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發展迅速 廣州:最近躺醫院的「騎客」多了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醫院:騎行致傷每月都有 調查:多與逆行搶道等相關 交警:將採取行動

  昌崗東路,大人騎著共享單車,小孩坐在車頭。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享單車投放量是200多萬輛,而2017年的投放量則是近2000萬輛。在廣州街頭,各式「騎客」騎著各色共享單車飄過已成為一大景觀。共享單車的迅速發展給市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然而,不容忽視的是,近一年來,隨著「騎行一族」隊伍的壯大,因為騎行而帶來的意外傷害和道路安全隱患也大幅增加。

  日前,廣州交委發布了關於印發2017年度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的通知,披露將制定指導意見,鼓勵網絡自行車規範發展。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一次共享單車巡城體驗。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蓉芳、李棟、魏麗娜、任珊珊 通訊員李之琛、林敏穎、韓文青、邰夢雲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楊耀燁、陳憂子 實習生張帆

  沿江路,拖著行李箱單手騎車的男子。

  「近一年來,隨著『騎行』隊伍的壯大,我們醫院骨科每個月都會收治一兩名因為『騎行』而導致意外損傷的患者。

  據調查,因為騎單車發生的意外損傷,居前四位的依次是:鎖骨骨折8.57%,頸椎病7.62%,半月板損傷5.71%,腰椎間盤突出3.81%。」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關節外科主任盧偉傑

  「骨科每月都會收治騎行傷者」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獲悉,該院從春節以來收治多例眼外傷病人,受傷原因均為騎自行車和摩託車時「秀車技」摔倒。

  據中山眼科中心眼外傷科趙峰醫生介紹,日前,26歲的小方(化名)滿臉是血地被送到醫院。原來,他騎車時「不走尋常路」,竟然騎著車子,以極快的速度衝下了樓梯。由於失去平衡,他來不及反應,面部著地,磕在臺階上。

  臨江大道,表演「特技」的兩名男子。

  摔倒的衝擊力,導致他下眼瞼翻裂,深可見骨。雖然小方就醫及時,但是視力多少受到了影響。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關節外科主任盧偉傑介紹,「近一年來,我們醫院骨科每個月都會收治一兩名因為『騎行』而導致意外損傷的患者。」

  盧偉傑介紹,據調查,因為騎單車發生的意外損傷,居前四位的依次是:鎖骨骨折8.57%,頸椎病7.62%,半月板損傷5.71%,腰椎間盤突出3.81%。

  有時的事故不止受傷那麼簡單,據了解,2014年11月8日凌晨2時許,在番禺區市橋街橋興大道北行段由北往南方向,陳某騎自行車搭載譚某,被一輛逆行的轎車撞到,譚某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陳某重傷二級。事故發生後,轎車司機李某棄車逃離事故現場。案發後,李某賠償陳某醫藥費等13.18萬元、賠償譚某家屬人民幣43萬元。

  李某因違反交通管理法規行車,構成交通肇事罪,因有自動投案、支付了賠償款且取得被害方的諒解,可從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

  人民橋北,小孩「懸」在後輪的擋泥板上。

  自行車和行人衝突明顯

  日前,記者前往中山大道親身體驗騎行,發現過程並不輕鬆。採訪當天下午5時,記者從中山大道西地鐵車陂站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站點租借了一輛自行車,沿著中山大道BRT沿線由東向西一路騎行。

  記者發現,儘管中山大道大部分路段都有自行車道,但設置並不統一,而且自行車道多與人行道混合在一起,人一多,行人和自行車衝突就明顯了。

  此外,多處路段不連貫也是個問題,在經過立交橋路段時尤為明顯。老城區道路狹窄、路網稠密,出行多為短距離,共享單車使用較多。但老城區大量的單行線也給共享單車騎行者出了一道難題:騎車逆行無疑加大了騎行者的危險係數。

  在西門口地鐵站,外面擺放著不少共享單車,不少市民從地鐵站出來後,去往附近的地方多會選擇騎行接駁。

  記者發現,臨近地鐵站的內街小巷很多都是單行道,比如紙行路、詩書路等路段,道路本身就非常狹窄,加上路邊還有臨停的車輛佔位,留下來通行空間就只有一條車道,如果騎行者為圖方便,騎車逆行,一路都會與迎面而來的車輛擦肩而過,如果騎車速度過快,躲避不及,就容易發生事故。

  騎行者存逆行闖紅燈情形

  騎行者意外損傷的發生,跟騎行者常與機動車搶道、逆行、闖紅燈也不無關係。

  近日,記者沿紙行路、詩書路一路觀察,發現為了抄近路,騎車逆行者不在少數。因為路邊也被咪錶停車位佔據,沒有地方騎行,當對面有車過來時,有騎行者幾乎是貼著車輛和路人穿行,稍有不慎,或者剎車不及,不是撞到路人,就是被車撞到,造成事故。

  與此同時,騎行時與機動車搶道的情況也經常發生。在海珠區新港西路上,相當一部分市民踩著自行車沿著機動車道最外側的單車道一路「飛駛」。由於單車道偏窄,不少市民不時與公交車、小車爭道,穿梭在滾滾車流中。其間,少數人騎著自行車「逆流而行」,險象環生。

  在街頭騎共享單車的小學生。

  交警回應:

  查處自行車逆行闖紅燈

  據了解,市民比較關心的出臺管理辦法、建設停車位等工作,根據廣州市前期專題研究規範網絡自行車管理情況,也已明確分工並逐步推進。

  針對網絡自行車在道路通行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將在非機動車流量大的路口路段,以警告教育與現場執法結合的方式,重點對非機動車進入機動車道通行、逆行、闖紅燈等違法進行查處,同時加派交通協管員,指揮疏導非機動車的通行。近期還專門開展加強網絡自行車等非機動車通行秩序的專項治理工作,規範網絡自行車等非機動車的道路通行秩序,保障通行安全。

  據悉,交警部門已與在穗運營的網絡自行車平臺企業達成合作共識,將在網絡自行車車身粘貼交通安全宣傳標語以及參與平臺企業線上線下的公益活動,加大交通安全宣傳力度。

  律師:共享單車出事故平臺或擔責

  騎共享單車發生事故,各方應如何分擔法律責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為此採訪了廣州市律協民事法律業務專業委員會委員馬錦林律師。他表示,用戶掃碼後騎乘共享單車,其與共享單車平臺之間形成了租賃合同關係,租賃期間為用戶通過電子掃碼方式掃碼後起至本次騎行結束後止。

  問:如果因單車質量導致事故發生,乘客可否要求平臺賠償?

  律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據此,用戶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因車輛本身存在缺陷而給消費者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時,用戶有權要求作為經營者的平臺承擔賠償責任。

  只要能證明是由單車質量問題導致事故發生,用戶都可要求單車平臺承擔違約責任、進行賠償。平臺賠償後,可以向損壞單車的第三人追償。

  問:對於共享單車交通事故中的責任分擔,保險的加入起到什麼作用?如果平臺方為消費者購買保險,理賠之後是否就可不必再承擔更多的賠償責任?

  律師:購買保險一方面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共享單車平臺的賠償責任風險。平臺雖然為用戶購買保險,但理賠之後,就用戶損害中沒有被保險賠償金所填補的那一部分,平臺依然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保險並不能作為平臺的免責事由,平臺承擔的是補充賠償責任。

  問:共享單車與機動車發生事故,如果是騎車者的責任,例如騎行者逆行,平臺是否有連帶的賠償責任?

  律師:我認為平臺承擔的還是補充賠償責任。若事故的發生不僅是由於用戶的逆行,同時也由於單車質量缺陷導致的,比如剎車失靈等,則平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否則,由於用戶的原因導致的責任,平臺不承擔責任。

  問:現在很多路面沒有專門的單車道,很多用戶會在人行道上騎行,如果撞傷行人,共享單車的平臺會有責任嗎?

  律師:首先由用戶承擔賠償責任,不足部分由平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問:如果用戶在單車道上騎行,行至下一個路段時,單車道突然沒有了,但又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只好硬著頭皮繼續騎行,結果被正常行駛的機動車撞傷了。機動車、騎行者分別承擔什麼責任?

  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根據道路條件和通行需要,道路劃分為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實行分道通行。沒有劃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機動車在道路中間通行,非機動車和行人在道路兩側通行。

  所以,在機動車道騎行自行車,能否認定騎車人有過錯應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比如騎行者是否在道路兩側騎行,騎行的單車是否存在質量缺陷等,若騎車人確存有過錯的,才需承擔相應的責任。

  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城市道路交通的日益擁擠,提倡大家綠色出行,政府部門有責任規劃設計出更多的單車道。

  問:騎共享單車出事故,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例目前還不多。消費者遇到上述情況怎麼索賠,如何與平臺溝通賠償問題?如何起訴?

  律師:用戶在因單車質量問題而遭受損害時,可以針對平臺提起違約賠償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賠償之訴。

  如果以違約為由起訴,只有與平臺之間成立了合同關係,比如通過正規的電子掃碼途徑使用後發生事故,才能以違約為由提起訴訟。違約無須證明平臺的過錯即可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侵權之訴則要求證明平臺存在過錯,但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違約賠償之訴則不能。

  以上兩種訴訟中,用戶承擔的舉證責任不同,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以更經濟有效地維護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共贏單車」來了,被「共享單車」搞慘的旅遊景區終於有救了
    「共享單車」推出僅僅一年,迅速火爆全國,但到目前為止,仍然屬於簡單粗爆、利益獨享的「1.0共享單車」模式。首個旅遊共享單車——E騎遊,攜手「超輕超炫超享受」的30邁微躺車系列(單車、單人騎、雙人騎、多人騎、童車等),特別推出「共贏單車」模式,由此將利益獨享的「1.0共享單車」升級為利益共享的「2.0共享單車」,這也是第一個入主垂直領域的共享單車。
  • 廣州共享單車亂象「回潮」
    摩拜單車18萬輛、哈囉(出行)單車12萬輛、青桔單車10萬輛!6月29日起,三大品牌共享單車被允許在未來三年內穩步投放到廣州中心六區,總量40萬輛。然而,哈囉單車、青桔單車正式落地廣州後不到一個月,新舊共享單車在部分公共區域亂堆放等亂象有所「回潮」。
  • 共享單車不再到處堆積如山 但用戶亂擺亂放問題仍難改
    廣州共享單車「禁投」一周年,記者帶你看效果廣州叫停共享單車新車投放後,共享單車市場的競爭從「求量」轉變為「求質」。在過去的一年裡,「禁投令」給這個行業、相關企業、用戶以及受共享單車影響的其他群體帶來了哪些影響?「禁投」能否解決共享單車帶來的諸多問題,又會不會產生更多新的問題?共享單車的管理該如何權衡各方利弊?
  • 廣州嚴禁電動單車 成為「共享單車」
    「共享單車2.0版」或「智能助動單車」的網際網路租賃電單車,這種新興的「電單車」對市民出行有何利弊?又能否在廣州運營使用呢?記者從廣州市交通部門了解到,廣州禁止使用電單車等助力車作為網際網路租賃。 ■新快報記者 馮豔丹 通訊員 交通宣 國內大城市均已明確不發展電動單車網際網路租賃 繼共享單車在國內快速發展之後,國內部分城市街頭、園區內悄然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共享單車2.0版」或「智能助動單車」的網際網路租賃電單車。
  • 共享單車「退燒」!全國多地共享單車投放量下降
    從2014年開始,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花花綠綠的共享單車開始出現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它們最風光的時候,各大品牌的共享單車多到好像連顏色都不夠用,很多城市都出現單車圍城現象。但是最近在北京,許多經常用車的上班族發現共享單車沒那麼好找了。上班族:有的時候想騎,但是難找車。
  • 共享單車治理「廣州經驗」
    市交通運輸局使出加快自行車停放區劃設、構建動態配額模式、完善行業法規的方法,貢獻出共享單車治理的「廣州經驗」,吸引一眾國內兄弟城市前來取經。市交通運輸局交通調控處近日榮膺廣州地區2018~2020年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成績突出集體。共享單車有序擺放共享單車治理廣州這樣做以需求為中心:加快自行車停放區劃設,引導用戶有序停放。
  • 首創招投標方式管理 廣州共享單車管理破局
    [摘要]2016年,共享單車出現並迅速風靡全國,但大量車輛的投放,引發了「單車圍城」「秩序混亂」的巨大爭議。2017年8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相繼對共享單車實施總量控制,但尚未形成統一成熟的經驗做法,輿論關於共享單車的管理也一直喧囂著。
  • 四問共享電單車該如何發展?
    隨著各地共享單車發展指導意見的陸續出臺,各家共享單車平臺的運營和管理開始逐漸走向正軌。然而,相比順風順水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卻走上了一條坎坷的發展道路。為何一些大城市不約而同對共享電單車關上大門?
  • 共享單車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2016年以來,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俗稱共享單車)隨著資本的瘋狂湧入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在解決城市交通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不僅考驗了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也對企業的社會主體責任、公民的素質提出了挑戰。
  • 共享單車迎來發展機遇?
    可對於好多年不騎車的科技君來說,家裡已經沒有了這種交通工具,相信很多人家和科技君一樣,外出騎自行車也只能依靠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共享單車來解決。可是,雖然大街上有不少助力單車,科技君卻發現,能夠保證正常騎行的卻少之又少,可能因為疫情的原因,助力單車電池的電力往往不足,科技君連續三天上午上班都因為找不到一輛合適的助力單車而遲到。就今天上午來說,足足找了20多分鐘,走了三個存車點,才找到一輛電輛還算「充足」的助力車,電力顯示也只有三格左右。
  • 誰在損壞共享單車?
    新華社廣州1月20日電題:誰在損壞共享單車?  新華社記者 付航  近半年以來,共享單車給大城市居民帶來了出行的巨大便利,但其遭到損毀的新聞也屢見報端。近期,廣州一起共享單車損毀事件揭示出了這股熱潮的另一面。  近日在廣州市海珠區,有4臺摩拜單車被扔下河湧。
  • 共享單車進入新常態 大數據為共享單車管理破局?
    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共享單車進入了新的階段,2017年,多個共享單車企業退出市場,ofo和摩拜兩大巨頭佔領了絕對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多個城市也由「一車難求」的新鮮感,變成「車多為患」的憂慮,對共享單車的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共享單車入選2017年高考作文 共享單車你知多少?(裝逼必備)
    共享單車品牌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企業多達30多家,可以分為「小字輩」、「騎字輩」、「動物輩」、「食物輩」和「bike系列」,可謂百家爭鳴。不過主流仍然是:摩拜單車、優拜單車、OFO共享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騎唄單車。共享單車城市分布共享單車主攻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只有Hellobike主攻。
  • 廣州市叫停共享電單車上路:不同於共享單車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近期,部分城市的街頭出現了一種新型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儘管數量不多,但卻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也有消費者表示願意嘗試。但是,各地監管部門對這類共享單車卻普遍持謹慎態度。日前,廣州市交委就明確表示,廣州市政府早在2016年就發文禁止電動車上路,而自帶電動助力的共享單車也被歸為禁止行列,因此這類產品不準在廣州使用。繼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在國內快速發展後,近期國內部分城市街頭出現了一種「網際網路租賃電單車」,這些共享電單車外觀、收費模式與共享單車基本一致,也是只需繳納押金、掃碼即可開鎖使用。有經常使用共享單車的市民表示,願意嘗試下一共享電單車。
  • 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的兩大硬傷
    作者:三尺寒(肖磊看市特約作者)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向各家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企業(即共享單車企業)發出告知書,要求從即日起在上海暫停新增投放車輛。這是繼杭州、福州、廣州、鄭州、南京等城市之後,國內又一個暫停新增投放共享單車的城市。
  • 我國共享單車的發展
    共享單車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賃業務——自行車租賃業務,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共享經濟,其載體為自行車(單車)。它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自行車出行萎靡狀況和最後一公裡問題,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過率。目前,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
  • 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格局分析 漲價或將成為企業...
    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上海、廣州、深圳2018年清理的共享單車數量分別為70萬、40萬、16萬輛。
  • 「共享單車」真的給出行帶來方便了嗎?
    ,一篇《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國民照妖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得不說,「共享單車」這種全新的出行方式在獲得了消費者廣泛認可的同時,也遭遇到了諸多的難題,比如經常會看共享單車被人為破壞、安裝私鎖的情況,而最近又有網友爆料稱,當地的共享單車遭遇大爺大媽圈地收費的情況,那麼共享單車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 漲價了,共享單車你還騎嗎?
    已經隔了小半年時間沒有騎共享單車的廣州市民劉森發現,地鐵口又開始整齊碼著一排排共享單車。除了「多出來」的車子,還有「漲起來」的價格。按照小藍車、摩拜等共享單車的新計費標準,在北京地區騎行15分鐘以內收費1元,騎行超出15分鐘,每15分鐘收費0.5元。
  • 共享單車拆鎖後變「私有」?男子破壞46輛共享單車被刑拘
    共享單車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便利,有人卻為了方便自己上下班,把共享單車變成「私享」單車。9月11日,南都記者從廣州越秀警方了解到,近日,廣州越秀警方刑事拘留1名男子,該男子兩個月內破壞共享單車達46輛。近日越秀區公安分局東山派出所接到哈囉共享單車公司員工報警,稱其公司多輛共享單車被人掃碼開鎖後騎行到越秀區寺右村南興裡附近後失聯。接到報警後,民警迅速開展調查,發現這些失聯單車的騎行線路基本一致,且為同一人使用。經過偵查,9月4日,辦案民警將嫌疑人梁某(男,39歲)抓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