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金融朋友圈被華創證券的假專家翻車事件刷屏了。整個事件就不展開細說了,網上音頻和報導都有,基本也都說得明明白白。遙望網絡的董秘電話會議上表示,這已經是華創證券第二次這麼搞了,所以才有了這次現場打假。
而當事人「陳總」事後經遙望網絡確認為公司的前員工,曾於2018年3月29日至2018年9月12日擔任產品經理一職,後因不滿足試用期要求而離職。
假專家翻車往事
其實金融圈請「假專家」也不算什麼稀奇事,只是真正能被戳穿並遭曝光的並不多見了。錘子哥翻閱很多往期新聞,類似事件只找到兩則:
事件一 國泰君安的「假滴滴副總裁」
2016年8月2日,國泰君安召開的電話會議,並邀請了「滴滴副總裁張總」。這位「張總」在這場電話會議中透露出滴滴將減少乘客補貼、滴滴和優步兩個APP將合併的消息。
消息傳出後,滴滴高管陶然在微信朋友圈「打臉」,稱「張總」是「冒名頂替,糊弄投資人」。8月2日下午,滴滴出行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有人冒充公司副總裁參加國泰君安電話會議並發表與事實嚴重不符的觀點,公司並就此向公安機關報案。
8月3日,國泰君安就此事發文致歉滴滴出行,承認由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參加當天電話會議的「滴滴副總裁張總」並非滴滴出行公司現任員工。
此事以追究第三方服務公司的相關責任,滴滴出行與國泰君安雙方達成諒解而告終。
事件二 興業證券的「前泰邦生物區域經理」
2016年8月11日,興業證券醫藥和金貝塔聯合召開了血液製品電話會議,邀請了美股上市公司泰邦生物製品地區經理龐總和投資者進行交流。當時由一位機構投資人士爆料稱,現場一名泰邦生物人員問及「龐總」:「你是泰邦的哪位龐總啊?」在一陣沉默後,這位「龐總」掉線了。
金貝塔相關人士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回應稱,金貝塔為此次會議組織方,會議主持邀請了興業證券分析師,這位「龐總」是泰邦生物製品前地區經理,已經從公司離職,是由專家顧問公司邀請而來。
相較與國泰君安和滴滴時的輿論譁然,此事最後不了了之,再無後續消息。可能正是類似事件草草了結,導致行業並沒有引以為戒,才有了這次「大型翻車現場」。
有意為之 還是核實不到位
「偽專家、偽高管、偽區域經理」再三起事件中,究竟是券商有意為之,還是核實不到位?
動機很難說,由於電話會議,聞其言而不見其人,給了組織者以運作空間。如果往好了想,券商無非就是「拉大旗扯虎皮」,找來業內專家給活動加分,同時讓投資者覺得整場會議乾貨滿滿。
但往壞了想,券商完全可以利用「專家」現場發布的消息影響股價。比如,此次華創證券的翻車事件中,「假陳總」介紹了遙望網絡一系列尚未對外公開的數據,如各個板塊的盈利情況和每個月的KPI等。
如果現場的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相信了陳總的說法,勢必影響股票的後續投資決策。如果華創證券前期持有星期六這隻股票,更是難以撇清其為了主體利益,可以捏造數據謀利的嫌疑,而這麼做恰是嚴重的市場操縱違法行為。
而因為聽信「假陳總」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則會為此買單。
在當前嚴監管的環境下,希望不要像2016年那樣草草了事,希望監管部門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警惕金融圈的「假」
金融是錢的遊戲,是人與人的博弈。而在與人的博弈中,最重要的工具便是信息不對稱。這才有了假專家、假高管,滿足人們渴望信息不對稱獲得資本博弈優勢。
但總體來說,券商作為國資控股,且受監管部門嚴格監管的金融機構,「假」得不算離譜,畢竟股票漲跌還是有區間的。而下面再來說說資管市場上的「假」,則可能讓投資者傾家蕩產。
第一類 假大師
「假大師」主要指股票界裡的大神,他們總是滿嘴專業術語,最後要麼交學費,要麼賣軟體。
這裡不做詳細展開,錘子哥只是提幾個問題大家去思考:假如大師那麼牛,逢買必漲,他為什麼不學巴菲特自己成立基金公司,還會在乎投資者兜裡幾個子?
反正如果是我,我是絕對不會教別人的。因為前面說過,資本博弈比的就是信息不對稱,如果我的方法交給別人,或共享我的獨家信息,結果就是我掙得少或者掙不到錢。因為資本市場上,你賺的錢就是別人賠的錢。如果所有人都賺錢,那麼錢從哪兒來?
其中,最惡毒的是會有大師勸你說股票來錢慢,推薦去炒期貨。一旦上鉤,虛擬盤分分鐘讓你爆倉,血本無歸,那時候才能體會什麼叫做「來自社會的毒打」。
第二類 偽私募
私募在很多人眼裡是高大上的投資品種。但如果不幸遇上「偽私募」,那就是遇上了財富蒸發利器。
2019年,出現了多樁私募出現失聯、跑路的現象。
以華領基金為例,將從市場募集的35億投向穩定的票據市場,不說有多賺錢吧,起碼不至於賠錢。結果35億被揮霍一空,踩雷的甚至還有三家上市公司,讓投資者見識到偽私募的財富殺傷力。
類似的偽私募還包括中金國瑞、至善基金、上海洲實,都令投資者蒙受重大損失。
錘子哥有話說:
與資本相關的東西,往往都是虛虛實實。投資者面對面對懷疑時記得多問幾個為什麼,便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比如,這次華創證券的假專家翻車事件,趙總回合會在網絡會議這種大量無法確認具體人員身份的線上網友前,分享未公開的上市公司信息。是活菩薩嗎?不怕監管處罰嗎?
其實,很多「假」是經不起質疑的。
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要學會獨立地判斷思考,並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才能避過投資中的大雷,讓財富之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