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天漸涼,打邊爐去!

2020-12-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趙優

  隨著一股股冷空氣南下,海南的風也逐漸有了涼意。這時,吃貨們的心就已經蠢蠢欲動,開始呼朋喚友:走,打邊爐去!

  「打邊爐」,北方叫「火鍋」或「涮鍋」。「打邊爐」讓人感受到些許海南特色:這些火鍋必須是要木炭爐、土瓦煲,支開小矮桌,食客圍坐一圈大快朵頤,實屬海南本地美食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不管是海鮮還是牛羊肉,一鍋原湯是檢驗食材新鮮與否的唯一標準,海南人有著對食材的充分自信。再者,打邊爐烹飪方法簡單,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邊涮煮邊趁熱吃,實在痛快。

  海鮮

  要說鮮美,肯定是海鮮邊爐。在大大小小的海鮮店裡,店家會備上不同分量的海鮮拼盤供食客挑選。海鮮邊爐,一般是清湯。煮前一鍋清水中只放入薑片、蔥段、生油,待湯翻滾後,按照老闆建議的程序,先放入海白等螺貝,煮出一鍋鮮甜的湯,隨後,加入各種海魚、鮮蝦、螃蟹、魷魚等。待到肉色改變,就可蘸上自己精心配置的調料送入嘴中,第一感覺就是鮮美,入口時能體會熱氣騰騰和肉質的鮮嫩。

  煮過多種食物後,湯已經將各類食品的精華收錄其中。打上一碗湯,感受唇齒間的鮮甜。待海鮮吃得差不多了,放入各類蔬菜或是麵條,另一種美味就會接著開始。

  牛羊肉

  除了海鮮,海南火鍋的食材還有羊肉、牛腩等。最早期是清淡口味鍋底,一般是清水加蘿蔔、枸杞等,涮了羊肉沾點雜錦醬。後來逐漸出現了一些鍋底內容豐富的五香羊肉火鍋,湯裡有腐竹、豆腐、木耳等,羊肉醃好按份端上來。

  在定安,當地人十分鐘愛牛肉火鍋。與別處不同的是,定安的鍋底一般會提前煮上產自當地的芋頭梗和鮮筍片,配以黃豆等多種輔料,一鍋湯就已經匯集了山珍的美味和豆子的濃鬱。當鮮美微酸的味道隨著熱氣飄溢出來,吃貨們已經等不及,趕緊把新鮮的牛肉、百葉、牛骨髓等依次倒入鍋中。因為牛肉薄嫩,只需等待片刻,就可蘸上調料,大快朵頤。吃貨們當然不會浪費了如此鮮香飽滿的湯,裝滿綿軟的芋頭梗、脆嫩的筍片和糯爛的豆子,一碗下肚,幸福感十足。

  糟粕醋

  糟粕醋不僅是文昌美食界扛把子,還火遍整個海南島,吸引無數島內、島外的吃貨慕名而來。

  糟粕醋裡頭的湯料是酒糟發酵產生的酸醋加水熬製的,而輔料除了辣椒、糖、味精、蒜末外,還有主人的祖傳秘方,因此不同的店家所製作的糟粕醋口味也會有所區別。湯從平靜到沸騰,陣陣酒香散發出來,忍不住嘗上一碗酸甜誘人的湯,味覺一秒被喚醒,讓人直呼過癮。糟粕醋和海鮮是極佳拍檔。帶著酒香的糟粕醋能夠去除海鮮的腥味,而海鮮的加入也讓糟粕醋調出了獨特的風味。除了海鮮,粉腸、毛肚、鵝腸、新鮮牛羊肉等也可放入鍋中慢慢煮,酸辣的湯汁會滲入到食材內,食至最後,可以加入海菜和其他蔬菜,再來一碗湯汁,百吃不膩,停不下來。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打邊爐
    因此,打邊爐便是人們最喜歡選擇的吃法。連日來,儋州那大鎮上稍有點名氣的火鍋城座無虛席,想去打邊爐的,若不提前訂座,臨時去根本就找不到座位。  打邊爐,源於廣東。據《廣州語本字》解釋,因置爐於人的左右,即人的旁邊。人守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邊爐。海南建省前屬廣東管轄,海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都受廣東影響,至今,依然保留這個傳統。  我接觸打邊爐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打邊爐享受原汁原味的健康美味
    ■ 本報記者  劉貢    海南打邊爐對口味重或食辣的地區來說,完全可以顛覆其對食物的理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塔市海鮮蘊藏著吃的學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塔市的紅樹林海邊,有一家海鮮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吃的就是原汁原味
    ■ 本報記者  程嬌    在海南吃火鍋稱為「打邊爐」,海南較有特色的火鍋有海鮮火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所以,針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也只有放在黨和人民偉大事業的滔滔大勢中去忠實記錄風雲、忠誠矢志奮鬥、忠勇亮劍爭鋒,才能獲得其根本價值。  「當前海南正處在深入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全面建設國際旅遊島,實現海南綠色崛起的關鍵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漸涼,來碗美味蟹粥溫暖下吧!
    蟹粥是海南的一大特色風味,不少遊客到海南,都須品嘗一頓地道的蟹粥為快,也都為那鮮美濃鬱的香味所折服。  在海口市海府路軍區第二招待所附近有一家蟹粥店,每天下午5點半一直到次日凌晨4點,這裡迎來送往,非常熱鬧。  客人們都親切地稱呼這裡的老闆娘「阿玲」。十幾年前阿玲一家從潮汕來到海南討生活,在軍區第二招待所附近擺攤煮粥。
  • 去海南吃海鮮的正確姿勢,從「打邊爐」到「漁排」!
    隨心所欲「打邊爐」 在海南吃海鮮,要想吃得正宗又過癮,一定要學著海南本地人「打邊爐」。海南人「打邊爐」歷史悠久,且名目繁多。據說是因圍爐而食,守著爐子邊涮煮邊食,所以稱之為「打邊爐」。從烹飪技藝而言,「打邊爐」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只需一鍋清水,再放入少許香菇、枸杞、蔥、姜、地旦。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噸大閘蟹「腳癢」等你「撓」
    海南日報記者27日從第四屆海南美食文化節組委會獲悉,今年的美食節主推大閘蟹,活動現場除海南本土特色美食及50多種國內小吃外,還將供應多達1噸的陽澄湖大閘蟹,讓市民遊客大飽口福。  本屆美食文化節將於11月1日至3日在海口市名門廣場舉行。屆時,曾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6.8米直徑巨無霸蒸鍋將運抵現場,用來烹製大閘蟹和小龍蝦。「從陽澄湖空運1噸大閘蟹到美食節現場,現場蒸製,肉質新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月新天這一環
    有夢相伴,日月新天。因而100年是流光一瞬,100年也是滄海桑田。今天,中國完全自主的西環高鐵通車,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條環島高鐵正式貫通。  2015年12月30日。在歡樂與鮮花的海洋裡,時針正指向這一刻;在「十三五」起跑線上,發令槍已經高高舉起。歷史的刻錄儀鏗然有聲,正銘記這一個世紀的夢想,正傾聽一個時代的跫音,正開啟一個嶄新的紀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銅鼓嶺國際生態化旅遊區雲梯寶陵河區域...
    海南億興城建投資有限公司擬建海石灘安置區項目位於龍樓鎮銅鼓嶺國際化生態旅遊區鑽石大道北側地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火山美食萬年修得的美味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提及海南的美食,廣為熟知的是四大名菜、海鮮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去郊遊
    文\海南日報記者  蔡葩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遠途旅行對於生活在島上的人來講,大多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與本土人文的低調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到五指山 不算遊海南
    ■ 海南日報記者 張靖超    五指山是中國的著名山嶽,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主峰坐落在五指山市境內,海拔1867米,是海南最高山峰,被譽為「海南屋脊」。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常常牽掛 /海南老家 /椰風海韻 /綠樹繁花 /雨打芭蕉說不完的情話 /愛人送我在椰子樹下 /夢裡常回 /海南老家 陽光沙灘/ 海角天涯 /春光四季喝不夠老爸茶 /愛人等我在椰子樹下。」一首《海南老家》的歌詞,充滿了對海南的認同感。這首歌的歌詞,並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所作,而是出自於一位國內資深策劃人、新銳詞作家蔣平之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對患者要永遠心懷仁愛
    勇當先鋒 做好表率·先進典型  ■ 本報記者 丁平  海南日報記者和瓊海市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