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建築,哥德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

2020-12-11 再續前緣的愛情

城堡是中世紀的軍事防禦工程,堅實的牆壁易守難攻,高高的塔樓可以瞭望。據說德國有一萬多座城堡,是中世紀歐洲城堡最多的國家之一。然而,海德堡卻完全不同。它不僅風光旖旎,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充滿哲學光芒而別具特色與魅力。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就在海德堡發源並發展,海德堡由此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象徵地和精神家園。有人說沒有一部世界文學史著作可以略過海德堡。海德堡坐落於萊茵河重要支流內卡河畔,河水川流不息。老橋建於18世紀,記載著海德堡的滄桑歷史。老橋頭至今仍保留著兩座高高的圓塔樓,護衛著城堡的入口。

橋上還有二座雕像,分別是選帝侯卡爾特奧多和希臘神話中女神雅典娜。橋邊還有一隻銅猴,有人說摸一摸銅猴會給你帶來好運。儘管銅猴看起來像大貓。內卡河在此處由狹窄而陡峭的奧登山谷流向萊茵河谷,紅褐色的古城堡就坐落在高出內卡河海拔200米的山上,與著名的哲學家小道遙遙相望。站在海德堡老橋上,也可以眺望海德堡城堡。在這裡,內卡河、老橋、古城堡共同構成了海德堡最美的視覺焦點。海德堡始建於公元13世紀,工期也非常坎坷,歷時400年,因而建築風格也不斷變化,形成了歐洲多種傳統建築風格的奇妙混合。

海德堡老城內最大的教堂——聖靈大教堂基本上與古城堡同時期建造,就位於老城集市廣場上,從老橋走過去不過百米。教堂用紅磚砌成,高聳的塔尖格外引人注意。來到海德堡,最不容錯過的還有這座歐洲最古老的教育機構——海德堡大學,使原本浪漫主義的精神家園更增添了文化底蘊和學術氛圍。哲學家黑格爾、音樂家舒曼、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以及德國總理科爾,都曾在海德堡大學執教或求學過。登上山頂大陽臺,古堡下的老城盡收眼底,斑駁的老橋、靜靜的內卡河、高聳的大教堂,還有那半城廢墟的老城堡,仿佛都在訴說著過往的歷史,「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城堡很值得一去,據說被閃電擊中過兩次!買了小火車的車票,一人12歐,可以乘坐小火車到山頂,先欣賞海德堡全貌,再坐小火車下到城堡,城堡也可以看美麗的海德堡!城堡裡的藥物博物館很值得一去,特別是醫藥學背景的孩子們,深切感受到海德堡醫藥學濃厚的研究背景!海德堡大學不愧是醫學的高等學府!海德堡古堡是多種建築風格的混合體,如果讀過歐洲建築書籍的應該可以看出很多門道。城堡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桶和德國醫藥博物館,前者沒有感到震撼,後者有點令人驚喜。其實站在城牆上俯瞰內卡河和老城才是最大的驚豔,紅瓦綠樹,藍天碧水,一座底蘊豐厚溫柔悠閒的歐洲小城畫卷在眼前、鏡頭前展開。

秀美的海德堡是內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學城,是浪漫德國的縮影,城堡坐落在內卡河畔的王座山上,是一座紅褐色古堡,為古代帝宮的遺址。站在古堡寬闊的陽臺上,可以俯瞰對面高高低低的城鎮與內卡河。金色的夕陽將這條河流以及周圍的山川、城鎮映襯得異常美麗,讓人的內心充盈著感動。二次大戰期間海德堡倖免於戰火的洗禮,古城風貌得以完好的保存。海德堡環山繞水景色奇美,王座山上綠樹蔥蘢,中世紀的古堡隱現其中;內卡河緩緩流淌穿城而過,美麗的古石橋橫臥江面;海德堡的老城依山面河,建築以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為主,處處青磚紅瓦。

古堡、石橋、古意盎然的老城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折射出浪漫和迷人的色彩,古堡對面的哲人路曲徑通幽,兩旁樹木蔥鬱,鳥語花香,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散步場所」。城堡坐落在內卡河畔的王座山上,是一座紅褐色古堡,為古代帝宮的遺址,也是俯瞰海德堡城市景色的最佳位置。城堡主要由內卡河砂巖築成,結構複雜,風格多變,如今雖然有殘破,仍不失王者之氣。城堡多數的房間開放給遊客參觀,這是一座美麗的大城堡,也是一座滿目滄桑的城堡遺址。馬克吐溫說過海德堡城堡:殘破而不失王者之氣,如同暴風雨中的李爾王。

相關焦點

  • 哥德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如何分辨歐洲建築風格?
    歐洲建築式樣繁雜,什麼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羅馬式建築……一堆沒聽過的名詞擺在眼前,卻也成了提升審美旨趣的一大難題。今天,維京遊輪和你一起探訪歐洲建築精粹,並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帶你入門歐洲建築史!>幾經翻修,糅雜多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羅馬式大教堂的傑作。
  • 一分鐘讓你搞懂歐洲那些建築風格,啥是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轉)
    文藝復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文藝,復興什麼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文藝復興這四個字從背景、起因、發展等又是一個專題,趙導以後有機會和朋友聊。今天我們只講建築。請朋友們注意,這次的小標題上趙導沒有用建築二字。巴洛克式是個統稱,更應該把它叫做風格。風格之下有巴洛克式的建築、巴洛克式的家具、巴洛克式的服裝等等。
  • 一篇貼帶你看懂所有歐洲建築,啥是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
    文藝復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文藝,復興什麼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文藝復興這四個字從背景、起因、發展等又是一個專題,趙導以後有機會和朋友聊。今天我們只講建築。請朋友們注意,這次的小標題上沒有用建築二字。巴洛克式是個統稱,更應該把它叫做風格。風格之下有巴洛克式的建築、巴洛克式的家具、巴洛克式的服裝等等。
  • 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建築風格,希臘文明的延伸
    文藝復興以來,英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開放,在藝術方面更是大加發展。由單純的美術藝術延伸到富有內涵的藝術建築風格上,這一創舉也是開天闢地的。世人也由此開啟探索建築學的旅程,給世界也帶來更多的文明遺蹟的貢獻。那麼對於巴洛克這一建築風格,你了解多少?
  • 希臘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築風格一覽
    科林斯代表建築:雅典宙斯神廟古羅馬時期古羅馬建築風格是古希臘建築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建築類型也逐步增多,有宗教建築、皇宮、劇場、角鬥場、浴場、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還有普通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 羅馬式、希臘式、哥德式,一次搞清歐洲各種建築風格
    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羅馬式、希臘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哪又是如何來分別的?而東羅馬帝國隨著東進,與東方文明的交融、碰撞,形成了與羅馬式大同小異的建築風格----拜佔庭式建築。如何辨認拜佔庭風格,主要是看它的頂。和羅馬式一樣,在建築上加一個大圓頂,但風格又有所不同。羅馬式直接加個半圓,而拜佔庭式則是在半圓的底部略微內收,就像是一個洋蔥頭。像這個--洋蔥頂
  • 解鎖歐元上的風景——德國代表性建築
    圖案中除了5歐元上的橋是真實存在的,其他圖案都是設計的代表符號,分別代表了7個不同時期的歐洲建築文化風格,那麼德國有哪些代表性建築呢?教堂於1894年至1905年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 (Julius Raschdorff) 設計建造,這座帶有巴洛克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鼎盛時期風格的大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教堂建築之一。
  • 聖多美尼克教堂:一座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建築水乳交融的教堂
    這座教堂的建築風格曾經在歷史得搬遷中幾經改易。在15-16世紀期間,教堂曾遭受過嚴重的火災和地震,後期以巴洛克作為主基調對教堂進行了修繕。18世紀時,設計師對於教堂內的地板、大理石、欄杆等都做出了調整;19世紀時,教堂的天花板被替換,窗戶也都換成了彩色玻璃。由於尖拱和肋架拱頂的標誌,教堂也普遍被認為屬於哥德式建築,但其骨髓中仍然有巴洛克的風韻存在。
  •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
  • 羅馬式 希臘式 哥德式 羅曼式... 如何看懂這些歐洲建築風格
    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羅馬式、希臘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哪又是如何來分別的?歐洲建築風格包括:巴洛克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哥德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浪漫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文藝復興建築。如果把歐洲建築依照年代來劃分,第一個就是希臘式。
  • 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德意志地區的「文化民族」尋根行為是在十八世紀末期就開始了,表現在哥德式建築和文藝復興時期北方藝術的復興上,文學批評和藝術創作在政治領域也一度流行。最典型的文學家就是歌德、福斯特和斯萊格爾兄弟。哥德式建築的內容、特點、建築原則和歷史發展已經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在德國形成了氣候,科隆大教堂的續建就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浪漫主義的傳統思想學者把科隆大教堂看作是德意志民族的紀念碑,引發了對於德意志民族文化身份和哥德式傳統藝術的討論。古典藝術反映的是前基督教時期的時代思想和精神狀態,標誌是現代的精神化的塗繪藝術。
  • 康斯坦茨的老城大教堂,兼具羅曼式,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康斯坦茨是德國最南部的城市臨瑞士。北測是萊茵河東測是博登湖Bodensee。城市標誌性景點是火車站邊因佩裡婭一個妓女的雕像,還有市中心的教堂,老城可以購物看老的街道。天氣好可以坐船遊湖,非常值得遊船。因佩利亞雕塑,又稱雕塑旋轉的性感女郎,是康斯坦茨的標誌性建築,是根據巴爾扎克的短篇小說《La belle Imperia》 設計。 塑像中的因佩利亞平展雙臂,左手託著教皇,右手託著皇帝,似乎在向世人述說著當年的政權與皇權,正是通過妓女高聳的雙峰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康斯坦茨的老城是以一座教堂為中心而展開的。大教堂始建於11世紀,兼具羅曼式,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 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二
    後現代主義建築:德國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一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   巴洛克建築之風吹到東歐和西歐已是18世紀中期,出現了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與英國的霍華德城堡和聖保羅大教堂等巴洛克建築,但不久都被改成了巴洛克與局部古典主義的混合體。巴洛克的「青壯年」時期大約持續了一個世紀,即17世紀,此後就開始式微了,它演變成一種叫「洛可可」的風格。它不像巴洛克那樣粗獷有力,而是傾向柔弱;線條比較纖細,習慣用弧角,愛好蔚藍色和粉紅色,亦喜裝飾,但過於繁複。
  • 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分分鐘搞清歐洲各種建築風格!
    在被諸多建築風格充斥著的歐洲,作為遊客的我們常常會迷失自己。一座又一座不同時期的教堂、城堡,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啊…今天就為大家簡單普及一下歐洲5大建築風格: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
  • 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
    巴洛克建築之風吹到東歐和西歐已是18世紀中期,出現了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與英國的霍華德城堡和聖保羅大教堂等巴洛克建築,但不久都被改成了巴洛克與局部古典主義的混合體。巴洛克的「青壯年」時期大約持續了一個世紀,即17世紀,此後就開始式微了,它演變成一種叫「洛可可」的風格。它不像巴洛克那樣粗獷有力,而是傾向柔弱;線條比較纖細,習慣用弧角,愛好蔚藍色和粉紅色,亦喜裝飾,但過於繁複。
  • 歐洲建築風格劃分及代表建築
    歐洲建築風格分類:古羅馬建築、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建築、文藝復興建築、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折衷主義建築、浪漫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羅曼建築、洛克克風格、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
  • 哥德式建築的簡介
    哥德式建築,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但是,目前哥德式建築物最多的國家卻是德國、義大利及德語系國家,法國反而是巴洛克式建築比較多。「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義。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壁。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
  • 歐洲古典建築賞析6:文藝復興建築
    相比較而言,聖彼得大教堂比聖母百花大教堂更宏偉、更知名,然而從結構上,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更讓人著迷。綺麗、瑣碎、柔靡到了盡頭,自然呼喚著古樸和剛毅,而每一次復古,又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文藝復興建築,就是在哥德式建築之後出現的。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築和古典主義建築。
  • 輕鬆讀懂歐洲各種建築|歌特式、拜佔庭式、希臘式、羅馬式、巴洛克式......
    看到這些圖,朋友們反應這一定是歐洲的建築,有去過可以指出,這是索菲亞大教堂,這是倫敦橋等等。那我們經常聽到所謂的羅馬式、希臘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哪又是如何來分別的?  文藝復興。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復興文藝,復興什麼時候的文藝?羅馬、希臘時期的文化,藝術。文藝復興這四個字從背景、起因、發展等又是一個專題,趙導以後有機會和朋友聊。今天我們只講建築。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文藝復興是發生在14-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