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位於赤水河畔,境內坡陡谷深,是典型的缺水地區。「高流大隊山連山,眼望大河喊口乾,屋頭沒有三碗水,家中缺糧又少穿。」這曾是生機鎮高流村60多年前的真實寫照,為吃上大米飯,解決吃水難的問題,1958年開始,生機鎮高流村群眾劈山鑿渠,歷時6年時間,在條件極為艱苦、修建期間犧牲4人的情況下,終於完成這條長約五千米、一千多米從懸崖上穿過、被稱為「高流大溝」的水渠,徹底改變了高流人世代缺水、缺糧的苦日子。目前這條水渠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灌溉高流村田地面積約3000畝,還解決了2000多人的飲水問題。
據介紹,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生機鎮幹部群眾在食不果腹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懸崖絕壁上先後鑿出了鐮刀灣、高流、鎮江等10條引水渠,總長100多公裡,灌溉農田1.3萬餘畝,受益群眾1.8萬餘人。這些懸崖上的水利奇蹟,時至今日已默默地為生機鎮人民服務了60餘年。
11月19日航拍的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村「高流大溝」。新華網 周遠鋼 攝
11月19日拍攝的高流村「高流大溝」。新華網 周遠鋼 攝
今年已82歲的許光福老人是當年參與開山鑿渠的高流村村民之一,身體硬朗的他現在還偶爾會來到「高流大溝」,為前來參觀的人講述當年鑿渠的經歷。目前,參與當年建設「高流大溝」的人僅剩6人在世。新華網 周遠鋼 攝
11月19日,許光福講述當年鑿渠的經歷。新華網 周遠鋼 攝
11月19日,參觀「高流大溝」的人們從水渠邊走過。新華網 周遠鋼 攝
「高流大溝」的水經過懸崖流向高流村(11月19日攝)。新華網 周遠鋼 攝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