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噸廢舊手機(不含電池)中就含有超過270克金,廢棄電子產品這座沉睡礦山的「含金量」遠高於一般的優質原生礦山。不過,國內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價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拆解回收產業的發展也並不順暢。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高延莉,嘗試探討該行業發展中面臨的痛點和機遇。高延莉向記者感嘆,電子廢物回收行業是一個「賺錢難、心很累」的行業,亦是一個「報團取暖」、「等待規模化」、「學問很多」的行業。
「該擠的泡沫已經擠出去了,唯有通過建立穩定的貨源網絡,才能迎來行業發展的新拐點。」高延莉說道,從企業聞風而動、行業熱火朝天到接連關廠、行業困境,國內電子廢棄物市場步入大浪淘沙的冷靜期。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 高延莉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泡沫退潮,還有企業在「等市場」
NBD:電子廢棄物回收市場目前處於怎樣的階段?
高延莉:鼓勵用戶對電子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主要源於環境保護和資源再生利用兩方面。循環經濟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電子產品金屬回收具有顯著的經濟潛力。電子產品中蘊含貴金屬,如果能夠全部開發再利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市場。
目前,國內電子廢棄物回收市場已經走過了初創期,進入優勝劣汰的階段。有一些企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掛牌公司。相比於前幾年的火熱和浮躁,整個市場的泡沫在退潮,有企業選擇轉型到回收報廢汽車、廢紙等行業。
NBD: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思維是否產生轉變?還存在哪些難點和痛點?
高延莉:目前消費端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居民也有二次回收的意願。但行業的痛點和難點在於,整個產業的產業鏈條還不夠完善,很多企業並不是在「做市場」而是在「等市場」。大型企業未能從源頭控制貨源,電子廢棄物回收廠也在做「二手」生意。貨源依賴走街串巷收集者、回收點,等到企業自己手中時,重要的電子元件和金屬被中間商拿走,利潤也被嚴重擠壓。
NBD:怎樣破解難題,保障貨源穩定性?
高延莉:要讓企業拿到一手資源,才能打破企業目前的被動局面。目前有一些企業已經有了覺醒意識,希望自己找市場,但效果並不理想。整個電子產品回收市場龐大,如果各個企業各自為戰、惡性競爭,整個市場依然難以規範有序地發展,因而最重要的是建立成體系的回收網絡。
該產業屬於重資產,需要既了解回收製造業又有網際網路思維的人才,建立真正屬於其本身的網絡。如果把希望寄於外部的網際網路企業,有可能重蹈覆轍,導致大量的信息被網際網路企業壟斷。
回收網絡的建立,可以由行業協會制定統一標準,再根據企業各自的特徵和各省市的特徵設立區域回收網絡,並建立企業自身的回收隊伍直接拿到貨源。要將一些回收人員納入到自身體系,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而不是只做最後一道防火牆。
加強行業監管,促進基金發放有效循環
NBD:電子廢棄物回收率也決定著市場的效率,而中國的回收率遠低於國外,這個問題如何破解?
高延莉:目前中國廢棄電子產品回收拆解產業發展尚未成熟,回收率非常低。若要提高回收率、實現產業規模化,加速轉型至循環經濟模式,還需生產者、品牌商多方加大投入。目前處於「以銅養金」的模式,從整體拆解金屬比例來看,銅等普通金屬佔據的比例較大,而金等稀有金屬所佔的比例較小,行業發展增速低、企業利潤不高。
此外,數據保護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隨著科技不斷提升,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失密」問題十分關注。我們之前進行過市場調查,市場做不起來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消費者對於存儲在手機內的數據信息有安全擔憂,另一方面,目前技術層面和企業端對數據保護的措施還有待提升。如果回收企業能夠研發出完全清空電子產品個人信息的軟體和平臺,市場空間將會更大。
NBD:為了促進回收和環保,國家建立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目前這種補貼的效果如何?你有何建議?
高延莉:相關部門建立該基金就是為了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但目前基金利用分配不夠完善。製造商在回收電器時,回收到的各大品牌電子產品數量不均衡,部分生產經營業績較好、規模較大的企業分配到的基金更多,而一些中小企業則面臨著補貼缺口。此外,拆解企業在統計回收電子產品的數量時,存在操作不規範的情況。而統計過程中標準化、規範化力度不夠,也會造成基金利用不規範。
國家補貼對「正規軍」企業的運營十分重要,但目前行業發展不夠規範,需要進一步加強行業監管力度,促進基金發放有效循環。
此外,存在企業過度依賴補貼的現象。基金補貼政策剛推出時,有企業拼命搶基金補貼,短期內實現了業績盈利,但由於缺乏核心競爭力後來陷入虧損,不得不關門停產或轉型。企業應提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多種途徑提升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