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幸福陽光驛站
廬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廬。地處江西省廬山市境內,廬山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長約25公裡,寬約10公裡,綿延的90餘座山峰,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共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
1992年以來數次上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廬山花徑公園
花徑,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牯嶺街西南方向2公裡處,這裡海拔高1035M,曾是廬山歷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這裡被人們譽為"匡廬第一境",花徑曾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詠《大林寺桃花》的地方。
花徑裡有個湖,叫做花徑湖,就是現在的"如琴湖"。如琴湖建成於1961年,水域面積11萬㎡。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徑,故稱花徑湖。湖中有湖心島,呈橢圓形。島上有九曲橋與湖岸相連。島四周蒼松翠綠,宛如一根碧綠的"項鍊"平鋪在湖面上,島東端建有憶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
在湖畔,可以看到花徑的大門。大門上方書"花徑",兩旁刻有"花開山寺,詠留詩人"的對聯。
這是書法家胡獻雅書寫的巨幅石刻"白司馬花徑"。
景白亭,系一尖頂方亭,坐東朝南,木石結構,鐵瓦飛簷,亭前立陳三立撰《景白亭記》石碑,詳細記述了建亭的始末。
草地上有座傘狀紅頂的圓亭,這就是花徑亭,在花徑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徑"二字,相傳是白居易手書。這是1929年(民國十八年)湖北漢陽人李風高遊大林寺時發現的。
李風高在此石刻迷失了一千多年之後,重新發現了它很高興。於是他邀集在廬山上的社會賢達、名流集資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徑亭,並補種了五百多棵桃樹,再現了昔日的桃花勝景,亦使花徑稱為文人雅士的聚會之所。
花徑中還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它建於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廬山草堂記》"五架三間草堂,石階掛柱竹編牆"的建築形式復建,坐北朝南,木結構,草頂。它向有人展示了草堂的變遷經過。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慶於1996年雕刻成的2m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佇立在白居易草堂前。這座草堂佔地65㎡,再現了竹籬茅舍風光好的詩境。
1961年在原大林寺舊址上建起了如琴湖,並將湖與相關亭臺組成了現在的花徑公園。1988年又把大詩人白居易在遺愛寺旁草堂邀到公園中與花徑作伴。現白居易草堂中設有「白居易草堂陳列室」,向遊人展示草堂的變遷經過。花徑公園中四時繁花似錦,新舊亭臺碑碣林立,小徑通幽,湖光山色宜人。
廬山錦繡谷
錦繡谷位於廬山西北部,花徑湖畔,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第四紀冰川的作用,錦繡谷這塊開向西南的山間凹地,經過冰川的反覆刻切,形成了一個與平底陡壁的幽谷。春時發英百千種,燦爛知識,至冬初蒼翠不剝,丹楓綴之,亦自滿眼雕饋,四時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
自天橋循左側石級路前行至仙人洞,為一段長約1.5公裡的秀麗山谷,這便是廬山1980年新闢的著名風景點──錦繡谷。相傳為晉代東方名僧慧遠採擷花卉、草藥處。這兒四時花開,猶如錦繡,故名。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詩云:"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據說是他遊覽即興之作。
天橋
一塊峭立橫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懸在半空中的一座橋,這就是天橋。這裡古稱仙人盤,曾經是廬山大林寺歷代的大和尚們悟道參禪的好地方。向下看,這裡兩邊崖壁橫空相互對峙,與谷底相對高度達六十多米。
相傳元代末期,吳王朱元璋和南漢陳友諒的軍隊大戰於鄱陽湖時,敗逃到此,在前臨深壑,後有追兵的緊急關頭,只見天空中金光閃爍,一條金龍自天而降,變成了一座橋。朱元璋順勢策馬奔過,飛奔而至的陳友諒,坐騎都屍體撞上朱元璋的馬尾馬了,忽然一個驚天霹靂,雷迅捷隆隆,天昏是暗,出現一道灼眼的藍光將石橋擊斷。剎那間龍變的橋消失了,橋斷後,雲散日出,仍然是雙崖對峙的絕澗。
沿錦繡谷傍絕壁懸崖修築的石級便道遊覽,可謂"路盤松頂上,穿雲破霧出。天風拂衣襟,縹緲一身輕。"谷中千巖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獅長嘯,如猛虎躍澗,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盤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錦繡畫卷,令人陶醉。
谷中不僅花奇,而且石怪,壘壘巨石,形態各異,奇峰怒拔,氣象萬千。有的如白髮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鬥的雙獅、揚鬃撒足的野馬、翱翔長空的雄鷹,還有的象觀音對臺梳妝。人們給這裡的峰巖取了許多動人的名字,賦予它們優美的傳說,牽動了無數遊人的思緒。
好運石
好運石,廬山好運石又稱鷹嘴石,它是第四紀冰山運動的產物。此石又稱「通靈寶石」和賈寶玉胸前佩飾「長命百歲」鎖,同出一脈,為女媧補天遺物,墜落凡間形成兩塊,一塊落在安徽黃山叫飛來石,另一塊落在廬山叫好運石。皆為山間之聖物,繞拜此石許個願,可求榮華富貴,顏如玉。就是當年賈寶玉過的日子。由於賈寶玉怒砸「長命鎖」:後來走了悖運。簡單點說:「繞拜此石,一走官運;二走財運;三走桃花運。
這是一個觀景臺,四周欄杆上系了許多同心鎖。事後我才知道,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那個「險峰」,據說,廬山戀也在這裡取景。情侶紛紛掛鎖盟誓。戀人們當然也不會忘記這座因「戀」而聞名的山。這裡有個好名字叫「金鎖關」!
險峰指海拔高,危險的山峰,顛峰。
豬頭峰,不太像?又名金巖峰。傍晚夕照,猶其雨後巖崖如琉金,而得名。朱元璋詩「金仙弟子巖為屋」指的就是這片山谷裡的人和事。「錦繡谷」三字石刻突巖,酷似豬頭,人們又戲稱:「金巖峰」為「豬頭峰」。相傳為朱元璋使者拜訪周顛時所帶的祭祀品,化成此峰。毛主席寫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指的它,因此,人們稱之為「險峰」。
訪仙亭亦稱「談判臺」。為蔣介石(民國二十二年)1933的輸資重建。1946年7月美國特使馬歇爾與蔣介石曾在此會晤,商討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即共產黨統治北方、國民黨統治南方)想使中國開成一個歷史上的南北朝格局。從而結束國共內戰。史稱:馬歇爾計劃。馬歇爾八上廬山,多次到這裡會晤蔣介石。
梵音泉(又叫梵清泉),為民國主席林森的題刻,山泉點點落下,恰似陣陣梵音。也有人說這水滴在石頭上的聲音就像是和尚敲打木魚的聲音。
觀妙亭
觀妙亭有三妙。第一,是指這裡景色美妙。第二,是周顛為朱元璋定天下,出的計策高妙。第三,是朱元璋借周顛,騙人騙得絕妙。宋美齡亦稱有三妙,即鐘聲,松聲、蟬鳴聲。也聽老人們說觀妙亭有三妙。一是大林峰上雙獅相戲(雙獅石);二是觀音梳妝(觀音石);三是錦秀峰上人頭落地(人頭石)。江青也說有三妙,即夕陽、晚照、晚霞。
仙人洞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這是毛主席的著名詩句,使仙人洞景點名揚四海。仙人洞三字為清代學者吳浸陽所題,上有對聯曰:「仙蹤渺黃鶴,人事憶白蓮。」仙蹤指道教,白蓮指佛教因在此可看到月亮門前,有移步換景之妙,進入月亮門內,融入佛道淨地,據說又可了斷很多煩惱。
巖下有一自然風化而成的石巖洞,深寬均約十餘米。據傳神話中的呂洞賓,就在這個天生石洞裡修道成仙的,故人們稱之為「仙人洞」。洞中有許多石刻。
朱元璋的《題竹隱寺》詩:
這是毛主席給江青的那首著名的題照詩。
1960年毛澤東同志"七絕"詩: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洞內建有純陽殿,殿上雕刻著身背寶劍的呂洞賓塑像。洞的深處有甘洌清甜,終年不涸的「仙水」—「一滴泉」,洞壁上鐫刻著「石洞流甘露,仙崖樂最真」的詩句。
勁松
石旁有一虯曲勁松挺立於石隙中,這便是人們喜歡攝影留念的「石松」。據說這塊石頭和松樹的搭配組合,可準確地、形象地表達出毛澤東個人性格和魅力,是用於形容共產黨人品格的一株樹,七十年代隨主席詩詞一起獨領風騷,被很多人視為「勁松」的化身。聞名全國,成名於「黃山迎客松」之前。
御碑亭,石亭正中門眉上有鮮紅的「御製」二字,朱元璋為其軍師周顛而建。亭內有(高4米,寬1.6米,厚0.24米),上面刻有朱元璋親筆撰寫的《周顛仙人傳》,《祭天眼尊者、周顛人、徐道人赤腳僧文》及朱元璋親題的兩首詩。
亭上有二聯:
《廬山戀》鏡頭中,耿華、周雲在此避雨。
廬山錦繡谷,四時花繁,燦若錦繡,怪石嶙峋,雄偉壯觀。 加之谷中時有雲霧聚散,引起人們無限的想像,正如宋代詩人孔武仲所吟詠;江城三月芳菲盡,淺紫深緋到谷中。最是廬山佳麗處,我來蕭颯已秋風。
牯嶺街風光
牯嶺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牯嶺鎮,是廬山景區的接待中心,是一座美麗的別致的公園式的雲中山城。我們晚宿牯嶺街。
牯嶺街是廬山景區的中心,是一座美麗的、別致的、公園式的小山城。枯嶺街商店鱗次櫛比,有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有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的廬山大廈、雲中賓館、蘆林飯店等,共有賓館飯店、招待所、休養所多處,還有西式別墅上千棟;牯嶺街三面環山,一面峽谷,東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為牯牛嶺,北臨剪刀峽豁口。站在街心公園,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長江玉帶,為休閒、消遣、娛樂的理想場所,也常是廬山旅遊者的首到之地。
牯嶺街觀景颱風光
—《END》—
©原創作品 (公眾號轉載需授權)
圖文來源:網絡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公眾號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