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陳昊 文/圖
初秋,午後,大棚裡的白菜苗破土而出,鬱鬱蔥蔥。四川聖壽源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蒯世軍走進播種車間,端起一摞育苗穴盤,手掌布滿了厚繭。
在都江堰市,「蔬菜大王」蒯世軍遠近聞名。公司旗下的聖壽源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流轉土地5300畝,今年育苗能力預計超過1.5億苗,是川內最大體量的育苗基地。「年初受疫情影響,緊急引進了定製的流水線程控多功能播種機,開動一小時相當於120個人的工作量。」科技助力,蒯世軍對今年蔬菜產值超過5000萬元信心十足。
聖壽源種植基地位於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這個以都江堰灌區「精華所在」而得名的功能區,是都江堰市的糧食生產主戰場。該功能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功能區蔬菜總產量預計達到15.8萬噸,同比增長2%;水稻畝產將達550公斤,增幅達10%,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糧食豐收蔬菜增產起到基礎作用。
種什麼?
科學研判市場行情
聖壽源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主要種植蓮花白、白菜、兒菜、蘿蔔等綠色蔬菜,去年蔬菜產量達3.6萬噸。「機械化、智能化種植,抵消了疫情影響,預計今年產量近4萬噸。」9月21日下午,蒯世軍指著身旁的大棚說。
基地裡聯棟大棚、單體大棚連綿不絕,多數大棚裡種著白菜。「聖壽源」隨時根據收集的市場信息調整種植結構,「經過研判,這個季節種植白菜較符合市場需求。」
前期進行大量市場研判的同時,蒯世軍也一直醉心於實驗,他在基地核心地帶修建了80餘畝標準化智能溫室,裡面種滿了甜瓜秧,「光照的原因,這一期的實驗不成功,準備割了再實驗其它品種。」
科學的市場調研和種植模式,解決了「種什麼」的問題,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6年前,蒯世軍牽頭聯合44家經營主體創建了都江堰市蔬菜農產品質量安全聯盟。目前,聯盟蔬菜種植總面積達1.5萬餘畝,佔都江堰市蔬菜規模化種植面積達70%以上,產值達到8000萬元。聯盟租下農戶的地後,根據市場行情種植經濟效益好的蔬菜,一家農戶每年每畝純利收入增加約800元。今年以來,蒯世軍帶動周邊3000餘農戶種植蔬菜,預計農民地租收入達800萬元,勞務收入超1000萬元,「有些村民到基地工作,每年的勞務收入也有近3萬元。」
「聖壽源」通過連結多方利益、搭建聯繫平臺、分類解決訴求,實現了企業發展壯大、群眾受益增收、產業提質增效。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精華灌區」推廣「聖壽源」模式。
怎麼種?
多種科技「武器」助力
蒯世軍在基地裡一直忙活著,這個季節應該播種白菜。在主屏幕上按下按鍵,流水線程控多功能播種機轉動起來,蒯世軍將55釐米長、30釐米寬的育苗穴盤放到裝盤機上,播種機通過紅外線感應,自動將育苗基質鏟到穴盤上。
一張穴盤有105個孔,可種105顆白菜種子。穴盤覆蓋育苗基質後,經過輸送帶運至滾桶處時,種子自動種在對應的穴中,「然後是浮土『蓋種』,機器澆水,整個一套流程都是紅外線感應,事先在電腦設置好參數就行了。」這臺播種機是蒯世軍從浙江的廠家定製的,和傳統播種機只能播種單一蔬菜不同,這臺流水線程控多功能播種機可播種水稻、玉米、蔬菜三大品類,播種時間也大大縮短:一張育苗穴盤從裝料到蓋種、澆水,整個播種流程只要3秒鐘。蒯世軍算了一筆帳:同樣是1小時的時間,使用智能播種機相當於完成了120人的播種工作量。
在基地庫房,蒯世軍還有很多「先進武器」:四輪噴藥機、蔬菜移栽機……「有日本進口的,有從國內廠家引進的,一臺四輪噴藥機一天可覆蓋200多畝,比人工噴藥快10倍以上。」
蒯世軍踐行的科技助農,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也一直在強化。「作為都江堰灌區的精華部分,『精華灌區』的糧食豐收蔬菜增產,對整個都江堰灌區乃至全省農業生產、糧食安全有促進作用。」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該功能區將繼續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指導,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裝足「米袋子」,豐富「菜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