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懸崖絕壁建天渠 大山深處的水利奇蹟助力貴州貧困村摘窮帽

2020-12-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位於七星關區東北面,從畢節市區出發途徑廈蓉高速從林口收費站出站,經林口鎮到生機鎮全程約70公裡。生機鎮雖位於赤水河畔,但境內坡陡谷深,一直以來是典型的缺水地區,「高流大隊山連山,眼望大河喊口乾,屋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幾句鄉村俚語深刻描繪出了當時村莊的缺水窘境。

  近日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帶領下,記者赴貴州大山深處探訪曾因缺水致貧的村落——生機鎮高劉村,究竟是如何摘掉貧困帽迎來鄉村新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生機鎮當地了解,生機鎮全鎮轄12個村(社區)165個村(居)民組,約4.2萬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質大部分呈粘酸性,地貌破碎,全境被高山、溝壑分割,坡陡谷深。赤水河沿生機鎮北面蜿蜒而過,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海拔530-1930米,無霜期228天左右,氣候溫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即使生活在赤水沿岸,當地居民祖輩生產、生活用水仍十分困難,造成當地長期處於溫飽都不能解決的貧窮落後狀態。據《畢節縣誌》記載:「生機鎮屬北部河谷溫和乾旱雨熱區,年平均氣溫高於10攝氏度,屬縣內少雨地區,是典型的老旱區。」

  為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從1958年開始,生機鎮高流村村民開始了歷時6年的劈山鑿渠路。高流村原名高劉大隊,與四川省隔河相望,地勢南高北低,山高坡陡,山勢險要,群眾依山而居。雖然赤水河沿山腳蜿蜒而過,由於落差太大,村民只能「望水興嘆」。1958年10月,時任生機鄉鄉長黃勳、鄉文書周正剛及高流大隊支書高體貴等同志組織發動群眾,向惡劣的自然條件發起挑戰,鑿懸崖修建天渠。

  今年已經82歲的許光福,曾是當年參加開山鑿渠的高流村村民之一。作為當年修建天渠的參與者,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許光福總有感嘆。他告訴記者,當年參加開山鑿渠時自己只有15歲,曾負責在山上為大家做飯。天渠修好後,許光福成為了當地的一名教師,直至退休。時至今日耄耋之年的許光福仍時常獨自來天渠,他告訴記者,自己最擔心的還是天渠的水源問題,如何保持水源不斷流,如何更好的保護天渠,如何讓天渠便利更多的村民是自己最掛心的事。據了解,參與當年建設高流天渠的人目前僅有6人在世,許光福是其中之一。

  記者從高流村了解,高流天渠,共覆蓋高流村6個組,起點在慶坪村大山組劉家箐水源點,主渠長6公裡,懸崖部分1.757公裡,絕壁隧道長68米,總長18公裡,深90公分,寬50公分。目前,高流天渠保存完整,仍是村民生活、農業用水的重要水源,解決了當地3000多人的飲水問題,灌溉耕地面積達3000畝。 

  畢節市水務局副局長趙詠梅介紹,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生機鎮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手段在懸崖絕壁、山洞陰河等最危險的地方,用「懸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錘打」、「自製土炸藥」爆破、人工開挖推土、人工築壩等最原始的方法,前後歷時20餘年,先後修建了40多條溝渠和10多座山塘水庫,溝渠總長約309公裡,水庫總庫容約180多萬立方。水利設施建成後,徹底結束了生機鎮人民祖祖輩輩「眼望河水喊口乾」的時代,根本解決了生機鎮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

  趙詠梅表示,近年來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畢節市七星關區財政、水利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對高流天渠實施了加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了天渠輸水供水功能,為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當地百姓積極開展挖山造田,種植經濟果木林、發展養殖業。目前,生機鎮經濟快速發展,已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記者注意,自國家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牽頭實施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對口幫扶工作。貴州省統籌各項扶貧資金,深入推進全省66個貧困縣水利扶貧工作,持續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為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提供了支撐。

  據了解,目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從2012底的419.06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3.9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2.79%下降到1.07%。貧困縣、貧困村陸續摘帽退出。片區40個貧困縣中,已實現35個摘帽退出,佔全省摘帽退出縣總數的61.4%;片區3948個貧困村中,已實現退出3809個,佔全省貧困村退出總數的43.84%。

相關焦點

  • 懸崖絕壁建天渠 大山深處的水利奇蹟助力貴州貧困村摘窮帽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貴州報導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位於七星關區東北面,從畢節市區出發途徑廈蓉高速從林口收費站出站,經林口鎮到生機鎮全程約70公裡。貴州畢節絕壁天近日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帶領下,記者赴貴州大山深處探訪曾因缺水致貧的村落——生機鎮高劉村,究竟是如何摘掉貧困帽迎來鄉村新發展。
  • 中天金融聯袂貴州衛視 推進「文軍扶貧」助力「黔貨出山」
    中新網7月26日電 近日,貴州大山深處的一個美麗鄉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肩扛攝像機,將鏡頭對準田間農舍、鄉野溪流。這裡是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曾經的深度貧困村,現在的魅力新農村。有了叫得響的品牌,過去無人問津的農產品走出了大山,打出了名氣;通過強品質、建品牌、促銷售,團結村的大米從5元一斤賣到了20元。詹姆士對「樂耕甜」的產品交口稱讚「產品完全沒有問題,味道也非常好」,在他看來,綠色、生態、天然的環境滋養出來的產品有著毋庸置疑的品質優勢。守牢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 河南大山深處偶遇造型奇怪建築,竟是世界聞名的奇蹟
    穿行在河南林州的太行山深處,你除了被這裡秀美的自然景觀驚豔之外,還會被這裡的一些造型奇怪的建築所吸引。作者在太行山深處穿行時,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個造型奇特的橋洞,走下來一看卻發現,這看似造型奇特的建築卻大有來頭,更凝聚著這裡大山山民所特有的一種精神。
  • 貴州大山深處懸崖村,環境優雅如同仙境,脫貧搬遷惹爭議
    貴州是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省市,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不少人生活在大山深處,懸崖邊上,被人們稱為懸崖村,這些村莊靠自身努力,想要脫貧致富幾乎不可能,不得已實行異地搬遷政策,應該說是給村民帶來福祉,比如今天要說的金子村後塘組的幾戶村民。
  • 貴州:大山深處的結婚紀念照
    大山與莊稼地作背景,溫馨也很美麗。 2017年8月以來,有一群來自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志願者,在貴州獨山縣下轄的十餘個貧困村裡來回穿梭。他們帶著相機,帶著本子,在當地支教調研。
  • 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土司城堡、宋氏古堡等世界遺產
    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土司城堡、宋氏古堡等世界遺產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土司城堡、宋氏古堡等世界遺產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土司城堡、宋氏古堡等世界遺產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土司城堡、宋氏古堡等世界遺產在貴州大山深處發現歐式城堡
  • 大山深處的奇蹟!中國最美的人造景觀,貴州這座城中花海梯田火了
    梯田,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也是人類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甚至有人說,在人與自然共同合作的景點當中,能與長城相媲美的也只有梯田了。但我今天要說的這座風光絕美的梯田位於貴州,雖然它只是一個人工打造的景觀,但絕對讓你眼前一亮,佩服當地人戰勝自然的勇氣和決心,這就是貴州大方古彝梯田。
  • 四川涼山冕寧 大山深處貧困村 有一面「感恩牆」
    磨房溝鎮大杉村,高寒大山深處的貧困村。村委會有一面牆,牆上貼著50多封感恩信。 這是一面「感恩牆」,每一封信就是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講述著脫貧攻堅以來,這個村子發生的一點一滴變化。
  • 貴州大山深處的「音樂夢」
    海拔2400米的貴州韭菜坪山腰上,常年雲霧繚繞,這裡有一所被譽為「雲上學校」的鄉村小學——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 2018年,喜愛音樂、組過樂隊的海嘎小學教師顧亞與學校其他6名老師不約而同想到在這所云上學校組織一支校樂隊,用音樂點亮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內心。
  • 大山深處68天建成958個通信基站 中國鐵塔持續推進通信扶貧助力...
    11月23日,畢節納雍、威寧、赫章三個最後的貧困縣脫貧摘帽,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圓滿完成任務。27歲的吳春蘭是畢節七星關區八寨鎮茅慄坪村的村民,家裡有兩個娃。由於交通閉塞,信息閉塞,和很多山溝溝的年輕人一樣,吳春蘭和丈夫走出大山到沿海城市打工。2019年底她又回來了,開了家電商服務站,有了可觀的收入來源還可以照顧兩個娃。
  • 探訪貴州畢節「絕壁天渠」「圖」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位於赤水河畔,境內坡陡谷深,是典型的缺水地區。「高流大隊山連山,眼望大河喊口乾,屋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據介紹,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生機鎮幹部群眾在食不果腹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懸崖絕壁上先後鑿出了鐮刀灣、高流、鎮江等10條引水渠,總長100多公裡,灌溉農田1.3萬餘畝,受益群眾1.8萬餘人。這些懸崖上的水利奇蹟,時至今日已默默地為生機鎮人民服務了60餘年。
  • 小積分奏響大山深處的美妙旋律
    在高培村小學,一間掛有「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牌匾的教室裡,一陣陣美妙的旋律在學校響起,在大山深處久久迴蕩。6月4日,通過中國建設銀行「積分圓夢·微公益」捐贈活動援建的「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被正式引入高培村小學,音樂志願者老師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送上了一節「音樂啟蒙課」,也點燃了孩子們的音樂夢想。
  • 虎跳峽大山深處脫貧路上的足音
    虎跳峽大山深處脫貧路上的足音 2020-12-21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隱藏在蘭州榆中馬坡大山深處懸崖絕壁上的尖山大佛寺
    可見當時能在懸崖峭壁上,建這寺廟,肯定是有智慧之人設計。具體想了解謎底,有待文物部門相關人員考證說明。這座建在大山深處懸崖峭壁上的大佛寺,也是一道深山林中靚麗的風景線。此時的我 不由想起唐朝詩人劉禹錫《陋室銘》裡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絕壁成就「人間奇蹟」,千萬網友致敬貴州八旬老支書
    這兩天,這個一輩子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老人,在網上成了紅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推出長篇通訊,央視更是用上下兩集的篇幅,在《新聞聯播》播出他的事跡。現代快報製作的關於這位老人的融媒體產品,視頻和H5也在網上被刷屏 ……他,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黃大髮帶領鄉親們開山鑿渠脫貧致富,大夥覺得更有奔頭了。
  • 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的無悔人生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一個被層巒疊嶂的山峰藏得死死的村莊。千百年來,這裡的人祖祖輩輩吟唱著一首心酸的民謠:「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日日夜夜的求。 村裡有一位老人,今年82歲,他和大山較勁,用36年的時間只幹了一件事:修水渠。
  • 大山深處68天建成958個通信基站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2日電 畢節,深處烏蒙山腹地,被稱為川、滇、黔之鎖鑰,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曾一度處在「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的深度貧困現狀。畢節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闖出了一條扶貧新路。
  • 河南桐柏縣:貧困村成為「網紅打卡地」
    如何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近年來,城郊鄉邀請上級規劃設計部門制定了中心村規劃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發展規劃,多方爭取資金600餘萬元,新建村內道路12.8公裡、整修水利設施6處、改造房屋83戶、栽種景觀樹木1000餘株,打造網紅橋1座,建成了休閒健身娛樂廣場、停車場、建設黨群服務中心、文化舞臺、水衝式旅遊公廁、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安裝了體育器材、休閒設施、太陽能景觀燈等。
  • 大山深處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年後,大山深處的傈僳族村莊實現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貧困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改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完善。截至2019年年底,傈僳族聚居區158個自然村51559戶192200萬人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