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學家,周敦頤(1017-1073年)這樣形容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大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在《牡丹芳》一詩中如此讚譽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北宋歐陽修(1007年-1072年)尤其鍾愛牡丹,作為文學家他,直言不諱地表達,「天下真花獨牡丹」,作為政治家的他,則直截了當表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一,李白的《清平調》這首詩,其實已經點化了牡丹(木芍藥),來自於天宮王母娘娘宮殿的神話傳說。
清平調
唐朝: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注釋:
群玉:山名,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瑤臺:傳說中西王母所居宮殿。
若不是群玉山上,才能見到的飄飄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
這裡說的仙子,女神明指的就是牡丹花(暗語楊貴妃),為什麼只有在王母娘娘生活的地方,才能見到木芍藥(牡丹)?這句詩其實李白點化了牡丹(木芍藥),來自於天宮王母娘娘宮殿的神話傳說。
背景故事:
據《松窗雜錄》記載:「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寶花呼木芍藥……」。
開元,天寶都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開元(713年—741年)共29年;天寶(公元742年—756年)共15年。
解讀:
從記載可以讀出:開元年間,禁中(當時皇帝所居住的皇宮裡),才開始引進木芍藥(東都洛陽引進),開元年間天寶年間都稱花(牡丹花)為木芍藥,可見這個時期牡丹還沒有被廣泛地稱為牡丹,而當時其他的植物花卉都是直呼其名的,只有木芍藥(牡丹)的花,叫做花,即牡丹。
《全唐詩》題註:「天寶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移植於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中弟子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手捧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白承詔,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龜年歌之,太真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歌詞,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斂繡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學士。」
解讀:李白當時供職於翰林院,這裡的上,就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太真就是楊貴妃。這一年是743年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詔見李白過來寫詞,讓李龜年演唱。這裡,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位唐朝著名的歌者——李龜年。王維贈他歌詞《江上贈李龜年》,杜甫贈他《江南逢李龜年》。
二,劉禹錫非常熱愛牡丹,一生中寫過許多詠誦牡丹的詩。
《賞牡丹》
唐朝: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註解: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三,徐凝也是唐朝詩人中寫牡丹的大家。
牡丹
唐朝: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註解: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四,李正封的這首牡丹詩,非常值得推廣。因為這首詩賦予了牡丹「國色天香」的美譽。
牡丹詩
中唐:李正封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五,皮日休的這首牡丹詩,奠定了牡丹的「百花王」的聲譽。
牡丹
晚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
競誇天下無雙豔,獨立人間第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