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乘著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一路遊蕩,這是屬於保羅·索魯的放浪形骸;見證老牌殖民主義帝國的衰落,在冷戰的夾縫間尋找探索世界的可能,這是簡·莫裡斯的機警與乖張。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以徐霞客遊記為代表,中國文學同樣擁有近似於旅行文學的傳統,但由於近現代的歷史現實,這一傳統出現了顯而易見的斷檔。

幸運的是,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門開放,尤其是國民收入增長為出行創造條件,旅行文學再次在漢語寫作佔有一席之地。如果認為文學寫作與作者所處社會的發展面貌構成微妙的聯繫,那麼旅行文學無疑是佐證社會現代性的顯著指標。沒有充實的國力,沒有開放的國民心態與探索精神,說直白點,很多目的地的籤證你都無法輕易取得。

人類早已告別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和資源,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地方不能在24小時內到達。這對於追求「獵奇感」的旅行寫作來說,無疑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旅遊網紅們重複著到熱門景區「打卡」,公眾的旅行目的地名單雖不斷增加,但旅行項目卻日益程式化。那麼,留給中國旅行作者的,是不是只有西方前輩作者寫剩下的邊角料?

答案是:那些地方也許不會產生改變,金字塔還是金字塔,尼羅河還是尼羅河,但人在變,跟人有關的事物時刻在變。一些時候,因為人力的推動,那些外界習以為常的地點也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比如,2019年3月20日,為紀念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斯坦議會正式將首都的名字由阿斯塔納更名為努爾蘇丹。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把旅行文學視為中國文學融入世界主流文學的翹板。劉子超的長文《烏茲別克斯坦:尋找中亞的失落之心》被翻譯成英文以後,被列入「全球真實故事獎」特別關注名單,佐證了外界對「中國人怎樣觀察世界」的關注與認可。可以想像,如果把寫作者空降到中亞、中東、喜馬拉雅山南麓等未知地帶,一個東方作家和西方作家所要克服的障礙是類似的,他們也天然地產生更多共同語言。

在疫情依然限制人們出行腳步,尤其是出境遊幾乎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在過去的半年裡,我閱讀了多本中國作者的旅行文學著作。有趣的皮囊底下總藏著一顆不安分的心,閱讀這些文字,不僅是為了緩解物理空間無法挪移的惆悵,我還欣喜地發現,中國旅行作者逐漸擺脫了「到此一遊」式的遊記型寫作,而試圖對旅行目的地的「在地社會」進行更深入的觀察。旅行未必讓人擺脫狹隘,旅途中我們能見到太多花錢出來卻只會抱怨這不如家鄉那不如本國的遊客,但富有同理心和探索欲的旅行者一定胸襟開闊。

這其中,媒體人劉子超的《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無疑符合優質旅行文學的標準。作為記者,他能夠有意識地與目的地的普通人產生聯繫。很多時候,他與當地人打交道的技巧令人咂舌,比如,讓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的年輕姑娘在短時間內對其產生信任,以至於掏心掏肺。話說回來,生活中人們對陌生人吐露秘密的心理負擔,確實要小於對身邊親近的人,關鍵難題在於一個異鄉人如何成為那個讓對方感到安全的「陌生人」。

在塔什幹一家名叫「外交官」的夜店,衣著暴露的長髮舞女坐在客人的大腿上扭動身體,對於烏茲別克斯坦這個中亞國家而言無疑有著強烈的不現實感;在比什凱克的阿拉套廣場上,他與一位吉爾吉斯青年作家「歷史性握手」,彼此吹捧對方是「下一個莫言」與「下一個艾特瑪託夫」;與一般遊客追求舒適的旅行體驗不同,劉子超還有意地前往蘇聯時代遺留的療養院,感受斯巴達式的度假生活。

中亞五國大多與中國相鄰,但與普通中國人的心理距離顯然非常遙遠,與國人對歐美韓日的熟知程度不可同日而語。我也曾經和劉子超一樣站在霍爾果斯口岸,看著天山腳下大貨車來來往往。後來,我也有機會進入中亞腹地,讓撒馬爾罕、花剌子模這些地名成為目光所及的現實。不過,遊客蜻蜓點水的領略風光,終究不及旅行作家有意識的探索發現。因此,我要感謝劉子超這樣的記者型作者,有朝一日,這代作者中一定能產生中國的「簡·莫裡斯」。

幾年前,電影《轉山》的熱播讓不少觀眾讀起了謝旺霖的同名原著小說。時過境遷,滇藏線214國道已鋪設了柏油路面,網紅美女也可以輕鬆自駕攀上白馬雪山埡口,而飛來寺邊蓋起了多座五星級標準的度假酒店。儘管川藏線、滇藏線等入藏通道上,依然有許多騎單車的年輕人,但謝旺霖筆下轉山的艱辛,註定屬於上一代旅行者——這也是中國境內遊客無法把旅行文學當作旅遊攻略的原因。

這一次,謝旺霖花了近8年的時間,從恆河流入孟加拉灣的薩格爾島,一路上溯到恆河發源地的勾穆克冰河,並記錄下自己的見聞與思考,這便是今年年初出版的《走河》一書的背景。有別於記者社會掃描式的旅行,謝旺霖這本獲得臺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的作品明顯更加散漫。他毫無保留地在字裡行間流露個人情緒,在消除國人對印度風貌偏見的同時,也精準地刻畫了印度之所以為印度的傳統。

「謝旺霖寫出一本印度旅遊局絕不推薦的書。」這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推薦序言中的精闢評價。對於旅行作者來說,這大概就是最大的褒獎吧!

除此之外,繼《背包十年》以後,丁海笑完成的《環亞旅行》,孤獨星球資深作者尼佬的旅行散文,以及可媲美《走出非洲》的《夜航西飛》(青年作家陶立夏的翻譯文筆流暢,讀起來並沒有旅行文學大忌的翻譯腔),都是過去半年讓我手不釋卷的旅行著作。無論是中國作者還是外國作者,這些旅行文學撥開陌生目的地的迷霧,透視相對真實的風土人情,帶領讀者在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上,繼續尋找「旅行的意義」,並連成一片可堪共情的大陸。

相關焦點

  • 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
    乘著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一路遊蕩,這是屬於保羅·索魯的放浪形骸;見證老牌殖民主義帝國的衰落,在冷戰的夾縫間尋找探索世界的可能,這是簡·莫裡斯的機警與乖張。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
  • 因疫情分割的地理孤島,如何尋找「旅行的意義」-中青在線
    乘著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從北美到南美一路遊蕩,這是屬於保羅·索魯的放浪形骸;見證老牌殖民主義帝國的衰落,在冷戰的夾縫間尋找探索世界的可能,這是簡·莫裡斯的機警與乖張。在歐美的文學觀裡,旅行文學既作為非虛構寫作的一類分支而存在,也是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地緣政治等學科的雜糅體。
  • 你了解旅行的意義嗎?趁年輕去尋找屬於自己旅行的意義
    文:森姐說旅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旅行意義的文章,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常態都是,整天宅在家裡,然後胡思亂想。因為現在的,生活壓力也特別大。每次一有時間的時候都會賴在家裡。情緒還非常的不穩定。還是要多出去走走,來一場特別的旅行,不要整天宅在家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這樣也可以放鬆我們的心情。而且旅行是不會讓我們後悔的,也會在我們的記憶裡留下美好的回憶。其實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一有空就宅在家裡,也會有很多人去選擇旅行。雖然有的人已經旅行了很多遍。但還是不知道如何來理解旅行這兩個詞的意義。所以也不知道現在旅行的意義究竟會在哪裡?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討一下旅行的意義。
  • 尋找自己旅行的意義
    很多人都說沒人不喜歡旅行,其實不然,大部分人往往只是不想工作而已。旅行並不是單純的遊山玩水,而是一種「修行」,學那些書本和工作學不到的東西,體會那些感悟不到的真理! 2013年工作以來,旅行就不間斷地持續著,越來越為之著迷,想著有生之年可以儘可能多看看自己生活的這個美麗星球,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品嘗人間的酸甜苦辣,讓自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自由的靈魂。
  • 在旅行中尋找人生答案,大概就是《侶行》的意義
    想不出,就在旅行中尋找。他們去索馬利亞,看槍口下人民的笑臉;去奧伊米亞康,見證寒極人的生活;去「鬼城」切諾爾貝裡,尋找被人類被遺忘的傷口……甚至用 18 個月完成帆船環球旅行,2014 年 2 月 25 日,這對「不安分」的情侶終於在南極完婚。1957 年《在路上》出版,傑克·凱魯亞克寫下「我們非去不可,在到達之前,永不停止。」
  •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要注意什麼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要注意什麼旅行最終的意義無非就是體驗從未有過的生活,在旅途中發現感受新奇的事物,無論是歡喜或者失落,這都是一次經歷;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中經歷的一切,能使人心生安定,沉著冷靜,可以看見最內在的自己。
  •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時應該注意什麼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時應該注意什麼旅行的終極意義無非是體驗從未有過的生活,在旅途中發現和感受新事物,無論是快樂還是失落,都是一種體驗;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中所經歷的一切,都能讓人心平氣和,能看到內心的自我。
  •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看待旅行這一戶外活動
    這場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旅遊的思維也發生了變化,下次旅遊恐怕應該叫旅行,同樣是站在景山上向南眺望,心中有了一個疑問,四周一馬平川,為什麼唯獨這裡有個景山?為什麼景山山頂在故宮的中軸線上?菸袋斜街的張飛鍋盔是如何製作的,何不拍下視頻與大家分享。旅行過後,不但能回憶出記憶中的景象,也能回憶出心靈中的過往。私家車和高鐵,綠皮火車和電動自行車哪個更適合自己?
  • 旅行的意義 | 尋找一片寧靜的天空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很多人喜歡旅行,或許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想旅行的惡魔,或許是因為想逃離現狀,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答案,也或許是被朋友圈的驢友刷圈了,被她/他的美景大片深深迷住了,不由自主的想出去走走。
  • 長沙之旅: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尋找旅行的意義
    生活的乏味促使人們去不斷地嘗試新奇的事物,而旅行是我們不斷嘗試的重要途徑。歌德曾說,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每一座城市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故事。
  • 來尋找旅行的意義
    世界上總有一些美好的角落在等待著被我們發現,旅行讓我們擺脫這一方小小的屏幕安排我們和這些美好相遇讓我們的身心都近距離感受這些美好出遊不得不面對夏季的高溫天氣都市娛樂設施人滿為患,人群的喧譁,大概也滿足不了你找尋美好的願望。
  • 《美食、祈禱和戀愛》: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尋找還是逃避?
    這個問題我同樣想送給各位,別急著回答,先來仔細回想一下,你的上一次旅行,吃了些什麼又遇到了誰。旅行總能帶來靈感的原因,正是因為能讓人跳脫出熟悉的環境,在陌生的地方和自己相處,而不同的心態卻會帶來不同的旅行體驗,與其一直希望別人了解你,不如多花點時間了解你自己。
  • 人生的旅途漫漫,而旅行的意義或許也就需要一直尋找下去
    「你品嘗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你擁抱熱情的島嶼/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你累計了許多飛行/你用心挑選紀念品/你收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最先聽這首《旅行的意義》時,已記不清具體的時間段,只記得被歌者的聲音所吸引,空靈而又飄渺,不緊不慢的吉他和唱中,伴隨著火車的轟隆聲
  • 我的世界:孤島生存怎麼玩?萌新在孤島的第6天,明白了一件事!
    我的世界:孤島求生的6天,出生點沒有一棵樹!你該如何生存?我的世界:孤島生存怎麼玩?萌新在孤島的第6天,明白了一件事!一、萌新:出生地在孤島,咋辦?新開的《我的世界》存檔,出生點直接是在大海之中的一個孤島。島上空無一物,甚至沒有樹,周圍都是大海。此時應該幹點什麼呢?不然晚上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我的世界》海洋版更新之後,玩家出生點變得越來越規律了。不信你隨機開了10個地圖,結果其中有5個是出生在大海之中的孤島。二、孤島生存第一天:解決晚上「照明」問題!
  • 沉澱,或許才是旅行的意義
    孤島腳底的落葉,因露水的浸透有些斑駁,它們慢慢的腐化,也慢慢的尋求另一番存在的意義。落下來,並不是完結,而是新的生命力的滋生。叢林四時不同,但不缺綠意,樹木總是靜默、緩慢的生長。旅行,意味著什麼呢?於我,大概是,走走停停中,懸浮著的心,開始願意緩緩沉澱下來,無須焦急尋找停靠點。哪裡都不是終點,自己的胸腔,已足夠容納下,自己的心。
  • 孤島效應:孩子情緒低落學不進去,是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
    所謂孤島現象是指當電網供電因故障事故或停電維修而跳脫時,各個用戶端的分布式併網發電系統未能即時檢測出停電狀態而將自身切離市電網絡,而形成由分布電站併網發電系統和周圍的負載組成的一個自給供電的孤島。這些被「孤島效應」所影響的人一旦重新進入社會,不僅自身會感到不適,還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總而言之,「孤島效應」會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會使孩子很難重新融入學校、社會生活。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在上學前克服「孤島效應」呢?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破解「孤島效應」?
  • 衛星見證,一條路如何改變「高原孤島」
    隱秘意味著閉塞,因為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這座「蓮花秘境」難為外人所觸及。路,是打破這片秘境最直接的通道,一條公路如何改變這座「高原孤島」?思客通過衛星觀測,踏入這塊因路而變的神秘土地。「人間絕域」意味著什麼?墨脫縣,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崗日嘎布山阻隔,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在墨脫縣奔境而過。▲墨脫縣地理位置示意。
  • 物化了的旅行意義
    當陳綺貞好多年前唱紅了《旅行的意義》之後,太多人都開始爭先恐後地尋找自己的旅行意義。
  • 臺東因連日豪雨變孤城 利稻村如「孤島中的孤島」
    臺東因連日豪雨變孤城 利稻村如「孤島中的孤島」 2016-10-10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連日豪雨,臺灣南回、南橫公路不堪摧殘,多處坍方交通受阻,南迴鐵路昨天(9日)也因鐵路邊坡土石流淹沒鐵路停駛,讓臺東猶如「孤城」。南橫路上的利稻村,因交通中斷有如「孤島中的孤島」,村民一度出現缺糧危機。
  • 我讀《日光流年》:人生因尋找意義而變得有意義
    似乎一切都沒了意義。作家閻連科在書中只是放大了三姓村主體的愚昧,通過愚昧神魔化來揭示一個群體如果只崇拜金錢、權利和暴力會帶來什麼結果,就是群體性滅亡——都活不過四十歲。四十不惑,剛懂得追問意義的年齡戛然而止。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是「殘暴的」。其實,如果向死而問,現實中我們又能活多久呢?我是80後,生命電池已經耗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