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斯:漂移式的發展模式能否解決城市衰落的危機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紐約客》稱:「在和城市有關的所有議題上,簡·雅各布斯都是位難得的分析家。」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早已家喻戶曉,而除卻這本對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的著作,「城市-經濟」三部曲(《城市經濟》《集體失憶的黑暗年代》《城市與國家財富》)亦是雅各布斯積累數十年的成果。雅各布斯針對城市經濟的內部與外部循環、外向型經濟的前途、城市發展的健康與均衡等問題,做了清晰的分析和解釋。同時對後發國家遇到的發展瓶頸進行了總結,並指出了解決辦法。在中國改變城市粗放型擴張、追求生態平衡的發展時機下,也許對地方政府和相關經濟機構有指導價值。

美國城市規劃師、作家

簡雅各布斯

城市漂移的美學

日本的一位人類學家梅棹忠夫發現,在歷史上,當日本人處在一種實用主義的不確定狀態時,很多事情能做得更好,例如在明治維新時期,人們就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相反,當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下了堅定的決心時,結果反而事與願違。儘管梅棹忠夫認為這種「漂移的美學」(esthetics of drift)是日本人特有的優點,是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區別之一,但其他國家的人們其實也有過類似經歷。

我想,如果他去看看過去而非現在的歐洲或美洲,他就會發現那種不確定的漂移狀態也是西方國家的特點,對西方文化的貢獻同樣超過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決心。

成功的經濟發展在本質上說必須是終點開放型的,而不是目標導向型,在其過程中需要保持隨機應變的實用主義色彩。一方面的原因在於,許多無法預見的問題會隨時湧現出來,發明農業生產的人不知道土地會被耗竭,發明汽車的人無法預知酸雨。我曾經把經濟發展定義為一個持續的創新過程,把新的發明有效地應用於日常生活。我們還可以擴大這個定義,把發展理解為一種隨機應變的漂移過程,不斷通過新的工作去解決新的問題,找到某種臨時性的解決方案,然後又需要用更新的智慧去應付更新的問題……

相反,用「目標明確」「規劃長遠」和「決心堅定」的方式去完成某個任務的「產業發展戰略」,則屬於一種軍事化的思考方式。它背後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假設,以為人們完全可以控制、動員和操縱經濟生活,戰爭時期的確可以暫時做到,然而要實現經濟的發展和擴張卻不行。

必要性不是創新之母,好奇心才是

麻省理工學院的退休教授西裡爾·斯坦利·史密斯(CyrilStanley Smith)指出,在歷史上,必要性並不是創新之母。某些必然的需要偶爾可以促使創新的利用和改造,但是創新的根源卻在其他地方,也就是人們的好奇心,特別是他所強調的「滿足感官需要的好奇心」(esthetic curiosity)。史密斯指出,冶金技術最先起源於製造項鍊上的銅珠子和其他裝飾品,「遠遠早於實用的銅製刀具和武器」。對金屬的合成與熱處理起源於珠寶製造和雕塑,鑄件技術則起源於模具。顏料(鐵礦石最早的用途)、陶器、玻璃和焊接技術都起源於奢侈品和裝飾品。甚至輪子的發明可能也是出於無聊,因為我們能找到的最早的輪子是玩具的部件。水力學及許多機械知識和技巧最先也是用在玩具和娛樂上面。車床用來製造鼻煙壺的時間比應用於重工業產品早了一個世紀。有延展性的鑄鐵最先是炫耀性的熟鐵大門的替代品。化學工業的成長是由於黏合劑、漂白劑和鹼的需要,用於製作更精美的紡織品和玻璃。圖片的印版早於活字印刷。電鍍技術最先是用於裝飾賤金屬製成的雕像,美化廉價的餐具。火箭技術用於娛樂的時間也早於軍事應用和航空產業,以及把衛星送上太空。

世界上最早成功建立的鐵路是用於倫敦的觀光。我們中的許多人能夠記得,塑料最早是用於玩具和廚房器皿,還有作為象牙的廉價替代品用於琴鍵。網球拍、高爾夫球桿和釣魚竿則是後來經過強化處理後的塑料的最早製品。後來這些材料才逐漸用來替代各種彈簧、水管以及飛機、汽車和建築用的金屬。個人計算機吸引人之處首先是遊戲,然後才是輔助日常工作。

電子發聲裝置如今用來報告溫度、發出警告,而在很多年以前,它們最早是用於兒童玩具,那些所謂態度嚴肅的計算機開發商和使用者當時對其不屑一顧。在我居住的城市,我觀察到太陽能熱水、滴灌技術如今還主要是一種業餘愛好,人們用滴灌技術來種植自家的蔬菜,可以有效節約勞動力、肥料、水和空間。

史密斯評論說:「所有偉大的發明都來源於不起眼的事物。」並且他謹慎地補充道:「但這些不起眼的新生事物常常被環境摧毀,讓它們發揚光大的常常是人們的感官好奇心,而非實際的用途。」這些評論讓我們想起了梅棹忠夫所說的「漂移的美學」。

科學家們經常看到,許多發明是其他項目無意中產生的副產品,經濟發展中的漂移現象同樣如此。最早的油井是為了給油燈提供燃料,但數十年之後,隨著電力的普及,煤油燈很快過時了。不過在此期間,人們卻發現了石油有很多其他的用途。膠水出現的時候是為了把沙子固定在紙上,但到了後來,膠水自身的用途和經濟意義遠遠超過了砂紙。早先修建貨運鐵路的時候,人們只是為了把貨物運到運河邊的港口,早期的收音機只是為了聯繫那些無法架設有線通信裝置的地方,例如輪船。留聲機的發明人愛迪生當時以為,這種裝置最大的用途是在商業交往中進行記錄。

經濟發展和擴張過程中的開放型漂移有著自己的規律,但它並不遵循軍事意義上的「挑戰」與「反應」的規律,並不像湯因比認為的那樣,某個文明如果不能對挑戰做出正確反應,就會滅亡。經濟發展中真正發揮作用的規律更像生物的進化,它並沒有我們可以預測的固定方向。自然界的生物進化與我們的經濟生活在許多基本過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從人類的例子中,我們也能看到大量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例如在一個生態環境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其內部的多樣化程度越高,對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就越高,那裡的生物就會愈加豐富多樣。人類的經濟生活也同樣,內部的多樣化程度越高,生活就越是豐富多彩。也就是說,那些產品種類豐富、數量充足的經濟體比產業單一的供應基地、產業遷入地更為發達。在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的地方,其靈活度也越強,生物學家把這種情況稱為具有充足的「自我平衡反饋環」(homeostatic feedback loops),也就是說,存在大量自動調節的反饋機制。人類的經濟生活也是如此。

正如我再三強調的那樣,這種自我平衡反饋機制的缺乏正是許多國家陷入經濟失衡、城市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原因。一般的動物不會無限地開發出新的行為模式,但人類不是一般的動物。人類會不斷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職業和技能,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我們本身就具有這種創造能力,就像我們擁有無限的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一樣。假如失去這種不斷創造新的職業、新的技能的能力——作為個人,我們從孩提時代就懂得不斷學習;作為集體,我們的經濟生活不斷發展——我們可以作為其他物種而存活,但不可能成為人類。城市是開放型的經濟體,讓我們在經濟上的創造力可以有效發揮,不斷產生出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並且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增值稅:一個典型的漂移式發展模式的案例

但很不幸,由於民族國家的體制和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只能獲得間歇性的發展機會——不定期地、短暫地出現,地點也不確定——隨後便是停滯和衰退。這種情況還將持續下去,除非我們能轉向其他類型的發展模式,克服這種沒有前途的相互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還遠沒有充分運用自己無限的創造力和開發力。

然而,既然面臨經濟衰亡的危險,那麼任何有幫助的漂移式的發展模式都將有助於我們把城市的創造力保持更長的時間,也能使民族國家維持更長的時間。雖然國家和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有害,但還是能找到某些辦法延緩這種衰退,這裡有許多小的問題值得注意。

例如,增值稅(VAT)就是一個例子。這是歐洲的精英們熱衷於推廣的一項改革,對歐共體各成員國強制實行,當然各國的具體操作有所不同。稅率最高的是愛爾蘭,達到 35%,對絕大多數製造品適用。與所有稅收一樣,增值稅最終也是由消費者承擔,但在形式上,它是對生產商徵收的,只是以生產成本的形式抵達最終的消費者。增值稅的徵收方式是,當生產鏈上的任何一家生產商銷售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它們都需要在銷售價格中把增值稅加進去,但同時減去自己從其他生產商那裡購買中間品時已經支付的部分。因此,企業繳納的稅收是對這家廠商自己的附加價值的部分徵收的,增值稅也就由此得名。不管這個過程中涉及的廠商數量是多是少,最後所徵收的總稅額都是總的附加價值的某個比例。

政府很喜歡增值稅的模式,因為它們不需要等到財富最終創造出來,而是在生產過程中就能把稅收拿走。一種產品是在大型的、自給自足型的綜合企業生產出來,還是在眾多獨立的廠商的合作中生產出來,增值稅的作用會大不相同。在前一種情況下,稅收不涉及大企業內部的許多交易。而在後一種情況下,生產過程中的許多環節都需要繳稅,成本會提前反映出來。這看似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當然也有達到 35% 的高稅率的時候),但很難想像,還有哪種更巧妙的不起眼兒的稅收安排能夠像這個辦法一樣,給那些大型企業、給那些有著眾多分支機構和內部交易的跨國企業提供如此有利的稅收優惠,同時卻制約了多樣化的小企業的共生模式。增值稅在不經意間刺中了城市經濟的要害,所有其他形式的針對生產品和生產服務的銷售稅也是如此。

歐洲經濟共同體剛剛成立的時候,其目標是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創造統一的大市場,特別是為大企業的規模經濟服務。顯然在這個背景下,增值稅尤其受到青睞。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歐共體設在布魯塞爾的秘書處制定了一系列產業標準,其中甚至有關於麵包成分的標準。還好,許多成員國拒絕了這個統一的口味。

在一般情況下,關於產品的全國性或國際標準與健康和安全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它們卻嚴重損害了經濟的發展和擴張,傷害了城市的活力。如果政府不鼓勵甚至禁止企業偏離標準,城市的生產商又如何能根據本地市場的需求進行產品改造呢?由此導致的更多的生產方式、原材料和生產目的的損失到底有多少,誰又知道?

與之相似的是,面對某些實際問題(如交通、能源、汙染等),如果全國乃至國際上聯合起來,統一強制採取某種解決方案,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損害經濟的發展前景。例如,有關排汙企業的標準對於各個國家和國際社會都是重要的課題,因為汙染會在空氣和水體中擴散。然而制定統一的標準並不是最有效的控制辦法,針對具體的問題,開展更多的實驗和多樣化的解決方法才是更好的出路。很多時候,當某個新問題已經成為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時候,城市往往已經失去創造力和活力了。

例如,20 世紀 80 年代,有毒廢棄物的問題在美國已經成為全國性的難題,這分明表示,美國各地的城市在問題的苗頭出現之處沒能進行妥善的控制和處理。假如美國的各個城市在過去沒有很好地保護好飲用水源,而讓它們受到廢水和生活垃圾的汙染,那麼飲用水源的惡化如今也會成為全國性的難題。

所有的城市一直以來都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然後把良好的解決方案輸出到其他城市和農村地區。如果這些城市沒能發揮作用,問題就會逐漸累積起來,變得日益嚴重。

壟斷會傷害城市,壓抑它們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

反對壟斷的一般理由是,它會導致產品的價格過高,給廠商提供不正當的利益。但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嚴格管制壟斷企業的價格和利潤,它們的危害就可以被消除。同時,保持壟斷狀態有助於實現規模經濟,因此它還是件有益的事情。其實,過高的價格儘管有害,卻是壟斷所帶來的危害中最輕微的方面,更嚴重的是,壟斷會妨礙其他的生產方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這些缺陷在壟斷被打破的時候往往能突出表現出來。美國國會強迫壟斷的供電企業從獨立的發電商那裡買電,並且按照自己下屬企業的最貴成本制定價格,這使得大量小型發電企業應運而生。

某些企業,特別是波士頓和聖弗朗西斯科附近的企業,開始嘗試新的發電技術。其他一些則重新啟用被廢棄的大壩,生產出了相當規模的電力,其生產成本和對環境的破壞都遠遠小於興建新的發電廠。美國高等法院打破貝爾公司對自己的通信設備的壟斷後,新產品和新服務也迅速出現。這些案例說明,一個國家在保持政治統一的情況下,也還是有部分空間嘗試開放式的漂移發展模式。

在歷史上有許多國家,城市經濟逐漸衰亡,城市的資源被衰退性的政策抽乾,可是有一座城市卻能始終保持繁榮——首都,這是因為首都是衰退性政策的受益者。

當一座城市以行政中心作為自己的首要功能以後(例如美國的華盛頓、加拿大的渥太華),顯然,那個國家的轉移支付、補貼、撥款、軍工生產、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的國際貿易等機制越是發達,首都的工作機會就會越多,繁榮程度會越高。但如果這座首都城市正好也是重要的工商業中心的時候,表現就不是那麼明顯,例如倫敦、巴黎、裡斯本、馬德裡或斯德哥爾摩那樣。

在這種情況下,衰退性政策帶來的繁榮可能會浮在表面上,背後卻是這座城市的其他功能的退化、過時和枯竭。例如,在 20 世紀 40—80 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經濟欣欣向榮,而在紐約,一度豐富多彩的製造業已經落伍、縮減,金融和服務產業雖然有所增長,其速度卻不及夕陽產業的衰退和出口的消失,這座城市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力更是大大退步。假如美國的首都是在紐約(紐約在早期的確短暫地做過美國的首都),那就相當於把今天的華盛頓和紐約組合起來。這樣一來,紐約的經濟蕭條可能會由於衰退性政策的增長,由於政府部門職位的不斷增加而被更多地掩蓋。

首都維持著繁榮景象,似乎最不需要復甦和調整,但這種表象往往是騙人的。在許多民族國家或帝國衰落之後,一度繁華的首都往往會暴露出自己令人驚訝的落後、無能和可憐。裡斯本、馬德裡和伊斯坦堡都是如此。我們不禁懷疑,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未來是否也會這樣……讓我們一起假想,有這樣一個巨大的試驗系統: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身處其中,由於信息反饋機制的缺陷,不時有某個社會的城市走向衰落,某些文明的城市則已經枯竭。這種信息反饋機制似乎有個前提,即那些放棄了有創造力的城市經濟的人們不願意承擔繼續發展的風險。

這樣的景象並不完全是比喻,如果人們不願意承擔另闢蹊徑的風險,那就會成為我們要面臨的冷冰冰的現實。在城市停滯之後,社會和文明也將不再能夠發展和繁榮,只會退化下去。

文章內容節選自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6月出版的《城市與國家財富》。

相關焦點

  • 雅各布斯與芒福德的私人故事(3):兩種城市規劃思想的交鋒
    此外,雅各布斯尊重作為自發性秩序的市場力量,反對對市場機制的人為幹預。在因《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而暴得大名後,雅各布斯轉向從城市經濟學視角批判正統城市規劃理論。她認為,城市是創造財富和經濟發展的引擎,人口聚集將使昂貴的公共基礎設施在經濟上可行,並支撐起多樣化的公共生活。
  • 雅各布斯與芒福德的私人故事(2):為何分道揚鑣
    【編者按】二戰後,美國城市進入大規模城市更新和快速郊區化的時代,並產生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當時的西方學者開始重新思考城市問題的本質和解決出路,其中簡·雅各布斯和劉易斯·芒福德便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兩人的思想交鋒已成為一樁著名的學術公案,因其涉及城市規劃的學科基礎和思想源頭,爭論至今仍未停息。
  • 新協議能否解決希臘債務危機?
    新協議能否解決希臘債務危機   謝 飛   上周,歐元區集團與希臘達成了提供金融救助新協議。雖然從內容上,這一協議是去年夏天各方達成相關協議的延續,並無實質變化,但未來兩年,該協議仍將對希臘及歐元區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份新協議到底能夠對救助希臘起到怎樣的作用?希臘的債務危機到底能否得到解決?
  • 皤灘:城市衰落的溫柔教訓。︱德科地產頻道Walkin
    第三章 城市衰落的簡潔模型導致城市興衰的原因太多、太複雜,太盤根錯節;但皤灘通俗易解地演繹了城市衰落的兩個關鍵因素:地緣優勢喪失,支柱產業單一。地緣優勢喪失很好理解,但為什麼支柱產業單一?美國城市社會學家簡·雅各布斯在《城市經濟》一書中用「高效率的重複性工作」這個理論,來解釋底特律與曼徹斯特為何衰落。底特律高度依賴的汽車製造流水線,就是「高效率的重複性工作」;曼徹斯特高度依賴的特大型紡織工廠,就是「高效率的重複性工作」。
  • 歐洲衰落折射西方民主制度危機
    歐洲衰落折射出的是西方民主制度遭遇的嚴重危機。  自2010年爆發債務危機以來,歐洲一直「疾病」纏身、危機四伏、一體化嚴重受阻、極端民粹主義泛濫,歐洲整體走向衰落。同美國的「川普現象」一樣,歐洲衰落折射出的是西方民主制度遭遇的嚴重危機。
  • 垂直城市很「瘋狂」 能否解決「城市病」
    垂直城市很「瘋狂」 能否解決「城市病」 原標題: 這是國際上首次針對「垂直城市」設計理念舉辦的國際論壇。  「瘋狂」的想法  「垂直城市」聽起來似乎很瘋狂。但在理念的提出者——83歲的華裔美籍建築師金世海看來,卻十分現實:「踐行這樣的理念可以讓城市得到持續發展,是人類解決『城市病』的一劑良方。」
  • 消失的附近|像簡·雅各布斯那樣行走愚園路
    每個人漫步於城市之中,看到和想到的事情不盡相同。在城市街道上反覆行走觀察,在路邊把褲子坐穿,是自美國城市規劃師、作家簡·雅各布斯以降,青年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職業理想願景之一。城市的每條街道,都是學習和生產的場所。
  • 「網際網路+自行車」模式大熱 出行最後一公裡能否解決?
    「網際網路+自行車」模式大熱 出行最後一公裡能否解決?  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通勤族來說,不管是工作還是回家,出了公共運輸工具再到目的地的一段路一直是個難題。走起來太遠,打車又不划算。市政自行車出現之後,的確解決了一部分需求,但是必須找到樁才能還車又是個大問題。入秋以來,上海、北京街頭多了許多橙色的自行車「摩拜單車」,不用辦卡,沒有停車樁,GPS找車,掃二維碼解鎖就能騎走,還是自動計費。
  • 王笛:中國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綜合它們的歷史來考慮
    從希臘城市到羅馬城市是一個巨大的倒退。羅馬的城市是通過軍事和政治力量的外來輸血發展起來的,不是依靠本身的生命動力。芒福德在《歷史的城市》中對羅馬城市進行了系統論述,不僅再現了希臘文明在羅馬時代走向衰落的歷史過程,也為我們研究當代大城市發展問題提供了重要理論框架。
  • 南非的衰落,到底是什麼引起的?該不該由曼德拉負責呢?
    到了本世紀初,南非被列入了金磚五國,也就是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5個國家。然而自從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南非的經濟就一蹶不振,迅速變成了發展中國家。很多人都把南非經濟的落後歸罪於曼德拉,認為自從他上任後,就為南非的經濟衰落埋下了伏筆。
  • 德國能否在難民危機中再次主導歐洲
    默克爾表示,當前的難民危機對歐洲來說是一個歷史性考驗,應從國家、歐洲和國際層面採取措施,為其尋找可持續、持久性的解決方案。(新華社記者 羅歡歡攝)    在當下的歐洲,各種危機正在從例外變為常態。今天的歐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受到德國利益、理念、模式和戰略的影響,尤其是在歐債危機的應對過程中,德國逐漸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不少國家甚至敦促德國承擔歐洲的領導角色。  需要看到的是,德國正在主導(dominate)歐洲,但不是在領導(lead)歐洲。
  • 為什麼世界上有一些國家認為美國正在走向衰落?
    對於美國的興衰問題,全球有各種不同的論調,但更客觀的看法是美國當前處於平滑期,既沒有明顯的衰落,也沒有明顯的增長。但是由於全球一些新興大國的快速發展,美國相對而言表現得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強勢了,所以世界上許多國家才會對美國投以質疑的眼光。
  • 聖雅各布斯:離婚率為0的加拿大小鎮
    聖雅各布斯小鎮(St. Jacobs) 是安大略省以德裔清教徒為主的小鎮,坐落在著名大學城滑鐵盧市(Waterloo)以北,距離多倫多130公裡,是一個古樸典雅,有著悠久歷史又散發著神秘宗教氣息的安省小鎮。
  • 疫情中反思:傳統旅遊發展模式才是最大的危機
    資源驅動型發展模式導致旅遊發展動能長期得不到更新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受團遊操作模式的影響,「人山人海吃紅利,圏山圏水收門票」的模式,在很長時期是內行之有效的。在需求散客化、個性化的時代,這種資源依賴和自發成長的模式已經無法繼續引領行業發展,也阻礙了產業發展動能和企業研發機制的更新。
  • 城市發展與管理的丹佛模式
    在十六街與加州大道交界處的丹佛信息服務中心,湯姆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自豪地說:丹佛的免費公交服務是現今美國成功維持下來的唯一一家,現在已有31年的歷史,起初丹佛附近曾有一些城市模仿丹佛的做法,但最終都未能堅持下來。據記者觀察,十六街兩端是城市公交轉運站,兩個車站間街區的人流則通過免費公交往返,街區內禁止其他車輛進入。
  • 東三省衰落最快的城市,從一線大都市直接變成二線城市!
    在建國初期,哈爾濱是中國十大城市之一,工業基礎雄厚,經濟發達,霸氣側漏啊,可現在的哈爾濱落後了,隨著東北地區整體的大衰落,黯淡了很多。別不服,現在的人們在談論起中國十大城市的話題時,誰還會想起哈爾濱,2016年哈爾濱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城市裡排出25名開外,排在河北唐山的後面,堂堂東三省的「城市霸主」的地位也被小弟大連取代,成了一個正兒八經的二線城市。
  • 專訪比格比薩創始人趙志強: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是應對危機的關鍵
    疫情危機,風險與機遇並存,商場的「雲導購」似乎也給餐飲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北京商報記者日前獲悉,餐飲品牌比格比薩正在試水「直播新零售」。不過,這只能解決眼前的生存問題,從餐飲行業和企業自身來說,中國的餐飲行業應該反省和思考企業的成本結構和人力成本問題,優化升級餐廳、打造高質量盈利模式是應對危機的關鍵。疫情當下,不少企業開始尋求多種形式進行「自救」,然而這些做法對未來品牌的結構創新、業務模式、盈利模式上的升級創新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 地鐵口秒取早餐 自提櫃模式能否解決算法和騎手矛盾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地鐵口秒取早餐,自提櫃模式能否解決算法和騎手矛盾一日之計在於晨。按照中國人的老話,要想身體健康,早餐一定要吃好。早餐櫃模式能否解決算法和騎手矛盾早餐櫃解決了城市人的早餐問題。但近期圍繞外賣騎手與外賣平臺、算法之間的爭議,也讓曹海濤思考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技術手段來解決這個困難。
  • 殷文歡:在危機中探索新型文旅發展模式
    現在寒舍已經從自己投資建設和運營項目的模式中,逐步發展為:頂層設計,運營規劃,輕資產合作;項目投資,鄉村更新,物業增值;項目代建,輕奢度假產品採購,原創IP孵化;運營託管,管理輸出,品牌輸出等四大發展模式。「此次疫情雖然給文旅行業帶來的巨大的經濟損失,但也讓文旅行業有了更多的思考。」
  • 西班牙的衰落是從這時開始的
    表面上看,西班牙的失敗是一系列偶然造成的,但背後是有深刻原因的,因為西班牙一直處於衰落中,羅克魯瓦戰爭不過是衰落過程的顯現。 那西班牙到底是怎麼衰落的呢? 第一,西班牙人口持續減少。第二,美洲白銀引發財政危機。第三,法國的崛起也阻礙了西班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