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譙喜龍 通訊員 馬牧群 張勍 文/圖/視頻
為紀念黃河中山橋誕生的110周年,近日,蘭州工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玖更數字創意工作室團隊的10名成員,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用時半年對黃河中山橋的建造過程以及歷史發展進程進行還原,創作了數字微電影紀錄片《黃河中山橋的誕生》,再現中山橋110年來的恢弘歷史畫卷,真實還原中山橋鮮為人知的歷史。
中山橋的誕生——紀念中山橋建成110周年
一條河,是華夏兒女的母親;
一座橋,是兩岸人民的福音;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
養育了神州大地上的人民,她的兒女;
甘肅蘭州是我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
黃河滋潤了黃土高原,同時也阻隔了黃河兩岸人民的交流;
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
為了黃河兩岸之間能夠進行來往,
從古至今蘭州百姓採取了許多措施;
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德曾因軍事需要在黃河上修建浮橋,但由於自然環境的因素,每逢春季冰雪消融,浮橋就會遭到破壞。
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在現中山橋的位置修建了著名的鎮遠橋。鎮遠橋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今天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十一日,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籤訂黃河鐵橋包修合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二十一日,黃河鐵橋的建設正式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
鐵橋的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由京奉鐵路運到北京豐臺火車站,再由京漢鐵路運到河南新鄉。從新鄉取道西安,分36批,用馬車運到蘭州。由於運輸道路的崎嶇不平與運輸工具的限制,歷時5個月,終於將400萬斤的建橋建材運到了黃河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08年初春,鐵橋動工。
在鐵橋建造接近尾聲時甘肅布政使毛慶藩決定,為使其更加巍峨壯觀,在鐵橋南北兩端各建一座中華傳統式建築——牌廈。
1909年6月18日,兩座牌廈竣工。牌廈前後共懸名人匾額四塊:其中由陝甘總督升允題寫「第一橋」匾兩塊,分置南北橋頭;另有「九曲安瀾」、「三邊利濟」匾各一塊。為永久紀念這一偉大工程,在鐵橋兩頭立了兩塊石碑,由陝甘總督升允撰文記述鐵橋修建始末。
鐵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僅運費耗銀二十萬四千多兩。
宣統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鐵橋竣工通行。
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第一橋改名中山橋。
1937年,日寇對蘭州進行了長達6年的瘋狂轟炸,期間他們轟炸的重要目標就是在戰爭期間起著重要運輸通道的黃河中山鐵橋,為躲避敵人的轟炸對鐵橋造成傷害,人們不得不將鐵橋的顏色由原來的桔紅色改為銀灰色。
作為黃河源上「第一橋」的黃河鐵橋將作為蘭州百年來的歷史背景和記憶底片,永遠烙在蘭州人的心上。
1989年蘭州市政管理處對鐵橋進行維修。同時,加寬了3人行道,裝飾了橋身,鐵橋煥然一新,同年,黃河鐵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在首屆絲綢藝術節期間,蘭州政府在橋頭立碑,第一次將鐵橋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象徵」。
2004年,中山橋結束了近百年的通車歷史,變成了永久性的步行橋。
金雁黃河大橋,是蘭州市第一座中承式鋼箱系杆拱橋,是連接城關中心區、雁灘組團區與鹽場分區、九州片區的重要橋梁。
2011年,中山橋迎來了建成後的第18次大修。這次大修除提高中山橋抗震能力和抗洪能力,加固橋墩外,還將讓這座百年老橋長高1.2米。工程完工後,將使這座百年老橋重煥青春,同時保證可靠使用50年。
小西湖黃河大橋,是目前國內最大跨徑的埃塔公路斜拉橋。
深安黃河大橋,蘭州首座全互通全立交景觀橋。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像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如今,這座古老的橋梁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和諸多橋梁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一條河見證了華夏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興衰,
一座橋闡述了金城百年來的繁榮景象;
黃河鐵橋促進了西部的繁榮與發展,更是連接中西和向西開放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