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著那一尊尊塑像錯落在同一個空間裡,心底是不勝唏噓的,除了讓人慨嘆一個世代的流逝,更思及老子所言:「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作者:朱天衣(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臺灣著名作家)
位於北臺灣桃園縣境的大溪,因著蔣介石、蔣經國先生父子靈寢暫厝於此,而有著不凡的意義。尤其是兩岸開放觀光後,民國熱讓大溪重新受到青睞,兩蔣陵寢遂成為許多內地觀光客必遊的景點。
慈湖兩蔣文化園區
我也是拜彼岸朋友來訪,才在去年秋天首次踏進慈湖,爾後在今年又數度帶著北京來的朋友再度造訪,幾次去都遇到綿綿細雨,是很適合謁靈的天氣,且遊客不多,擦身而過的幾組人馬,一聽口音便知是來自彼岸,我不太知道他們來此的目的與心情,同行八〇後的年輕朋友,則是很為慈湖的靜謐素樸而動容。
慈湖能參觀的範圍並不大,穿過停車場,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平房建築的展覽館,左翼原是一黃埔食堂,賣些應景的套餐麵食,如紅燒肉飯、牛肉麵之類的簡餐,最近則改賣現滷的大溪豆乾,或一些熱狗、茶葉蛋、冰淇淋等輕食,如此邊走邊吃,似乎更把此處觀光化了。另一端右翼販售的則是紀念品,明信片、書籍、錄影帶、紀念郵票,以及印有老蔣小蔣先生肖像的馬克杯、T恤、手提袋,卡通化的兩蔣公仔也買得到,鳳梨酥、太陽餅,甚至小蔣夫人方良女士識為鄉愁的俄羅斯軟糖也搜羅得到。
遊客中心
位於正廳的展覽館,裡面展示的物件還算豐富,除了老蔣先生生平重要事跡多有記錄,他和宋美齡女士大婚的禮服亦在展示之列。照片當然是有的,比較特別的是還放置了一些兩人的生活照,書信公文亦多,除了兩蔣先生的手稿外,還看得到毛澤東先生、周恩來先生及何應欽先生等人的親筆信,均是毛筆寫就,從風格迥異的墨跡,可端詳出每個人不同的性情,這也算流覽這些館藏後頗有意思的收穫。
展館內部
出得展覽館,我們在細雨中靜靜走過林間,不到三百公尺外,便是一眼就能望盡的碧綠湖水,間或有水鳥悠遊其中,予人一種閒靜的安然,若在此稍作佇足,便有一種逸世的況味,也難怪老蔣先生特別鍾情於此,據說慈湖和他奉化溪口的老家頗為神似,因此在臺近三十年間,常來此修養生息。
慈湖步道
我每次行到此處,也總愛在湖畔佇立良久,倒不是在思索甚麼國家大事,而是特別喜歡看那一些母子水鳥在偌大的湖面玩著躲貓貓的遊戲,每隔一段時間,那水鳥媽媽便會潛進水裡,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當然知道它是在覓食抓魚,但那潛行的時間真的是太長了,長到每次我都會以為它再也不可能浮出水面了,而和我同樣心焦的比比小水鳥,這時便會四處啾啾叫個不停的呼喚它的媽媽,突然在意想不到的方位,這水鳥媽媽又安然無恙的冒了出來,有時竟在數十公尺外,接著不等它的比比飛奔過去,它又再度潛進水裡消失無蹤,幾次後,我便不再憂心,好整以暇的揣測它會在何處再度現身,但很少有猜中的。也許老蔣先生晚年在此湖岸散步時,也曾痴痴看著這些母子鳥追逐,如我般無聊到甚麼也不想,若真能如此,也是一種幸福吧!
湖中水鳥
傍著湖畔順著路走到盡頭,便是一四合院的紅磚房,佔地一樣不大,若正好逢著整點,便可看到衛兵交接儀式,或許礙於守靈的莊嚴肅穆,所以操槍架式不像其他地方換衛兵時那麼花樣繁複,但也有可觀之處。走上幾層臺階,跨進門裡,是一不到百平方公尺的四方院落,間或種了幾株桂花茶花,沿著天藍色漆就的迴廊走一圈不需要五分鐘,這就是老蔣先生生前的行館,逝世後正廳便安厝著這一代強人的遺體,封閉式的大理石棺槨簡單齊整,立於靈前行禮與否各隨其意,依我觀察,彼岸同胞多會頷首致意,反而是在地的同胞總是流覽而過,這或許也應證了老蔣先生多年來在臺灣功過如何,已不太有人在意了。
衛兵交接儀式
整體來說,慈湖比想像中要好,除了遊客中心對兩蔣生平做了些介紹,其他地方都未見任何歌功頌德的文字,至於鄰近停車場旁一大片的公園綠地上,大量安置著老蔣先生或立或坐或馬上英姿的座像,則又是一個時代、一個世代的諷喻。在我成長的年代,臺灣與世界許多強權國家一樣,造神運動方興未艾,但凡公家機關、學校公園,隨處都可見到老蔣先生的座像,不管在意與否,它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理所當然的街景地標。
蔣介石靈柩
社會主義出身的小蔣先生,始終堅持和普羅大眾走在一起,他的民間十大友人,或農民或攤商,也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所以在臺灣倒不曾看過他的塑像,在他執掌政權的十多年間,多把心力投注在經濟建設上,任用的也都是學有專精且有擔當的人,如孫運璇先生、李國鼎先生、趙耀東先生,在他職掌行政院長期間,度過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並推動了十大建設,如縱貫南北的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及臺中、蘇澳港,雖則其中的大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及核能廠對環境生態有著極大負面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後來的經濟起飛便奠基於此,爾後在1979至1980年他執大位期間,設立了新竹科學園區,更大幅提升了臺灣的國際競爭力,使臺灣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因此我以為,縱有許多人對蔣家政權不滿,但小蔣先生的功過,是該給予更公允的評價的。
爾後民進黨執政,兩蔣逝去已久,對他們父子的憤恨無處宣洩,這些矗立在臺灣各個角落的老蔣先生雕像便成了標靶,拆的拆、毀的毀。去神運動不是不好,但隨之而來鋪天蓋地的謾罵羞辱,還是傷了許多人的心,於是有人便把這些棄如敝屣的雕像收攏起來,為它們重新找到一個安身的所在,這也就是慈湖畔蔣公園區存在的原因。
其實看著那一尊尊塑像錯落在同一個空間裡,心底是不勝唏噓的,除了讓人慨嘆一個世代的流逝,更思及老子所言:「寵辱若驚,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沒有之前的奉若神明,又何來爾後的顛倒羞辱,光從這點看來,小蔣先生的智慧似乎要高過父親許多。
雕像園
在慈湖附近不遠處的石門水庫也是可順道一遊的去處,這水庫建於1956年,動員了七千多人歷時八載方才峻工,有效蓄水量達二億四千萬立方公尺,是一具有供水、發電、灌溉、防洪及觀光多功能的水庫,大臺北地區的部分用水也需靠它供給,但因上遊水土保持做得不夠完善,且氣候變遷劇烈,逢著大雨,大量沙土便流入水庫,造成嚴重淤積,使得蓄水功能大幅降低,幾場大雨就得洩洪,一段時日甘霖不降便要限水,清淤工程艱巨,這花了鉅資興建的水庫怕已未老先衰了,或許這也是世上所有水庫的必然宿命吧!
好在我們造訪此處,並不是枯水期,未見乾涸的黃土暴露於外,雖無法躬逢洩洪時的壯觀景致,但漫步在水庫上方的集水區,也可享受山光水色的暢然,尤其雨後山嵐環繞,讓此處多了份虛無縹緲,恍若置身仙境,也好似走入潑墨山水的畫境裡。
大溪老街保存得還算完善,這兒最夯的商品豆乾、豆腐乳,也是挺好的伴手禮。沿著大漢溪緣的中正公園旁,也有一處老蔣的行館,他也常偕同夫人在此落腳,如今包給一位藝術家經營,館裡有小型展覽室、有紀念品販賣處,還提供餐飲服務,也保留了一間老蔣的起居室供人憑弔。天氣好時,可坐在院落裡啜飲咖啡,眺望遠處石門大壩,想像著一代強人也曾幽幽矗立於此,當時縈迴在他腦海的會是甚麼呢?隔著一道黑水溝的臺灣海峽,他放不下的是縷縷鄉愁?惦記的是壯志未酬?這些懸念如腳下的大漢溪般滾滾流去,終至匯入汪洋大海之中,消逝得無影無蹤,而這臨山小鎮卻記下了一代強人的這一頁,也許這就是大溪吸引人的所在吧!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