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在特殊的日子出行,是花了點心思的。為何是宜興呢,因為天氣預報說無雨。
高鐵駛出合肥,漸漸地看見藍天,看見陽光,頓覺心生歡喜。陰雨的日子長了,無限懷念陽光,更加覺出天晴的可貴。更何況,近半個月安徽的雨一場接一場地下,雨水是鋪天蓋地得潑。
陽光啊,就這樣召喚我們來到了宜興。
合肥至宜興的高鐵,一小時二十五分鐘。在宜興人開始上班的時間,我們已經到了宜興站,看到久違的藍天白雲,馬上對這個城心生好感。出高鐵站,右拐就是公交車站,宜興的B1和B2旅遊公交是免費的,可以帶你去任何一個景點。
第一站,當然是宜興最著名的陶瓷博物館,也是唯一一個縣級市擁有的國家級博物館。宜興有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這裡擁有各個歷史時期的珍品。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讚歌。從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明清的紫砂到當代的作品美不勝收。最吸引我的就是顧景舟大師的紀念室,大師做壺60餘年,出手必是華章。他視紫砂為生命,承前啟後,他的作品線條流暢舒展,器型簡樸大方。館中另一處也頗為吸引人眼球,這就是韓美林紫砂藝術館,由畫家本人手繪畫稿,當地名家製作成壺,這種強強聯合迸撞出了很多新意的紫砂作品。
出了博物館已是11點半,很想吃點當地美食。問了度娘,當地美食小吃較多,特別能代表宜興菜的中餐廳很難找,本地人說他們都喜歡去山裡吃飯。結果找了一家紅泥飯店,醬骨頭特別棒,算是有點本地特色了。
在我記憶中的宜興,除了紫砂便是溶洞和竹海了,可無意中了解到宜興的大覺寺是星雲大師的祖庭,現在是星雲大師主持新建的寺廟,就毅然決然地來到了大覺寺。
大覺寺,不像傳統的廟宇讓人覺得神秘亦被緊張壓抑感所包裹,廟前廣場十分開闊,山門橫額書寫「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山門兩側對聯是「佛光普照千處祈求千處應,大覺圓滿苦海常作度人舟」。山門背面的橫額書寫「回頭是岸」,兩側對聯「問一聲你今哪裡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廣場中間有星雲大師的全身塑像,塑像坐落在四層臺階上。塑像四周刻有他的格言。
廣場兩面的風雨長廊簇新,盡頭是大雄寶殿。恰巧法會,我們有機緣聆聽,女法師講佛,用的是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而不是在念經,聲音也好聽。其實,佛法也就是講述做人道理,不是什麼高深的哲理,不需要你有沒有「佛性」。
整個寺廟給我的感覺極好,進來之後就感到了廣闊,仿佛心也被打開了。這裡是平靜的,安詳的,喜悅的,從容的。
大覺寺座落於雲湖景區,風光獨好,水光瀲灩,綠蔭環繞。周邊還有大片的茶園,傳說中梁祝的讀書臺也在附近。
晚上,我們住在茶園的一處民宿,女主人親自下廚燒幾個小菜味美可口,忍不住倒了一碗梅子酒就清風新月一飲而盡。餐後,遇到了投緣的一家朋友,我們一起喝著男主人泡的茶一起聊著有意思的話題,聊到了宜興的名人和一些尚不知的風土人情。
翌日。我誤打誤撞來到了蜀山老街,這是宜興周邊的一個小鎮,看到了蜀山二字覺得好親切。青石板,渡口,悠久的歷史,靜謐的歲月,她像其它的江南老街一樣,卻又不一樣,這一街上有數不過來的大師舊居,紫砂壺的名家大多是從這裡走出去的,無愧是傳奇。為何叫蜀山呢,因為當年東坡大人指著街後的山說:「此山似蜀」,一解鄉愁。
宜興的故事很多,周邊小鎮的故事也很多。這是徐悲鴻的故鄉,是吳冠中的故鄉,市裡有二位大師的紀念館。張渚鎮的茶禪,歸徑鎮的月餅,丁蜀鎮的紫砂源頭,另外我不知道的高塍,芳橋,官林,單單聽到名字亦覺得美。這是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每一處都讓你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