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鼓浪嶼上,有沒有見過這樣一群人,他們拉著裝滿貨物的板車,奔波在鼓浪嶼的窄街小巷。
他們皮膚黝黑、穿著樸素、常常汗流浹背,有時還沒看到他們的身影,便先從耳後傳來一句「讓一讓」,他們便是鼓浪嶼上的板車工。
板車,一個在現代社會正在消失的古老運輸工具,卻在鼓浪嶼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以板車賴以謀生的板車工,又在經歷著怎樣的生活?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鼓浪嶼,了解板車工這個群體背後的故事。
- 01 -
鼓浪嶼離不開板車工
作為廈門著名的旅遊景點,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鋼琴島」的美譽,受到無數遊客的青睞。特別是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更讓這座美麗的小島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眾所周知,鼓浪嶼是個「步行島」。由於島上路窄,蜿蜒曲折,坡多且陡,禁止車輛通行(除旅遊光觀車外)。
因此島上的居民和遊客每天所需的蔬菜海鮮和生活用品等大量物資,還是靠最「古早」的方法,由船將貨物運至鼓浪嶼上的貨運碼頭,再用板車拉至各家各戶。
幾百年來鼓浪嶼一直延續著這樣的生活方式,而板車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一種特殊職業。他們一人一輛板車承擔著島上的「物資運輸」,幫助商家運送蔬菜海鮮,也幫助島上的工地運輸建築材料。
板車工成了鼓浪嶼上不可缺少的一員,可以說有了他們,鼓浪嶼才得以建設和發展。
- 02 -
板車工的日常:
24小時待命,有活就幹
島上的板車工大多是以中老年群體為主,五六十歲的人都十分常見。他們沒有文憑,沒有技術,好在還有一身的力氣,便靠拉板車為生。
鼓浪嶼上營業性的板車一般歸屬某個運輸隊,也有的是自己「單幹」。據2018年數據顯示,鼓浪嶼共有板車276部,從業人員202人。
板車工通常會在碼頭等接活,有船載貨過來就會找他們拉貨,或者有些經常合作的客戶,熟了之後就會直接電話聯繫他們。對板車工而言,是沒有上下班時間的,一天24小時,只要接到客戶的電話,不管天氣如何,不管什麼時間都要去拉貨。
路邊一個正在休息的板車工告訴小魚君,他經常凌晨三四點就來碼頭,等待最早一班貨船的到來,搬運海鮮和蔬菜,以供應鼓浪嶼早市售賣。
對板車工而言,最辛苦的當屬夏天,烈日炎炎拉著板車走兩步就已經汗流浹背,一天下來,衣服都是溼了又幹,幹了又溼。一到盛夏,板車工人每天都需要補充15到20斤的水分(也就是15到20瓶500ml的礦泉水),流汗則絕對超過1斤。
而每年的5至7月飲料消費旺盛,正是板車業務的旺季。這一期間,黃家渡碼頭每天早上五點至九點,下午兩點到三點都是貨運高峰。
有板車工人跟小魚君透露,每次負重少則百斤,多則千斤。拉過最重的是水泥,一車20袋有一噸重。有時遇到陡坡一個人拉不上去,還需要後面有一兩個人推才能拉得動。一天下來全身肌肉酸痛,但也得硬挺著,第2天又是重要的一天。
在疫情發生之前,一年365天,板車工可能要拉貨三百多天,生意好的時候,每天拉貨十多趟,走過的路程最少也有100裡(1裡即500米)。
島上的蔬菜海鮮,遊客的行李箱,水產店需要的海水,乃至建房的一磚一瓦,都在他們的板車上顛簸過。
- 03 -
「一年沒賺到20萬
都不好意思說出去」
板車工的活雖然辛苦,但收入還算可觀。小魚君詢問了島上幾個板車工,以及從網上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板車工人拉一車貨物的價格並不固定,一般比較輕,距離較近的貨物,一車大概七八十塊。如果是遠一些,重一些,又有上坡的,一車大概要一百多到兩百之間。
但如果板車工歸屬於車隊的話,則需要給車隊上交一些費用。
在疫情發生之前,一個板車工只要勤快實在,有固定的幾家老主顧,一天拉五六趟貨很容易。按照每趟平均收120元,一個月收入2萬塊並不難。
要是碰上節假日,遊客增多,板車工掙錢的機會也就更多。用他們的話說,只要身體不出問題,不偷懶,都有錢賺。在疫情之前,一個板車工在鼓浪嶼一年要是沒賺到20萬,都不好意思說出去。
小魚君不禁感嘆,真是不要小看了板車工,這收入可是比好多企業的中層白領還要高。有同事告訴小魚君,早些年認識的一個板車工來鼓浪嶼十來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島內買了兩套房。
難怪連板車的車牌,在人們心中都「身家不菲」。(註:在《鼓浪嶼風景名勝區交通管理辦法》中規定嚴禁將景區通行標識轉讓)
據悉,掛有不同車牌的板車工,幹的活也不一樣,活動的地點也不同。綠色板車的只拉島上建築用的建材,藍色板車則只拉雜貨,而銀白色的板車則是非營業公務或公共事業自用板車,這個規定避免了板車間的利益之爭,受到板車工的支持。
不過在疫情發生之後,板車工的收入就不如以前的光景了。島上遊客銳減,一天可能就拉一兩趟。在鋼琴碼頭附近的一塊空地上,停滿了板車,幾個板車工也在裡面休息聊天。
「現在沒什麼活拉了,每月賺的都不夠花」。其中一個板車工無奈地跟小魚君說道。從他那裡,小魚君也了解到,島上租個單間一個月房租差不多要1300元,再加上生活費,一個月要3000多花費,如今只能勉強維持生活。
小魚君住在鼓浪嶼上的同事也表示,因為疫情,有的板車工已經回老家了。但大多數的板車工還在鼓浪嶼上堅持著,等待著鼓浪嶼恢復往日熱鬧的那一天。
- 04 -
鼓浪嶼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經常去鼓浪嶼的朋友,可能就發現了島上有很多的安徽人。事實上,大多數的板車工正是來自安徽,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來自附近的龍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安徽穎上縣的建穎鄉與十八裡埔鄉,這兩個鄉的人開始往鼓浪嶼流動遷移。他們拖家帶口,呼朋喚友,成群結隊地湧向鼓浪嶼。直到現在,居住在島上的安徽人已經成了鼓浪嶼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而且大多數安徽人已經在鼓浪嶼上生活好久了,小魚君隨口問了兩個來自安徽的板車工,一個已經來鼓浪嶼18年了,另一個更久25年了。
張師傅就是在1994年跟隨著安徽老鄉,來到鼓浪嶼當起了板車工。如今20多年過去了,張師傅的兩個弟弟以及自己的第二個兒子,都在鼓浪嶼上從事這一行。他們在鼓浪嶼上你來我往,就像他們在安徽的鄉裡一樣親近。
「反正吧,覺得在鼓浪嶼過得比家鄉好。親戚朋友都在這兒,熟人也多,很習慣在鼓浪嶼生活了。」張師傅講起在鼓浪嶼的日子,很是滿足。
1999年,就從安徽老家出來打工的老吳,鼓浪嶼板車工是他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工種。他笑著說,「我在鼓浪嶼就像是在我們村一樣熟悉,島上的居民經常請拉活的板車工吃飯喝酒,我們很受歡迎!」
泰山有挑夫,重慶有「棒棒」,而鼓浪嶼,有板車工。他們可能離家很遠,但鼓浪嶼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不論風吹日曬,他們把拉車繩綁在胸前,埋頭前行著。
- 05 -
鼓浪嶼養了他們
他們也「養了」鼓浪嶼
鼓浪嶼的板車,讓板車工們的一身力氣有了用武之地。但也是他們,見證了鼓浪嶼的發展和變化。
2017年,網上有一篇關於鼓浪嶼65歲板車工周和平的報導,他是當時鼓浪嶼上年紀最大的板車工。
1998年他來鼓浪嶼的時候,島上好多地方堆著垃圾,晚上沒地方睡覺,只能露天睡在建築材料上。這麼多年過去了,鼓浪嶼上的一磚一瓦,他都很熟悉。建公園的石板,蓋樓的鋼筋,搭景點的水泥,他都拉過。
他說「我沒啥大的本事,只希望用自己的一把力氣,讓島上的風景越來越好。」周和平在鼓浪嶼上從中年到老年,他說是鼓浪嶼養育了他,但他也算是以這樣的方式「養育」了鼓浪嶼。
板車工們活動在鼓浪嶼的每一個角落,碼頭、小巷、市場、別墅他們一路顛簸,看著鼓浪嶼的風景一天天變美;他們每日艱辛,飽含著對鼓浪嶼濃濃的情意。
板車不會說話,只有兩個全靠人力拉動的車軲轆,它們不停地滾動,繁華了鼓浪嶼,也改變著鼓浪嶼。
#今日話題#
你見過鼓浪嶼的板車工嗎?
歡迎來留言區聊聊~
┃圖文來源:小魚網原創(部分內容來自更廈門、東南早報、廈門網)
┃商務合作微信:1895001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