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近兩年美國方面希望美企能回歸本國,也在吸引一些有實力的海外公司到美國建設工廠。日前,美國試圖說服英特爾和臺積電,讓這兩家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佼佼者到美國建廠,以生產更多的晶片。對此,臺積電回應稱正在積極評估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合適地點,但目前還沒有具體計劃。
臺積電為什麼能得到美國的重視?自然是因為該公司在半導體產業的強悍實力。從上世紀8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時間,成長為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佼佼者。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臺積電全球排名前三,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
另外,從業績報告可以看到,一季度臺積電營收103.16億美元,同比增長42%。淨利潤為38.86億美元(約合275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90.6%。這麼算下來,在今年前三個月,公司平均每天淨賺超3億人民幣。相比之下,華為一季度淨利潤約133億人民幣,也就是說臺積電比華為還要賺錢。
張忠謀在創辦臺積電之前,曾在德州儀器等國際頂尖的半導體企業工作過,有著非常豐富的行業從業經驗。後來,因為經營理念與公司不合,他辭職回到中國臺灣開始了創業之旅,臺積電應運而生。
彼時,全球半導體產業幾乎都採用同一種商業模式,以英特爾、三星等巨頭為首,這些公司都是自己設計晶片、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最後自行完成晶片測試和封裝,即涵蓋設計、製造和封測整個半導體行業生產流程。
但張忠謀卻率先採取晶圓代工模式,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公司製造產品。」
剛開始,這種創新的模式並不被主流市場認可,臺積電在頭幾年只能依靠零星訂單勉強存活。但同時,這也是巨大的機會。毫無疑問,張忠謀抓住了這個商機。到九十年代的時候,得益於全球半導體行業快速擴張,像英偉達等一些新成立的半導體企業無力加工晶圓,這時候臺積電的幾乎就來了,接到了許多訂單,公司開始快速擴張。
進入新世紀後,臺積電在全球半導體整體低迷中逆行而上,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2005年,公司率先同行業成功試產65納米晶片,這代表著其在晶圓代工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公司成功躋身全球半導體產業第一梯隊。如今,全世界將近六成的晶片代工均由臺積電完成。公開數據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收1.07萬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539億元。
縱觀臺積電的發展歷程,其發跡於晶圓代工模式,壯大於為蘋果做代工。根據了解,公司依靠蘋果,成長為全世界最賺錢的華人科技公司。另一方面,作為創始人的張忠謀,更是被業界譽為「半導體教父」。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來,中國大陸也崛起了一批像華為海思、中芯國際、平頭哥半導體等實力不俗的半導體廠商。也就是說,未來行業競爭 勢必會進一步加劇,臺積電面對的壓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