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現金為王?香港消費者正瘋狂拋售奢侈品

2020-12-15 時尚商業快訊

作為非必需品的奢侈品成為消費者第一個拋售的「資產」

作者 | Drizzie

如果說全球零售業對2020年初的急轉直下依然驚魂未定,那麼香港可能是個例外。

新冠疫情的打擊對於低迷的香港零售業自然是雪上加霜,但是基調早在去年就已定下,這個亞洲經濟支點在過去12個月的動蕩中,理應擁有足夠時間為下滑的新常態做心理準備。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擴散,香港旅遊業進入至暗時刻,香港旅遊發展局3月16日公布數據顯示,2月訪港旅客初步統計數據為19.9萬人次,按年暴跌逾96%,3月訪港數字可能會進一步減少。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當前環球經濟動蕩令香港承受更大壓力,影響遠超非典,多個行業的生意面臨斷崖式下跌的壓力,員工則面對無薪假、減薪,甚至裁員的接連打擊。據悉,香港最新失業率已惡化至3.7%,創下九年來的最高紀錄,其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的失業率升至6.1%。

據香港官方統計數據,今年1月臨時估計零售銷貨價值大跌21.4%至378億元,已連續12個月下跌,其中珠寶首飾和鐘錶大跌41.6%,藥物及化妝品大跌32.3%。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透露,在1月24日至2月2日期間,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品類從收窄至30%和40%的跌幅重新擴大至60%至80%,她預計該態勢將會延續至夏季。

據消息人士向微信公眾號LADYMAX透露,位於遊客區的尖沙咀北京道附近的多個奢侈品旗艦店近期人流量暴跌80%至90%,推斷銷售額也將銳減70%至80%。海港城在給租戶的一封內部郵件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商場客流量驟減,多個品牌商家業績受到嚴重影響,為減緩商戶壓力,海港城決定將2月租金減半。這也是香港奢侈品地標海港城歷史上首次為奢侈品牌等減租。

「逛街的人明顯減少,消費意欲減弱,並趨於收緊和理性化,本地人基本上都主張保留現金。」從事香港企業制服製造的U-Vision創始人及設計師Eddie Lam向微信公眾號LADYMAX表示。對於香港服飾企業而言,新冠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仍在持續,此前停工的工廠雖僅恢復到五到八成左右,依然對運營產生影響。

無論是高昂租金與人力成本的奢侈品門店,還是風險抵禦和資金周轉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在這種形勢中均無法逃脫現金流問題。現金為王,成為香港人新的座右銘。

現金為王,通常是投資者在股市熊市的一種保存資本避險策略,在經濟不明朗、企業盈利下滑、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下,投資者應多持有現金,增加現金流量,減少持有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工具,以便在經濟最壞時候應付基本生活。

據時尚商業快訊監測,從2020年1月2日至今日,香港恆指累計下跌21%,在香港上市的義大利奢侈品集團Prada股價累計下跌29%,一個月熔斷四次的美股則被認為正式結束十年牛市。

作為非必需品的奢侈品,成為消費者第一個拋售的「資產」。據日本經濟新聞社消息,雖然香港奢侈品銷售大跌42%,但奢侈品二手交易卻在加速,香港一家名為Yes Lady的金融服務公司已推出以奢侈品手袋作為抵押的貸款,三月上旬的貸款額較年初增長近四倍。該公司透露,一些客戶急需用錢,有客戶用五個奢侈品手袋貸出100萬港幣。

同時,二手奢侈品網站上奢侈品的出售意向也增加70%。專門從事二手鑽石貿易的跨國公司WP Diamonds表示,2020年的前兩個月該網站上有關出售珠寶和名貴手錶的諮詢量同比增長了70%。WP Diamonds執行長Andrew Brown表示,在長期危機中,人們似乎開始通過貨幣化,來確保他們財務的流動性。現在是消費者考慮出售珠寶首飾的最佳時機。

創立於2001年的米蘭站是香港最早的二手奢侈品平臺

成立於2001年的香港老牌二手奢侈品平臺米蘭站向日經新聞表示,過去兩個月米蘭站從消費者手中收購的手袋數量增加了30%。董事長兼創始人姚君達稱,人們正在拿出此前市場上罕見的手袋款式。僅在過去的一個月中,該公司就收購了10多個愛馬仕鱷魚皮手袋,每個手袋的價值均超過30萬港元。

「經濟低迷給個人財務造成了壓力,出售奢侈品是解決短期現金緊縮的最快方法之一。只要股市出現重大波動,就會有更多的珍貴手袋流入市場。」

實際上,由於新興二手奢侈品轉售平臺的崛起,米蘭站過去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已經連虧五年。有業界分析認為,中國市場難以興起二手交易的原因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舊貨的忌憚。舊貨以往是不體面、不氣派的體現,更談不上與時尚流行掛鈎。這與歐美世界盛行的Vintage古著文化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過,隨著中國年輕消費者心智的不斷開放,事情正在發生改變。2017年成立的二手奢侈品轉售平臺Vestiaire Collective於2018年1月在香港建立了亞太區總部和物流中心。

Vestiaire Collective聯合創始人Fanny Moizant向路透社表示,其一站式VIP寄售服務的需求十分旺盛,該網站在2018年在亞洲的活躍用戶增長了200%以上。

Vestiaire Collective CEO Max Bittner近期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他注意到疫情期間賣家活動略有增加,特別是人們在網上出售的商品有所增加。平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呆在家裡,有更多的時間整理衣服。他認為,人們對可持續性的認識和興趣不斷提高,開始將轉售視為快時尚的可持續替代品。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使用和轉售時尚單品,他們對所有權的態度正在發生轉變。

奢侈品轉售市場規模約為280億美元,但預計到2023年將翻一番達到510億美元。除了Vestiaire Collective之外,全球最大二手奢侈品電商平臺The RealReal也在這一全球趨勢中乘上東風,其第四季度GMV同比大漲39%至3.03億美元,其中寄售和服務收入為8070萬美元,同比大漲46%。值得關注的是,來自重複買家的GMV較2018年第四季度的81.6%提升至82.9%,顯示The RealReal有較高的客戶黏性。

綜合來看,疫情危機一方面讓人們注重現金流,另一方面則加強了消費者對於可持續性消費的重視。

有分析稱,疫情的警示在於人們需要謹記的是我們需要的是食品、水和藥品這樣的必需品,而不是過高估值的奢侈品。

香港時裝評論人Ivan Lau則認為,這一「疫」對社會未嘗不是好事,只會令不少人從舒適區中覺醒,尋找其他出路或可能性。奢侈品從來都只是滿足物慾的一種心靈寄託,尤其當人們今日連「廉價」的廁紙和口罩也買不到的時候,便知道所謂奢侈品,根本一點也不「奢侈」。

已經有跡象表明消費者對於一手奢侈品的消費正在趨于謹慎。根據羅德傳播集團與市場研究公司精確市場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奢華品報告》,有10%的中國內地消費者和20%的中國香港消費者計劃未來12個月將減少支出,相較去年的6%和12%,未來計劃減少支出的消費者明顯增加。值得關注的是,該調查結果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得出。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奢侈品消費仍未衝到頂峰的中國內地市場,香港市場或許更有可能率先突破傳統文化的桎梏,像日本一樣成為奢侈品轉售的爆發點。日本之所以形成了如此完善的二手交易市場,與上世紀80年代爆發的奢侈品消費狂潮有直接的關係。但是1990年代,奢侈品消費狂潮戛然而止,日本消費者開始回歸理性,開始瘋狂出售二手奢侈品手袋,導致市面上出現了一大批中古奢侈品。

雖然香港曾是奢侈品中心,但是長達12個月的低迷讓人們不得不為未來做好打算。路透社分析稱,對於一個因奢侈品而繁榮、消費者主張時尚造型從不重樣的城市,開始出售和購買二手商品是邁出的重要一步

據路透社報導,可持續品牌諮詢公司Catalysta的創始人Joleen Soo在香港開設了首個二手設計師品牌倉庫,Sarah Fung創立了二手奢侈品商店Hula,自2016年以來,Hula的在線銷售量每年增長三倍。曾在連卡佛工作的Sarah Garner於2016年成立了童裝轉售網站Retykle,去年該平臺銷售額增長了400%。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正在倒逼香港消費者養成網購的習慣。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因便利的實體購物環境,遲遲未形成普遍性的網購習慣。而在疫情減少外出的期間,部分香港電商網站訪問量上漲,或將推動香港零售業轉型,從而帶來新的利好。Vestiaire Collective、Retykle等二手轉售網站自然也在其列。

香港時尚零售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是時尚從業者對未來的預期持謹慎樂觀,Eddie Lam認為,香港市場此前在非典和金融風暴中都恢復了過來,此次零售低迷和疫情打擊雖然與此前不同,但仍對未來市場抱有期望。因為年輕人本性熱愛時尚,對個性化的需求強烈,理財概念相對不強,因此他們對奢侈品時尚的欲望不會減弱,只不過會尋求更具性價比的購物方式。

短期內,香港二手奢侈品轉售由獲取現金的賣方驅動,不過長期來看,將有更多年輕消費者承接二手奢侈品和時尚單品,從而盤活香港奢侈品轉售乃至時尚零售的局面。眼下的危機孕育著新的機會。

相關焦點

  • 奢侈品業今年或損失700億歐元;羅永浩直播賣施華洛世奇與潘多拉
    延伸閱讀:深度 | 當疫情擊中奢侈品地圖的心臟02adidas停止10億歐元股票回購計劃鑑於全球大環境充滿不確定性,adidas宣布將停止原定於在今年完成的10億歐元股票回購計劃以節省現金。受益於消費者不斷往線上遷移,期內該集團的電商收入依然錄得5.6%的增幅,但較上一年的11.6%增速有所放緩。
  • 早報|香港零售業雪上加霜,五一中國內地遊客僅有119人;歌力思第一...
    全球零售環境依舊不穩,歐洲奢侈品巨頭的股價持續波動,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股價累計上漲2.3%,市值為1775億歐元;上周發布財報的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股價上漲1.55%,市值約為575億歐元;愛馬仕股價則下跌3.1%,市值約為696億歐元;卡地亞母公司歷峰集團股價上漲4.6%,市值為309億瑞士法郎。
  • 海外奢侈品店員:中國遊客買奢侈品期待「白菜價」
    「土豪」變遷   從巨額現金到信用卡   羅莉在國外奢侈品化妝品的工作資歷有多年。她說,之前有些中國顧客會攜帶大量巨額現金來購物,往往會引起所在商店安保的懷疑,懷疑這些中國顧客洗錢或者使用假鈔。「因為有些巨大的鈔票面額是國外生活中罕見的。而外國顧客一般習慣於用信用卡劃帳。」
  • 深度| 為什麼京東奢侈品突然爆發?
    得益於這種精準貼合消費者需求的高效供貨及配套服務體系,京東618戰報中顯示了令人略感意外的數據,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奢侈品品類為服裝配飾,成交額同比上漲213%,奢侈品鞋靴成交額同比增長172%,成為618增長最快的品類,奢侈品箱包成交額的增幅則為156%。
  • 人民幣匯率大漲4400點,港幣面臨升值衝擊,美元正被瘋狂拋售
    而資金流入中國大陸,則主要通過香港這個通道。 這也導致港幣面臨極大的升值壓力,最近幾個月,港幣的聯繫匯率都到了7.75這個強兌換水平。到了這個水平,香港金管局就只有拋售美元來維持匯率的穩定了。 而美元不僅僅是被香港金管局拋售,更是面臨了全球的大拋售。比如俄羅斯,曾經是世界第六大美債持有國,如今已經清空了美債。
  • 奢侈品「洗丟」,消費者懷疑乾洗店賣了
    萬元羽絨服送洗過後面目全非,奢侈品乾洗送洗後就一去不回……常州市消保委消息,今年一季度,全市消協共受理乾洗類投訴30件,投訴內容主要表現為送洗衣物被洗壞、弄丟,甚至商家捲款跑路。對此,常州市消保委發布消費提醒。肖諧 劉國慶打出「救治」噱頭,卻沒能達到承諾效果。
  • 2018奢侈品在中國:杜嘉班納與加拿大鵝的殊途同歸
    奢侈品行業過去兩年鼓吹的千禧一代崛起論,極具迷惑力,一如試圖挽救此前一個衰退期的去LOGO論,都是給消費者的糖衣炮彈,鼓吹大多數消費者實際上根本沒有的品味和經濟能力。儘管官方一定程度上收緊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但是以消費為主導的國際企業投資仍然沒有看到任何從嚴管制的跡象,畢竟,大部分奢侈品最終都還是被中國人自己消費。 不過,山東如意董事長邱亞夫在11月出席《紐約時報》奢侈品峰會時,則坦承將會放慢收購步伐,而該集團控股的香港高端男裝利邦則被指開始派發「大信封」,發出裁員精簡的信號。
  • 奢侈品店變身餐廳、瑜伽館、果汁吧,香港零售業正上演「變形記」
    過去,奢侈品店門口排長隊,中國大陸消費者滿載而歸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香港零售業也開始結構性調整,購物中心正在豐富經營種類。開在Burberry旁邊的瑜伽館Pure在2013年達到頂峰後,香港零售業就迎來了曠日持久地下滑,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奢侈品。曾經主力的消費群體—中國大陸遊客的消費習慣已經發生改變,他們開始在內地直接購買奢侈品牌或者選擇電商渠道,在外旅遊時更注重享受。
  • 在香港購買奢侈品手錶的富二代,是更明確、更挑剔的消費者
    來自中國的顧客傑斯·趙在香港宇舶品牌的精品店裡。圖片版權:Billy H.C. Kwok/《紐約時報》「這隻表告訴你我 26 歲。」穿著短褲和黑色 T 恤的 Jayce 這樣形容這隻宇舶大爆炸精神系列(Spirit of Big Bang collection)的表款。他說自己喜歡這隻表簡單的外觀和經典的氣質,還能為他 20 多隻手錶的收藏錦上添花。
  • 全球都在囤黃金,為什麼泰國人卻在大拋售?
    全球疫情日益加劇,美股十天熔斷四次,各國央行大放水,在全球經濟將進入大衰退的恐慌情緒籠罩下,全球投資者都在大規模地拋售風險資產,轉而大量搶購黃金。有句話形容這種瘋狂程度:人們現在只囤兩樣東西:廁紙和金條。
  • 有消費者認為買奢侈品也相當於做投資,香港封關澳門成新...
    (萬象城內奢侈品牌門店前排隊的消費者 吳家明/攝)「我也不清楚是否要提價,其實奢侈品價格普遍在去年就漲過一次,現在恰逢春節來臨家裡有相關的消費需求,因為疫情現在去香港也不方便,就來這看看。「在卡地亞門店前,一位正在排隊的消費者對記者說,「奢侈品如今被視為一種投資,我覺得價格在將來還會上升。」也有現場的消費者表示,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但願意支付溢價購買這些品牌產品的消費者仍大有人在。出於投資心理購買或是出於在漲價前入手佔便宜的心理都是讓現場「排隊」的原因。奢侈品的熱力也帶動了商業綜合體的業績,海外高端消費回流對商場也是重大利好。
  • 2018奢侈品在中國:杜嘉班納和加拿大鵝的殊途同歸
    儘管官方一定程度上收緊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但是以消費為主導的國際企業投資仍然沒有看到任何從嚴管制的跡象,畢竟,大部分奢侈品最終都還是被中國人自己消費。不過,山東如意董事長邱亞夫在11月出席《紐約時報》奢侈品峰會時,則坦承將會放慢收購步伐,而該集團控股的香港高端男裝利邦則被指開始派發「大信封」,發出裁員精簡的信號。
  • 深度|奢侈品前途未卜
    就在奢侈品市場開始看到復甦的第一縷曙光時,歐洲的第二波疫情似乎再次讓其陷入困境。本周歐洲兩個最大經濟體法國和德國重新實施封城的消息在全球市場引起震動。為應對近期持續反彈的新冠疫情,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法國將從10月30日起實施新的全國性封鎖,預計持續至12月1日,私人聚會和公共集會均被禁止。有消息稱10月29日晚,巴黎市民趕在封城前出城,造成當地交通嚴重堵塞。
  • 2018現金短債比|是現金為王 還是負債纍纍?
    2018年,100家樣本房企短期債務總額為21533.2646億,平均短期負債215.33億。短期債務最高的十家企業,分別是恆大、碧桂園、綠地控股、萬科A、融創中國、泰禾集團、富力地產、保利地產、泛海控股、陽光城。從綠地、萬達、保利等企業可以看出,短期有息負債的總額和房企的規模基本是呈正相關的,規模越大的企業短期有息負債的總額也就會越高。
  • 「剩者為王」的淘汰階段降臨:二手奢侈品行業的終極出路在哪裡?
    打開手機的應用商店以及各大信息流平臺,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的掘金者,隨便打開一個來看,裡面都是「正品優惠6—3折」、「正品百億補貼」、「新人半價」這樣的誘惑,大牌都在降價,好貨都在打折,似乎每一個字眼都在刺激著消費者蠢蠢欲動的購買慾。
  • 李嘉誠再度拋售香港資產:20億港元賣掉香港一處購物中心
    原標題:李嘉誠再度拋售香港資產:20億港元賣掉香港一處購物中心  李嘉誠又一次拋售了位於香港的物業。  根據12月20日香港聯交所披露的公告顯示,李嘉誠麾下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附屬公司置富產業信託,正以20億港元(2.56億美元)出售香港一座購物中心。
  • 有消費者認為買奢侈品也相當於做投資,香港封關澳門成新戰場
    (萬象城內奢侈品牌門店前排隊的消費者 吳家明/攝)「我也不清楚是否要提價,其實奢侈品價格普遍在去年就漲過一次,現在恰逢春節來臨家裡有相關的消費需求,因為疫情現在去香港也不方便,就來這看看。「在卡地亞門店前,一位正在排隊的消費者對記者說,「奢侈品如今被視為一種投資,我覺得價格在將來還會上升。」
  • 有消費者認為買奢侈品也相當於做投資 香港封關澳門成新戰場?
    「我也不清楚是否要提價,其實奢侈品價格普遍在去年就漲過一次,現在恰逢春節來臨家裡有相關的消費需求,因為疫情現在去香港也不方便,就來這看看。「在卡地亞門店前,一位正在排隊的消費者對記者說,「奢侈品如今被視為一種投資,我覺得價格在將來還會上升。」也有現場的消費者表示,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但願意支付溢價購買這些品牌產品的消費者仍大有人在。
  • 4大因素促進香港銷售奢侈品 內地豪客潛力巨大
    從2007年1月1日起,旅客攜帶或郵寄入境的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錶的進口稅稅率將由10%調整為30%,上漲了20%,化妝品稅率將由20%調整為50%。據香港商報報導,安永中國的研究報告顯示,內地居民赴港澳自由行的逐步開放、放寬內地居民出境攜帶現金數量的限制,以及放鬆對人民幣信用卡限制等三項措施都有助于振興香港的零售市場。
  • 日本人正拿鑽石換現金
    當前,該國的珠寶所有者正在拿不想要的珠寶來換現金,而這些被拋棄的珠寶正流向中國和印度。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民眾掀起了對鑽石戒指和耳環等貴重珠寶的購買狂潮。如今,受累於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長期不景氣,日本民眾對鑽石的熱情已經減弱。官方數據顯示,今年,日本二手鑽石出口增長77%。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本身幾乎不產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