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位於七星關區東北面,從畢節市區出發途徑廈蓉高速從林口收費站出站,經林口鎮到生機鎮全程約70公裡。生機鎮雖位於赤水河畔,但境內坡陡谷深,一直以來是典型的缺水地區,「高流大隊山連山,眼望大河喊口乾,屋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幾句鄉村俚語深刻描繪出了當時村莊的缺水窘境。
近日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帶領下,記者赴貴州大山深處探訪曾因缺水致貧的村落——生機鎮高劉村,究竟是如何摘掉貧困帽迎來鄉村新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生機鎮當地了解,生機鎮全鎮轄12個村(社區)165個村(居)民組,約4.2萬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質大部分呈粘酸性,地貌破碎,全境被高山、溝壑分割,坡陡谷深。赤水河沿生機鎮北面蜿蜒而過,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左右,海拔530-1930米,無霜期228天左右,氣候溫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即使生活在赤水沿岸,當地居民祖輩生產、生活用水仍十分困難,造成當地長期處於溫飽都不能解決的貧窮落後狀態。據《畢節縣誌》記載:「生機鎮屬北部河谷溫和乾旱雨熱區,年平均氣溫高於10攝氏度,屬縣內少雨地區,是典型的老旱區。」
為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從1958年開始,生機鎮高流村村民開始了歷時6年的劈山鑿渠路。高流村原名高劉大隊,與四川省隔河相望,地勢南高北低,山高坡陡,山勢險要,群眾依山而居。雖然赤水河沿山腳蜿蜒而過,由於落差太大,村民只能「望水興嘆」。1958年10月,時任生機鄉鄉長黃勳、鄉文書周正剛及高流大隊支書高體貴等同志組織發動群眾,向惡劣的自然條件發起挑戰,鑿懸崖修建天渠。
今年已經82歲的許光福,曾是當年參加開山鑿渠的高流村村民之一。作為當年修建天渠的參與者,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許光福總有感嘆。他告訴記者,當年參加開山鑿渠時自己只有15歲,曾負責在山上為大家做飯。天渠修好後,許光福成為了當地的一名教師,直至退休。時至今日耄耋之年的許光福仍時常獨自來天渠,他告訴記者,自己最擔心的還是天渠的水源問題,如何保持水源不斷流,如何更好的保護天渠,如何讓天渠便利更多的村民是自己最掛心的事。據了解,參與當年建設高流天渠的人目前僅有6人在世,許光福是其中之一。
記者從高流村了解,高流天渠,共覆蓋高流村6個組,起點在慶坪村大山組劉家箐水源點,主渠長6公裡,懸崖部分1.757公裡,絕壁隧道長68米,總長18公裡,深90公分,寬50公分。目前,高流天渠保存完整,仍是村民生活、農業用水的重要水源,解決了當地3000多人的飲水問題,灌溉耕地面積達3000畝。
畢節市水務局副局長趙詠梅介紹,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生機鎮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手段在懸崖絕壁、山洞陰河等最危險的地方,用「懸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錘打」、「自製土炸藥」爆破、人工開挖推土、人工築壩等最原始的方法,前後歷時20餘年,先後修建了40多條溝渠和10多座山塘水庫,溝渠總長約309公裡,水庫總庫容約180多萬立方。水利設施建成後,徹底結束了生機鎮人民祖祖輩輩「眼望河水喊口乾」的時代,根本解決了生機鎮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
趙詠梅表示,近年來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畢節市七星關區財政、水利部門安排專項資金,對高流天渠實施了加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了天渠輸水供水功能,為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當地百姓積極開展挖山造田,種植經濟果木林、發展養殖業。目前,生機鎮經濟快速發展,已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記者注意,自國家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國家林草局牽頭實施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對口幫扶工作。貴州省統籌各項扶貧資金,深入推進全省66個貧困縣水利扶貧工作,持續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傾斜,為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提供了支撐。
據了解,目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從2012底的419.06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3.9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2.79%下降到1.07%。貧困縣、貧困村陸續摘帽退出。片區40個貧困縣中,已實現35個摘帽退出,佔全省摘帽退出縣總數的61.4%;片區3948個貧困村中,已實現退出3809個,佔全省貧困村退出總數的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