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宣教中心 山東環境 收錄於話題#綠色發展示範案例2個
【編者按】
2020年11月30日,生態環境部在北京舉行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授牌表彰活動。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日照市東港區、臨沂市蒙陰縣、濱州市惠民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榮譽稱號,青島萊西市、濰坊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威海市環翠區威海華夏城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今天為你介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堅持生態優先 加快綠色發展 蒙陰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
堅持生態優先 加快綠色發展
蒙陰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岱崮風光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印在腦子裡、落實在行動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
蒙陰縣位於沂蒙山區腹地,境內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94%,森林覆蓋率54.69%,是一個山區縣、生態縣,也是臨沂市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在縣域發展過程中,蒙陰縣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出以生態優先倒逼、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2018年12月,蒙陰縣被授予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全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縣區;今年10月,又被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成為全省唯一一個擁有兩塊「金字招牌」的縣區。
生態蒙陰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制度約束,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將制度約束貫穿於各領域、全過程,讓生態「紅線」成為帶電「高壓線」,將綠色發展理念根植於心、落實於行。
建立源頭防控制度體系,推動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預防。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將26.5%的國土面積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建立項目準入制度。出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水源地發展規劃的項目堅決不引不批不建,堅決否決了超過30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建立生態公益林和古樹名木管護制度。出臺公益林管理辦法和禁牧護林管理辦法,將生態護林納入村規民約,對36.48萬畝生態公益林實行封閉式管護,嚴禁開墾、放牧和濫砍亂伐;對全縣 21 處古樹群、989 棵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專人管理。建立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制度。大到一山一河、小到一草一木,全部納入了保護範疇,有效保護了自然生態原貌和生物多樣性。
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從部門管理轉向多方共建。建立統籌協調推進機制。在全省縣級層面率先設立正科級工作協調推進機構----縣委生態文明發展中心,承擔宏觀規劃、政策制定、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職責,統籌推動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動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具體負責、各部門協同推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分類考核機制。以臨沂市委、市政府將蒙陰縣作為生態縣單獨考核為契機,對應建立起對鄉鎮街區、部門的分類考核指標體系,其中生態發展所佔分值達到總分值的73%,把生態文明建設政績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樹立起以生態文明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導向。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生追究機制。先行先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對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生態原貌實行責任終生追究制度。
創新實踐籌資模式,推動從財政主導轉向多元投入。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投入機制。將支持方向相同、扶持領域相關的涉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累計整合資金12.7億元集中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了岱崮地貌、椿樹溝、金水河、孟良崮等一批生態文明實踐區,起到良好示範引領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集聚。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把健康養生、文旅體育等綠色生態類作為「雙招雙引」的主攻方向,累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50多億元建成櫻之崮、沂蒙精神教育中心、康體小鎮等生態項目,輻射帶動周邊40多個行政村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提升。爭取上級生態獎補資金。積極承接林長制、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改革試點,爭取上級獎補資金5000多萬元,先行先試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天上人間
堅持問題導向,築牢生態屏障,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圍繞貫徹這一理念,蒙陰縣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持續用力的原則,積極探索實踐,推動從專項整治轉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覆蓋的系統性保護性治理。
實施「綠滿蒙陰」戰略,提高綠化率擦亮生態底色。探索荒山綠化新路徑。推行「誰投入,誰受益」的開發機制,對條件較好的荒山實行拍賣,對遠山、瘦山實行零價承包開發;對難以綠化的荒山,採取一包到底、植樹成林的責任制,發動群眾種植松樹、柏樹等生態林和桃樹、板慄等經濟林,荒山綠化以年均3萬畝的速度遞增。推行林木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林長制改革,把林長制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建成縣鄉村三級林長管理體系,覆蓋所有鄉鎮、村居、公益林區。建立林長、林長制辦公室、林長會議成員單位三個層級的督查體系,定期督查鄉鎮街區、縣直部門履行林長責任情況。全省林長制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蒙陰縣召開,推廣了林長制改革的經驗。建立全民綠化機制。發起「人均十棵花、戶均十棵樹」「我為集體奉獻一片綠」等倡議,帶動群眾在庭院內外、村頭屋後栽植綠化苗木。結合「森林村居」項目創建,打造 「一花一樹,富美庭院」示範片區25處。蒙陰縣森林覆蓋率居臨沂市第一位,從全省第五位躍居至第三位,被評為「中國最具綠意百佳縣市」。
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立體式防護格局。作為臨沂市的飲用水源地,蒙陰縣87%的面積屬於水源地匯水區,保護提升水質既是踐行「兩山」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務。推進水汙染防治。立足山區地形地勢複雜和人口分布特點,探索農村汙水治理新模式,形成「生態淨化、就地回用」等5種差異化治理模式,並以「低成本、易維護、高效率」受到群眾廣泛認可。成為全省縣域農村生活汙水連片治理試點縣和臨沂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試點縣。推進水生態保護。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標準,對全縣水域實施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河流全部恢復魚蝦生長。開展砂資源專項整治活動,清理砂堆415處,退砂還河166萬方,維護好了泥沙對水質的吸附淨化功能。爭取雲蒙湖水生態保護列入國家良好湖泊試點工程,總投資20億元的「城區尾水導流、水庫增容」等86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推進水資源管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對178條河流湖泊進行名錄確認,建立縣鄉村三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將任務和責任分解到單位、落實到部門、細化到崗位。截至目前,雲蒙湖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續21年保持100%,開創全國飲用水源地保護典範,在國家良好湖泊項目績效考核中,蒙陰縣成績居全國第一。
加強土壤汙染防治,打好淨土保衛戰。探索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模式。連續三年承接農業農村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通過「果木枝條+畜禽糞便+微生物菌劑」的輕簡化堆肥技術,探索「挖掘利用當地廢棄資源、創新自製堆肥技術模式」,形成 「一說就懂、一幹就會、成本低廉、易於推廣」的技術路徑,避免了化肥過量使用帶來土壤酸化的影響,土壤有機質平均提高35%。經驗被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廣。構建農資新型經營服務體系。與省供銷社、中化集團合作,在省內率先構建起縣鄉村三級數位化服務網絡,建成縣級農資集中統一配送中心1處、鄉鎮服務站12處、村級聯絡點366處,實行農藥採購、配送、標識、價格、管理一體化,同步建設農藥監管大數據平臺,建立農藥廢棄物回收「電子臺帳」,加強線上監控和線下監管,有效控制了農藥對土壤的汙染。持續推動農藥化肥「雙減」。大力推廣防蟲網、膜下低灌、水肥一體化等綠色防控技術,建成規模化、標準化農藥化肥「雙減」示範區7萬畝,測土配方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成為臨沂市4個耕地土壤優先保護類縣區之一,耕地保護機制受到省自然資源廳通報表揚。
堅持生態優先,加快綠色發展,構建「兩山」轉化發展模式
「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根本要求是依託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蒙陰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做好「融合和倒逼」兩篇文章,積極探索「兩山」轉化通道,推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做好「兩山」融合文章。蒙陰縣林果園面積達到105萬畝,其中蜜桃71萬畝,品種200餘個,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縣區首位。依託豐富的林果資源,探索「兔沼果」「果菌肥」和「農工貿」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培植形成「果、兔、蜂、菌」四大產業。立足產業基礎,蒙陰縣發揮優勢推動農商旅融合發展。一是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林果產業。以「產業+平臺+科研」為核心,投資1.5億元建成現代農業科創中心,以此為平臺,與清華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科院、上海農科院合作建立了產品研發基地和成果轉化中心,研發培育蜜桃品種達200多個,國內蜜桃最新品種大部分由蒙陰縣培育推廣;攻克了純兔絨紡織掉絨、縮水、起球的三大世界性難題,純兔絨紡織產品成功上市;參與中華蜜蜂基因組測序工作,研發蜂蜜酒、蜂蜜牙膏、蜂蜜面膜、蜂蜜香皂、蜂蜜唇膏等產品60餘種,年新增經濟價值超過60億元,創建成為山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二是構建「聯配聯送」模式壯大電子商務。整合快遞配送業務,成立「快遞 e 站」,把全縣所有快遞公司和郵政的快遞、快運業務進行整合,統一分揀,專車直送到物流配送點,實現了「一個區域、一批貨、一輛車、一站到達」。城鄉公交車在鄉鎮物流站和村級物流點之間「捎帶」包裹,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了「農村物流村村通」,構建形成「聯配聯送+電子商務」模式,網商微商發展到5100多家,蒙陰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示範縣和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三是建設美麗鄉村發展全域旅遊。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按照地域分布,堅持南、中、北三個板塊聯動,每年抓10個示範村、20個精品村、30個重點村,梯次打造美麗鄉村,打造「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全域旅遊品牌,並在央視推出縣域形象宣傳片,成為中國十佳休閒旅遊名縣,年接待遊客突破7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近60億元。四是探索森林碳匯資源轉化機制。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啟動碳匯研究課題,今年又與山東東碳新能源公司籤定合同,碳匯資源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蒙陰縣成為全省首個籤訂碳匯資源開發項目的縣區。
狠抓技改集約節約,做好「兩山」倒逼文章。用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不達標企業堅決實施關停並轉,穩步清理退出資源消耗類、環境汙染類企業,累計拒籤、取締工業項目197家。一方面促進主導產業改造提升、轉型升級。聚焦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紡織服裝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按照「四新四化」要求,積極引導企業以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為重點,加快運用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技改和研發投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今年在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下,蒙陰縣新增省級創新平臺4個,實施技改項目29個,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56.4%,居臨沂市第一位,經驗做法被山東電視臺宣傳報導,全省工業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技改現場會在蒙陰縣召開,推廣了蒙陰經驗。另一方面為發展騰出用地空間和環境容量。念好「騰、盤、清」三字訣,挖掘利用閒置和低效建設用地空間。「騰」就是「騰籠換鳥」。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契機,採取轉讓、租賃、項目退出等方式,收回13家「殭屍企業」用地,新安置項目13個。「盤」,就是盤活低效閒置用地。在臨沂市率先成立建設用地批後監管辦公室,對603宗建設用地設立了批後監管信息臺帳,建立完善了項目動態評估和不良招商項目清理清退機制,先後盤活閒置低效用地29宗1111.8 畝。「清」,就是集中清理批而未供土地。堅持「一地一策、先易後難、綜合整治、以用為先」,對縣內批而未供土地,逐年度、逐批次分析原因,研究辦法,分類施策,完成清理2495畝,全縣綜合供地率提高到97.5%,為雙招雙引項目落地提供了堅實保障。
蒙陰縣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走出以生態優先倒逼、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路徑模式,逐步邁出了高質量發展步伐,也讓鄉村發展有了特色,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日益彰顯出無窮魅力。
第一,鄉村興。隨著「兩山」理念的深入實踐,蒙陰縣366個行政村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戶戶通入戶率達到90%,改廁率達到92.1%,太陽能路燈安裝率達到35%,生活汙水處理覆蓋258個行政村,五化達標的村居達到36個,創建省級美麗鄉村18個,蒙陰縣成為全省鄉村振興十百千示範縣。
第二,群眾富。通過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蒙陰縣林果、板慄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生態產業蓬勃興起,全縣80%以上的村、90%以上的農戶種植果樹,40%的農戶參與電子商務和全域旅遊業態,有力帶動群眾致富增收。2018年底,蒙陰縣9825戶17860名貧困人口和9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第三,可持續。通過生態文明引領,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生態產業,實現了鄉村振興和群眾富裕,生態文明理念也融入了群眾心靈深處。蒙陰縣創建全國、省級、市級和縣級文明村鎮分別達到2個、24個、34個和233個,群眾自覺建設生態、保護生態,逐步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整理:李偉
原標題:《綠色發展示範案例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堅持生態優先 加快綠色發展 蒙陰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