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雖面積不大,其街道的建築風格卻是別具一格,街區景觀也是聲名在外的。
澳門街道建築風格的最大特色就是古今合璧、中西合璧,「無多蓮花地,錯雜漢蠻居。400多年來,中西文化的浪花在澳門激蕩飛揚。這裡有純中國建築風格的盧廉若公園,有葡式建築的白鴿巢公園,也有融合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國父紀念館等等,多姿多彩。
「古是澳門街道的一大特點。古色古香和頗具文物價值的建築物遍布在澳門的大街小巷,這些建築物既有中國傳統風格,也有西洋風格,但比較而言,則更突出中國風格的「古。如十月初五街、關前街、草堆街、火船頭街都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風格的舊旅館、舊碼頭,這些古色古香的街道常常成為電影工作者拍攝古代電影的外景地。富有宗教色彩的行政區劃更賦予澳門街景的古老氛圍,如澳門半島的5個行政區名稱是以花地瑪堂、聖安多尼堂、望德堂、大堂和風順堂等區內著名教堂命名的,這更增添了街區的神秘感和宗教色彩。
當然,更具特色的還是澳門街道的現代化建築了。澳門有完美的歐式風情街。比如從歐維石像到媽閣廟的一段南灣路,雖然只有3~4公裡,但卻像一個濃縮了的小歐洲。在這條街上,每走5步就會遇到一棵大榕樹,每走10步就有一張花園式的長椅,道路兩旁的餐館,通常都會在門的外面放一些圓形的桌椅板凳,並張開太陽傘,悠閒地等待著前來光顧的客人。
澳門建築物的中國風格和西洋風格不是獨立的而是和諧而完美地融為一體的,這與澳門歷史與文化的獨特性息息相關。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既可以看到大屋簷木板房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可以看到拱形門窗、粗大方柱以及米色厚牆等顯著特點的歐式樓房。這兩類風格迥然不同的建築物共處一隅相互輝映,共同構成獨特風景的現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少有的。這種和諧共存的建築藝術尤其表現在街心花園和街頭廣場上。街心花園和街頭廣場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在綠蔭環抱的幽雅之中,還有許多西方雕塑和中國的亭臺相互映襯,使人在受到東方文化薰陶的同時,也飽嘗了西方閒散舒適的浪漫主義情調。
澳門的街名內容豐富、千姿百態,構成了城市的另一道「風景。上海街、廣州街、北京街、長崎街、馬六甲街等,被用的地名專名屬於歷史上與澳門有關的城市。澳門的街道以數字稱呼的,有一至二十街之類;有以姓氏稱呼的,如吳家園、李家園、趙家園等;有以動物冠之的,如山雞巷、馬裡、鴨巷、鵝巷、蟒裡、豬裡、燕圍等等;亦有以植物命名的如木瓜裡、西瓜裡、桔子裡、菖蒲圍、棕櫚葉圍、蓮莖巷等。澳門的街道中,有些名字十分有趣,如老饕巷、幻覺圍、煩憊裡、蝨街、競走者圍、戀愛巷、玻璃圍等。至於當初是什麼原因取如此逗趣的名字,今天的人難以說清楚。澳門的街名中,有許多與歷史有關,甚至與殖民地歷史有關,像營地大街,因其地駐紮軍營,其名相傳至今。
更有趣的是,在通往媽閣廟的一條道路上,竟然有一段名為「萬裡長城的街道,為什麼將一個普通的街巷叫作「萬裡長城呢?原來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荷蘭人入侵澳門的1622年,澳門在西望洋山上築了一道城牆,自山頂起,分東西兩翼向下延伸,東翼到「海角遊魂止;西翼又分南北兩面,分別止於山上天主教堂的西南山脊和媽閣廟的海鏡石。現在被稱為「萬裡長城的街道,是因為其背後山坡上城牆蜿蜒而得名的。這段城牆實際上早在兩百年前便已拆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