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清利
臺兒莊的氣息臺兒莊的氣息 趕得巧,去臺兒莊那天,正好是九月三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深深記住臺兒莊這個名字,皆因眾所周知的那段歷史。1938年,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擊潰日軍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1萬餘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取得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巨大勝利。臺兒莊一戰成名。
見到臺兒莊之前,我想像不出它的樣子。心裡揣度,臺兒莊在山東,屬北方,建築風格應該和我居住的地方類似,高樓林立,商貿繁盛。當走下大巴車,我的想法被徹底顛覆了,我感受到了一種古代生活的氣息。高聳的城樓上,乾隆題寫的「天下第一莊」赫然入目;巍峨的城牆下,古老的運河水舒緩流動。走過寬且長的石拱橋,我開啟了一次2008年重建後的經典古城之旅。
晚飯後,燈火已裝扮好了古城,水鄉氣息濃鬱。人行在燈影中,燈映在河水中,船蕩在水天中。
這是一個我根本想像不出的臺兒莊。臺兒莊曾是京杭大運河上一座古碼頭、古駁岸,城內現留存明清時期3公裡的古運河、15公裡的古水街水巷。明朝時期泇運河開通後,臺兒莊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點、中轉貨物的集散地。入夜,一河漁水,歌聲十裡,夜不罷市,商賈迤邐。
我們一行被頗具江南韻致的夜景吸引,饒有興致地登上搖櫓船。搖櫓的姑娘身材高挑,言語柔美。雙臂輕搖櫓杆,兩岸街景便依次展開。大家安靜地坐在船艙的兩邊,看風格迥異的樓閣商鋪,聽姑娘流利的古鎮介紹。船將通過前面拱橋時,姑娘婉轉地一聲「有——船——」,為前方傳出了避讓的信息。介紹了古鎮情況後,姑娘為我們唱起了歌,嗓音甜甜,餘韻悠悠。聽得出反覆吟唱的是「夢回臺兒莊」。小船輕搖,街景旖旎,我們真的感覺如夢如幻。
下了船,三三兩兩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我關注起一家家店鋪的名字,「風雅頌客棧」「民國風情客棧」「西風瘦馬酒吧」「舊味重拾餐廳」……一個個名字,都含著濃濃的文化味兒,令人感到新穎。還有「千裡走單騎」,在雲南麗江曾看到過、也因此記下的一個連鎖主題音樂餐廳和動感演藝吧,店裡的員工們清一色著軍裝。在臺兒莊,這樣的裝束也許更契合古鎮的味道吧。
一曲像梵音又像仙樂的音樂從前面店鋪裡傳出,這是一家專做民族服裝的店鋪:「花製作」。據說這裡還蘊含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年,一個學美術的湖南男孩,在一座古城巧遇了一位浙江女孩,一見鍾情。他一件一件、一圖一案、一花一葉,為女孩精心設計、傾情打造獨具風格的民族服裝。一年一年,愛情開了花,「花製作」的品牌也應運而生,一間間開放在更多的古城中。顧客聽著異域風情的歌曲,挑選著符合個人審美的服裝和飾件,也是在把自己「製作」成了一朵朵明亮的花兒。
明月朗朗,古城漸趨寧靜。一時半晌也讀不完古城的故事。古城的楹聯文化和無處不在的書卷氣已讓我有了新的探尋目標,姑且枕著運河的流水入夢,放飛思緒……
晨光熹微時,我便融入小巷中。剛被水路通衢牌坊上的「岸柳河橋,要平攤邗水二分明月;槳聲燈影,豈獨讓秦淮十裡輕歌」撩撥,引發起思古之幽情;又被翠屏學館的「跬步休輕,可酬胸內摩雲志;寸陰莫誤,請聽門前流水聲」吸引,古色古香,發人深省。行至東門附近的魁星樓,「天上星辰司福祿,人間運數屬文章」又讓我駐足良久。真正的運數,只有從一點一滴的勇敢實踐和踏實勤奮中獲得。就這樣沉迷進了這些楹聯之中,差點誤了早餐約定的時間。用手機拍下來,回去後慢慢品味吧!
臺兒莊眾多的民居建築博物館也要瀏覽一下。北方大院式的、徽派的、歐式的、嶺南的、魯南的、水鄉的、宗教的,一應俱全。工藝博物館也遺漏不得,傳統的、民族的、手工的,一店一品,豐富多彩。走進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館內集吆喝說唱於一體,匯南北市聲成大觀,分明是一幅多彩的市井商業風俗畫。餐飲、醫藥、日雜、收售等五行八作的音響招幌,幌出了運河兩岸當時的風土人情,透出了一種古韻悠長的生活氣息。
到臺兒莊,我最關注的還是那場大戰的遺痕。東華門外的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是海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十大齊魯文化新地標,也是很多單位確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倖存的建築牆壁上,累累彈痕昭示著戰爭的殘酷。公園內展出的二戰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拍攝的100餘幅老照片,再現了戰前臺兒莊的城鎮面貌、臺兒莊大戰人物及戰況。硝煙瀰漫的城頭上,軍旗獵獵飄揚,軍魂燃燒;短兵相接的巷戰中,將士一息尚存,血戰到底。一個小城以自己的毀滅,以3萬中國軍人的生命為代價,向世界彰顯了一個民族的堅韌精神、不屈氣節。
「壯烈紀前賢,英風如在;楷模垂後世,大義當昭。」遺址公園內,有一處石像,雕塑的是18歲的女英雄劉守玟。抗戰爆發後,劉守玟瞞著父母參加了戰地服務團。1938年,在臺兒莊東南18裡處的禹王山阻擊戰中,她隨50師衛生隊到陣地救助傷員。在救助一位受傷的連長時,不幸犧牲。這束硝煙中綻放的百合,永遠鮮豔在歷史的榮光中。
紀念,是為了行穩致遠。熱血浸染過的臺兒莊,如今到處都普照著和平的陽光、瀰漫著重生的芳香,古今輝映,詩意流淌……
作者簡介
馮清利,宜陽縣白楊鎮人,文藝工作者,洛陽市作協會員,散文《王邦瑞的目光》刊發於《牡丹》;《父子兵》 《月照桃鄉》刊發於《河南日報農村版》;《甘灑熱血與春秋 》刋發於《鄭州日報》;《四土地的鼓聲》刊發於《河南日報》、《錦屏湖在等你》《三訪紅旗渠》《烏鎮印象》《向北望,向南望》等刊發於《洛陽日報》後,又被中宣部「學習強國」河南學習平臺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