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現在跟以前不一樣,豐收節給我們億萬農民帶來了很多幸福,這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的。」9月20日,江西國平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國平作為基層農民代表,登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新聞發布臺。「我下午還要趕回去,準備我們的豐收節展會。今天是大閘蟹開捕第一天,今年又是大豐收。歡迎全國人民來品嘗我們的大閘蟹。」
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6月21日,這一消息甫一發布,迅即在廣袤鄉野、街頭巷陌引發熱議。這些日子來,循著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漸近的鼓點,歡聲笑語傳遍了大江南北:去內蒙古大草原來盤手扒肉吃個夠,到湖北鹹寧桂花鎮大屋雷村體驗一次中秋祭月文化節,在江蘇江陰華士鎮華西村感受新時代鄉村的風貌,再到四川雅安尋一處茶攤,細細品一壺蒙頂山茶……豐收的喜悅在各地鋪灑開來。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翩然而至中國是農業大國,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的脊梁。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利於進一步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於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意義重大,全社會高度關注。如何辦好豐收節,把節日辦出特色、辦出內涵?作為豐收節的主要組織者,農業農村部堅持農民主體辦節日、因地制宜辦節日、節儉熱烈辦節日、開放搞活辦節日,牽頭組成「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進行頂層設計,同時,充分發揮地方創造,將活動重心下沉到縣鄉村,真正讓農民成為節日的主角。
「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民廣泛參與是關鍵。豐收節能否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把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說,「同時,『中國農民豐收節』既屬於農民,也屬於全社會,甚至屬於全世界。要用開放的思維辦節過節,讓全社會、全民都參與進來。」
據介紹,「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總體安排是1+6+N,即設在北京的1個主會場活動,設在浙江安吉餘村、陝西楊凌、安徽滁州、黑龍江綏化、四川成都都江堰、廣東梅州的6個分會場活動,還有100多個地方特色系列活動,形成上下聯動、遍地開花的節日氛圍。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金色的9月,全國秋糧收穫已經漸次展開,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秋糧有望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能夠繼續保持在12000億斤以上。伴著「豐收節」的鼓點,億萬農民在豐收的田野上放歌,在美好未來的暢想中放歌。
讓農民成為豐收節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要讓農民成為主角,給農民帶來能摸到的變化。
9月17日,阿里巴巴聯手農業農村部打造的「首屆豐收購物節」預熱活動「豐收購物節直播盛典」中,河南南陽鎮平縣的荷葉茶登上了晚會舞臺,短短2小時,銷售額近60萬元,創造了鎮平縣農產品單品上行銷售的最高紀錄。
「收成已經不再是難題,如何把農產品賣個好價錢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河北省保定市崔莊鎮商平莊村農民凌波的這句話,道出了很多農民的心聲。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豐收」二字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量的豐產,「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成為新時代「豐收」的新內涵。
豐收節是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城的「助推器」,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播種機」。
近日,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的3000多畝葫蘆迎來了豐收。在以蔬菜種植為主的聊城,路莊村750多戶村民卻都在和葫蘆打交道。有村民說,種一畝普通葫蘆年收入就能達到2萬多元,有的異形葫蘆一個能頂一畝。豐收節讓路莊村的村民又接了個「大單」:今年9月,路莊村生產了一批特殊的葫蘆,每個葫蘆上都寫著「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字樣,「這是為了咱自己的節日做的!」
豐收節給農民帶來的是客流,是廣告效應,是品牌價值。安全優質的農產品賣上好價錢,才能讓「豐產」變成實實在在的「豐收」。在新聞發布會上,黃國平對著中外記者講了一個讓他「一晚上沒睡著覺」的故事:一天,我扶助的一個貧困戶在田裡遇到我,他說,我今年不要你扶貧了,我去年跟著合作社參股養大閘蟹,分了5萬塊錢,扶貧的錢只有3000多塊,我不要了,我現在不是貧困戶了。
通過豐收節搭建的平臺,生產端與消費端、農民與市民零距離接觸,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建立可持續的信賴關係夯實了基礎。
鄉村振興離不開內生動力的增強。越來越多新興職業農民投入農業大潮之中,豐收節也是在為這些默默俯身于田壟之間的人們加油鼓勁兒。無怪乎會有農民響亮地說:「振興鄉村,我現在有幹勁兒得很!」
讓城裡人愛上豐收節9月13日,很多城裡人發現自己朋友圈被幾份長長的名單刷屏了。也許他們平時對「三農」關注不多,但那一刻,他們拿著名單對著地圖,決定了這個中秋和十一要去哪玩、玩什麼、吃什麼。
豐收節前夕,中國農業農村部組織評選了包括100個品牌農產品、100個特色村寨、100個鄉村文化活動、100個鄉村美食、100個鄉村旅遊線路在內的「5個100」,涉及鄉村美景、美食、文化、品牌,涵蓋生產、生活、生態等內容。
9月16日,從江蘇來到新疆阿克蘇旅遊的遊客吳敏說:「這相當於一份逛吃逛玩的攻略。現在這份名單裡的新疆品牌農產品和鄉村美食我都吃過了,接下來準備去庫車大饢城玩一玩。」
讓農民想過豐收節,讓城裡人也想過豐收節。農民豐收節不僅要幫農民創造價值、提升價值、振興文化,還要通過節日提供的大平臺,讓城裡人發現農村的美。如此,豐收節才能獲得更強大的生命力,才能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農民的節日。
9月16日,伴隨著老漁民對後輩魚蝦滿倉的祝福和嘹亮的鑼聲,浙江寧波象山縣石浦港千舸競發,歷經了四個半月伏季休漁的象山漁民,啟程開捕。
農耕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性,無論是農耕生產方式還是農產品品類,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同是過節,不同地域會有不同的過法。
9月23日,「兩山」之地浙江省安吉縣餘村,村民和遊人一道,喝著白茶過著節;農業「黑科技」聚集地陝西省楊凌,農用無人機、無人駕駛拖拉機表演賺足了眼球;「大糧倉」黑龍江省綏化市,飄香的稻穀讓開鐮收穫的農民笑逐顏開、到訪的遊客胃口大開;嶺南農業「大本營」廣東省梅州市,名特優農產品上架順豐、平安終端啟動,「梅州特色」在節日中走得更遠、更廣……
當前,我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持續快速發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接待16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200億元,同比增長15%。「春觀花」「夏納涼」「秋採摘」「冬農趣」,
而豐收節的到來,又為越來越旺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又添了一把柴,讓城鄉居民可以在不同時節到各地鄉村樂享田園生活、品鑑農家美食、體驗農耕樂趣、感知民俗風情、品讀鄉土文化。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當農村延續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與美景、凝結了無數辛勤與智慧的豐收果實和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遇上身在城市根在鄉村的人們「歸園田居」的渴望,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成了可以實現雙方心願的神奇「法寶」。 (原題為《豐收的喜悅傳四方——各地歡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綜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