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發布的一條關於三文魚的微博,讓網友炸開了鍋。一時間關於虹鱒不是三文魚、淡水三文魚是否有寄生蟲、淡水中不能養殖「三文魚」等問題成為眾網友討論關注的焦點。在眾多的議論中,也不乏理性分析的聲音。
5月24日,中國漁業協會在其官網就「國產三文魚」話題發表了《針對近期網上關於「國產三文魚」的不實報導的澄清》,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澄清與釋疑。
事實到底如何?
淡水三文魚是不是我們常說的三文魚?
能不能生吃?
跟著東東一起去看看↓↓↓
中國漁業協會指出,有人認為虹鱒不是三文魚,其實是一種誤解。「中國市場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並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正如國人目前餐桌上吃的金槍魚,包括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都叫金槍魚。三文魚也同樣包含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等多個種類。」中國漁業協會在澄清中寫道。
以中國唯一一家獲準出口歐洲的三文魚企業——龍羊峽三文魚為例,國家為其頒發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證明上,就明確標註著三文魚品種,其中包括了虹鱒。
事實上,由於擁有更出色的口感等原因,虹鱒在國外備受歡迎。在挪威、智利這些鮭鱒魚類養殖產國中,虹鱒魚已成為重要的養殖品種之一,很多時候售價也較大西洋鮭更高。
針對大家關心的寄生蟲問題,業內專家坦言,三文魚有沒有寄生蟲並不決定於是否在海水還是在淡水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
管理標準、監控嚴格、水體潔淨、飼料優良的工業化養殖三文魚品質更容易保證,食用也更安全。這一道理在龍羊峽三文魚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其進入市場的產品都經過嚴格的國家檢測,歷年來所有批次均符合國家檢驗質量要求。
據2018年5月檢測報告顯示,龍羊峽三文魚不僅沒有寄生蟲,且所有指標均符合國家要求。
中國漁業協會指出,野生魚類主要捕食小型魚類和甲殼類生物,使得魚類間有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開放性的生存環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對象,讓野生三文魚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機率相比養殖品種高很多。但人工養殖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龍羊峽的養殖虹鱒魚
以虹鱒為例,因其特殊的養殖環境,寄生蟲寄生的機率極低。「虹鱒生活在流動的冷水中,養殖虹鱒水質要求高,水質清冽,通常在低溫流水中養殖(養殖溫度12~18℃)。低溫水並不利於寄生蟲的寄生。」專家表示。
與此同時,人工養殖的漁場擁有網箱或者其他養殖設施,這也隔離了養殖魚和其他野生魚類或水中生物的聯繫。鳥類防護設施也讓寄生蟲通過鳥類糞便傳播的方式無法實現。此外,不同於小魚投喂,虹鱒養殖業中均以投餵經過高溫膨化處理的人工顆粒飼料的方式進行,更是完全阻斷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
「並不是海水魚寄生蟲就少於淡水魚。青海養殖虹鱒魚二十多年了還沒有發生一例因生食虹鱒而感染到人的病例報導。」青海養殖相關人士表示。
對於淡水中能不能養殖三文魚的問題,中國漁業協會也做出了解釋。
中國漁業協會官方微信發文截圖
絕大多數鮭科魚類為洄遊性魚類,無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洄遊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後再回到淡水中產卵。如虹鱒、山女鱒和高白鮭等種類也可以在淡水中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所以,三文魚只能生活在海水中的說法完全是常識性錯識。
鮭鱒魚系冷水性兇猛魚類,對棲息環境要求很高,尤喜水質清澈、溶氧豐富的山川溪流。其生長最適溫度為14—16℃,在適溫範圍內攝食旺盛,生長迅速。低於8℃或高於18℃,則食慾減退,生長緩慢。豐富的水流的刺激可保持鮭魚良好的物質代謝,促進生長。目前,國內最大的鮭鱒魚養殖基地位於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龍羊峽,海拔2600米,水域面積383平方公裡,適明度達5米以上,平均水深80米,年均水溫12℃,不封凍,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殖環境。
分析人士指出,三文魚養殖是國家鼓勵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水產養殖的代表產業之一,體量有望達數千億。中國有著如青海龍羊峽等養殖三文魚的絕佳地緣,這是我國三文魚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科技進步,未來我國三文魚產業有望快速發展,同時也能帶動激活產業鏈上下遊,帶動不同行業經濟實體的發展。
虹鱒魚:這個鍋我不背
你怎麼看?
歡迎↓寫留言↓參與討論~
版權聲明:本文系東方網微信公眾號原創內容,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永娟
編輯:shirley
審稿:周姍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