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吳志華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做過幾年教師,後轉去區域市政局工作,接手的第一個項目,是位於大埔的鐵路博物館。從那之後,他的不少工作均與博物館建設及策展相關。
從2007年轟動一時的國寶《清明上河圖》來香港展出,到2010年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吸引超過九十萬市民入場參觀,再到2012年康文署與故宮博物院合辦的「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以及2013年的「國採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時任康文署副署長的吳志華作為這些廣受歡迎展覽的策劃人之一,對於北京故宮、對於中國歷史的興趣愈見濃厚。
兩年前,當正在建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球招聘館長時,吳志華沒有怎麼猶豫就放下工作三十餘年的政府公務員職位,擊敗逾十位應徵者後獲選。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將在香港文化長遠發展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吳志華如是說。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2017年啟動,至去年7月大樓結構竣工,預計將在2022年7月開幕。在吳志華看來,建設一座新的博物館,從來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所有事情都要從零做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同意以故宮命名的項目,也是西九文化區內建造的另一個國際級博物館。
吳志華身為館長,固然因分享北京故宮展品、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交流與藝術普及活動而欣喜並期盼,對於文物在館內的展示方法、文創產品的開發,以及如何吸引年輕一代觀眾入場欣賞中國文物等,均需審慎思考。
如今,如果你路經尖沙咀海畔,一定不會錯過這座極富中國古代建築特色的博物館。按照吳志華的介紹,香港故宮樓高七層,佔地約13,000平方米,擁有一個面積達7,800平方米的展覽廳,以及文創書店、演講廳和圖書館等配套設施。
明年7月開館後,我們將在博物館中見到北京故宮的800多件傳世文物,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多元藏品。
「故宮的文物、故宮的建築,並不是死物,全部都有生命。」吳志華尤其看重博物館與當下、與在地社群能否建構密切關聯。
在他看來,今時今日的策展人、博物館工作人員、藝術史學者乃至觀者,不妨試著為故宮文物賦予意義,令到那些流轉千百年的文物與你我當下的生活互動。
透過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往來與互動,文化的價值方得延續,這是香港故宮,也是21世紀博物館的使命所系。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觀設計圖。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當被問及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願景,吳志華談到三個詞:創新(innovasion),無限(infinity)與包容(inclusion)。
關於創新,既是策展手法的創新,也是傳播方式的創新。網際網路時代,吳志華尤其關注糅合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一方面以多媒體的、創意多元的方式,展示中國歷史文化,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另一方面藉助社交媒體和數碼技術的力量,將故宮文物「帶出館外,帶入社區,帶去世界」。
關於無限,涵括地理空間的無限,也關乎想像與跨界互動的無限可能。
吳志華期待香港故宮的展覽和相關活動等,不必局限於過往以考古學和美術史為重的單一演繹及呈現方式。
而是儘可能多的跨學科、跨媒介、跨地域,既面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美,亦藉助多元文化背景的策展人團隊,將海外備受矚目的展覽和展品引介至香港故宮。
關於包容,吳志華強調香港故宮「絕不會單打獨鬥」,而是希望建立一個開放的平臺,邀請不同界別、不同背景的公眾來參與、傳承、解釋乃至創新故宮文化。
他亦樂見,香港、內地及海外設計師以香港故宮藏品和中國歷史文化為靈感,設計文創產品,以探掘青年藝術家潛質,並憑藉其活力、才華與視野,為香港故宮內歷史悠久的藏品帶來新鮮別致的觀感。
包容不僅指向不同界別的藝文從業者,更指向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我們希望促成文明的對話,推動文化多樣性,令到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吳志華說。
這讓我想到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曾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什麼能阻擋春天。」
在疫情尚未緩和、逆全球化聲浪漸起的當下,希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及開館,將如你我所願,糅合歷史與當下,促進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文化交往,令到中國與他國的文明,藉由香港這個東西交融的平臺,美美與共,互為鏡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