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建設科普氣象站 提升校園科普內涵

2020-12-18 身邊24小時

工作人員給學生講解儀器設備的使用。陸維 攝影

工作人員給學生講解儀器設備的使用。陸維 攝影

1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氣象局聯合縣教育局、縣科協、北耀小學為龍州首個校園科普氣象站揭牌,北耀小學校園科普氣象站建成並投入使用,當天共有71名學生到現場參觀學習。

氣象站由氣溫、雨量、風向、風速四要素的自動觀測設備和氣溫、淺層地溫、雨量、日照、風向、風速六要素的人工觀測設備組成。活動中,通過工作人員對儀器設備的講解以及科普有獎競答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對提升校園氣象科普內涵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小學一名自然科學教師陳慧瑩認為,氣象資源是優秀的科普資源,氣象科普基地這個項目特別好,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作者:謝莉莉 責任編輯:王美麗)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校園氣象站是如何推動氣象科普的?
    隨著人類對大氣科學研究、使用和掌握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對於全社會,尤其是廣大中小學生的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就成為了氣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氣象局頒發的《氣象科普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要實施校園氣象科普活動提升工程,繼續鼓勵和支持中小學校自辦校園氣象站,把校園氣象站建設與學校氣象科技教育相結合。
  • 學校安裝校園科普氣象站的意義有哪些?
    近幾年隨著校園教育的發展,校園科普氣象站在校園中的使用也越來越多,對於校園科普氣象站走進學校,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比如有人說現在都有天氣預報了,了解天氣天氣預報就夠,也有人說學校安裝氣象站偽科學,沒必要等等,那麼校園中安裝科普氣象站到底有沒有用,對於學校有哪些意義呢?
  • 青島:局校合作促進示範校園氣象站建設
    青島市氣象局副局長劉學忠對青島新世紀學校成為示範校園氣象站以及劉方超老師榮獲校園氣象站優秀輔導員表示祝賀,並就近年來局校合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自2012年初起,青島氣象部門將新世紀學校確定為島城首個校園氣象站建設試點,共同推進「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聯合打造氣象科普綜合活動基地,定期由氣象專家為學生講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並多次邀請師生到氣象觀測站參觀體驗交流,同時選拔充實校園氣象科普志願者隊伍。
  • 龍州成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12月3日,龍州縣氣象局、教育局、科學技術協會到下凍鎮北耀小學開展「龍州縣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北耀小學校園氣象站」啟動儀式,並組織氣象科普志願者開展氣象知識志願宣講活動。當天,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在校園模擬氣象站參觀氣象觀測儀器。
  • 氣象科普進校園的意義
    20世紀 30年代初,經我國氣象科學的一代宗師竺可楨先生倡導,將學校小型氣象站引進了中小學校園。建國後 ,黨和國家非 常重視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素質教育,在全國中小學校建立了 很多校園氣象站 ,便於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開展氣象科普活動。
  • 提高學生氣象災害防範意識,荊州中學建校園氣象站
    楚天都市報12月2日訊(記者高偉 通訊員荊中)「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豐富校園氣象科普知識內涵,為同學們探索氣象科學知識搭建良好平臺。」荊州市氣象局局長艾勁松說。
  • 校園氣象站對校園有哪些意義
    對於校園氣象站,相信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隨著學校教育行業的發展,在越來越多的校園中都有氣象站的身影,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學,校園氣象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那麼校園氣象站具體都有哪些作用呢?對於學校教學都有哪些幫助呢?對此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九州晟欣蜀山中小學首個校園氣象站落成
    九州晟欣蜀山區中小學首個校園氣象站落成    在校園科學氣象站籌備階段,學校特地從基座晟欣科技採購相關氣象設備,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開學後不久建成了蜀山區中小學首個校園科學氣象站,並成立了氣象科技小組,對此,學生們踴躍報名參加,在校園中掀起了一股氣象科普熱。   近日,走進嘉和苑小學的校園,很多人都會被一座裝有眾多儀器和太陽能電池板的10米多高的支架所吸引——這就是嘉和苑小學新建成的五要素校園氣象站。
  • 寧夏氣象學會多形式開展科普活動 提升公眾氣象科學素質和防災減災...
    「十三五」以來,寧夏氣象學會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科普活動,向公眾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升公眾氣象科學素質和防災減災意識。寧夏氣象學會積極打造科普陣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寧夏氣象科普館、博物館、氣象臺(天氣預報會商平面)、天氣預報節目演播室、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等,讓公眾零距離探索氣象奧秘。近4年來,共接待1.2萬多人次參觀。同時,將科普形式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網際網路科普成為開展氣象科普宣傳的一大陣地。
  • 我區再添3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呼和浩特日報訊 近日,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學會聯合下發文件,公布了第七批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的認定結果。命名「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綜合類」33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示範校園氣象站」24所,「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基層防災減災社區(鄉鎮)」4個。我區再添3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 萬泉小學紅領巾氣象站落成 北京校園氣象科技網又添新成員
    萬泉小學紅領巾氣象站落成 北京校園氣象科技網又添新成員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05-12 ……在全國第四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萬泉小學紅領巾氣象站正式成為了北京校園氣象科技網的一名新成員。5月11日,北京市氣象局辦公室主任劉強在「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校園」暨萬泉小學紅領巾氣象站落成典禮上,為師生們上了一堂簡短精彩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課。儀式上,萬泉小學的同學們接受了氣象科普知識贈書,五位氣象部門的專家接受了校外輔導員聘書。
  • 建設校園氣象站有哪些要求?
    對於校園氣象站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校園氣象站主要作用是監測校園氣候要素信息,比如:溫溼度、風速雨量、光照輻射等,對於學校的培養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學生室外活動等提供數據參考!但是如果校園氣象站本身如果安裝不合理,就會導致氣象要素監測失真,氣象要素的數據也就失去了意義,那麼咱們校園氣象站在安裝的時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校園氣象站安裝本身需要周圍四周空曠,周圍不能有太高的建築物,太高的建築物容易影響氣象站本身的監測的數據準確性!比如風速風向等!
  • 六一氣象科普活動讓兒童綻放笑容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為該書題詞:「普及校園氣象科學知識,提升學生適應自然能力。」副局長許小峰為該書作序。   許小峰在序言中評價這套教材「以氣象科學體系為線索,以傳播科學知識為手段,以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氣象科學技術應用為目的進行編撰。教材表達的主題與理念符合氣象科普工作的內涵,表現手法與技巧也比較科學,適合小學學生學習。」
  • 貴陽這所小學裡有個氣象站吶!確定是NO.1
    記者從貴陽市花溪區氣象局獲悉,日前貴陽市首個校園氣象站落戶到花溪民族小學,對此全校4-6年級的近200名學生不僅可輪番成為一名氣象觀測員,從實踐中更好掌握課本上相關的氣象知識,還能豐富同學們課餘生活。花溪區氣象局專家現場指導同學們規範記錄氣象數據為落實貴陽市氣象局打造一個站、一塊預警顯示屏、一套科普宣傳片、一個科普廣播、一支科普隊伍「五個一」氣象科普進校園示範工程建設,花溪區氣象局擇優選取花溪民族小學作為試點,並在校園內安裝了一套雨量、溫度等五要素氣象自動站
  • 「重慶市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啟動儀式在重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2日9時43分訊(唐純)21日,由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2020年重慶市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活動」啟動儀式在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鐵山坪校區海納廳舉行。
  • 氣象科普進校園——山東省氣象專家走進濟南高新區勸學裡小學傳授...
    為豐富校園文化,普及氣象科學知識,1月5日,濟南高新區勸學裡小學(山東師範大學勸學裡實驗小學)特邀全國優秀預報員、山東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張颯,山東氣象學會副秘書長任年民親臨學校,多種形式為全校師生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素養。
  • 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長春街小學|魅力校園
    - - - - 魅 力 校 園 - - - - 全國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 走進長春街小學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建設航天強國的指示精神,中國航天基金會組織面向全國近200所學校開展航天科普公益活動。
  • 環保科普進校園,浦湘在行動
    環保科普進校園,浦湘在行動 2020-12-11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自治區聯合多家科技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
    原標題:西藏自治區聯合多家科技館開展科普進校園活動   日前,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聯合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家科技館走進拉薩市、縣、鄉各校園成功開展科普活動。與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參與本次全國聯合行動的有中國科技館、廣東科學中心、山西科技館、四川科技館、寧夏科技館、內蒙古科技館、新疆科技館以及雲南科技館共8所科普科教機構。
  • 奎屯建設40個科普e站
    為進一步打通科學傳播「最後一公裡」,實現科普精準服務,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科普「盛宴」,近日,奎屯市科技局在全市推進科普e站建設工作,讓群眾在社區就能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掌握科技知識。據了解,科普e站以「新疆雲視」數字機頂盒為主要傳播載體,採用「網際網路+科普」手段,通過適時更新的科普雲資源,第一時間將V視快遞、健康養生、安全知識、天氣情況、社區、校園概況等一系列科普信息近距離呈現在公眾面前,豐富的平臺內容可以滿足不同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