀莎士比亞。當我準備全面閱讀莎士比亞的時候,完全沒想到後來是那樣的艱辛,最後完全到了受不了的地步,看著任何一個角色說出的任何一句臺詞都想嘔吐,但即使這樣,我還是讀了十幾部莎士比亞的作品。哎呀:不至於吧,很糟糕嗎?
  • 「詩體插圖珍藏本莎士比亞作品集」出版 敬一丹深情誦讀莎士比亞...
    誠然,這些翻譯大家為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普及傳播做出了不朽之功,使得莎士比亞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英國作家,但是實際上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詩劇,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體,而且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就在於那有魔力的詩的語言。方平主編、主譯的這個版本是華語世界第一個用詩體翻譯的莎士比亞譯本。
  • 培根與莎士比亞之間的文字聯繫,不禁讓人懷疑誰是真的莎士比亞!
    大家好,很多認為莎士比亞這個人物並不存在的歷史學家或者文學家都會不遺餘力的尋找一切證據來證明這一點,而弗朗西斯·培根或許是一個更好的突破口,他被認為是「真正莎士比亞」的有力候選人之一。對作者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它是唯一一個在單頁上同時包含威廉·莎士比亞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名字的伊莉莎白時代的文件,無論兩人是否有聯繫。文件夾是為了保存他的論文的草稿而創建的,在裡面出現了一系列的四個短語,表明必須對德性,情感,權力和人格進行稱讚。由於培根確實有一篇關於讚美的文章,這表明他此時正在使用該文件夾。
  • 莎士比亞文集的匿名注釋者為約翰·彌爾頓?
    據《衛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導,美國濱州大學學者克萊爾·伯恩(Claire Bourne)在研讀藏於費城自由圖書館一份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的複製本後,發現其中有數百條頗有見地的注釋。
  • 與許紀霖、劉擎等商榷:「(反)政治正確」框架的思維陷阱
    恰恰相反,指出「(反)政治正確」的話術性質,正是為了擯除修辭的喧囂,完整呈現出那些被其掩蔽與扭曲的值得關切的議題,從而提高相關公共討論的深度與質量。那麼,「(反)政治正確」為何是一種話術,這種話術又如何設下思維陷阱、汙染公共語言呢?
  • 莎士比亞的黑歷史
    喬治三世曾說:「莎士比亞哪裡了不起了?自己日後會成為名垂千古的大文豪位於英國斯特拉福德的莎士比亞故居之一在生完二胎三年後的1588年莎士比亞為了養家餬口找到了一份在劇院的工作一開始莎士比亞做過馬夫、催場員、演員助手後來才華被挖掘,他慢慢開始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