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門薩那老城,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聖經中挪亞的兒子所修建的城市。攝影/宋健。
2007年的時候,曾經在薩那街頭的小咖啡館裡吃著早餐喝一杯本地產的阿拉伯式摩卡,小小的玻璃杯,膚色黝黑的消瘦少年單手拖著10幾杯咖啡穿過馬路,耳邊是迴蕩在蒼穹的宣禮塔的唱經聲。
薩那老城上空的新月。攝影/宋健。
然而,那片難忘的風景,現在已經無處可循。摩卡,除了是一種意式咖啡,一種產地的咖啡名稱,一個紅海岸邊的遙遠古老港口,它還有更多的意義,它的前世和今生,苦與甜。
長久以來,關於摩卡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裡不斷的盤旋,但是似乎總缺乏一個動筆的動機,時至今日,冥冥中的一股力量,讓我不得不把它寫下來。
生活中所我們一般所說的摩卡,是指它的第一重含義,也就是一種意式咖啡,它是由義大利濃縮咖啡、巧克力醬、鮮奶油和牛奶混合而成。
巧克力風味十足,廣受歡迎的意式摩卡。
摩卡咖啡製作十分簡單,把三分之一的義大利濃縮咖啡、三分之一的熱巧克力和三分之一的熱牛奶依次倒入咖啡杯,就做成了摩卡咖啡。摩卡的特點就在於它既有義大利濃縮咖啡的濃烈,又包容了巧克力的甜美,更融合了牛奶的柔滑。
衝泡方式獨特的阿拉伯咖啡。
而「摩卡」MOCHA這個詞,最初興起於十六七世紀的歐洲,因為當時從阿拉伯世界輸入的咖啡都是從葉門的摩卡港轉運過來,所以最初人們把「摩卡」當做咖啡的代名詞,所以直至20世紀摩卡壺發明,人們理所當然地把這種煮咖啡的器具叫做「摩卡壺」了。
我所要講的,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摩卡,是「摩卡」這個詞的另一重含義,那就是來自葉門的古老咖啡。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葉門的國花就是咖啡,玲瓏純白,乳香四溢。
在葉門境內,咖啡的產地分布很廣,這些咖啡從品質到口味都各有特色,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由於歷史上這些咖啡都從葉門摩卡港裝船出口,運往世界各地的市場,所以它們被統稱為摩卡咖啡。
葉門獨有的咖啡樹梯田。
葉門西部的紅海沿海平原,氣候和水土條件並不適合種植咖啡,咖啡的產地主要在西部山區。摩卡咖啡生長在海拔3000米的山地,那裡地理環境獨特,山地崎嶇,空氣稀薄,光照強烈,水分則來自降雨和山泉,這些條件造就了摩卡咖啡特殊的香氣和口味。
亞熱帶的葉門,紅海和印度洋環繞的古老國度,阿拉伯文明的源頭。
當地農民在山坡上開闢出肥沃的梯田。直到今天,這些地區種植咖啡的方式仍和三、四百年前一樣,完全憑藉人工勞作,絕不使用任何化肥和農藥,靠著陽光、雨水和特有的土壤種植出純天然的葉門咖啡。
笑容淳樸的葉門當地咖啡農。
事實上,在海地、衣索比亞和西印度群島種植的咖啡與葉門咖啡屬於同一血統,其中也有不少被冠以摩卡咖啡之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它們的口味和芳香與葉門生產的摩卡咖啡絕然不同。
葉門的咖啡樹,紅櫻桃般的果實。
葉門咖啡的採摘和加工也完全由手工完成。咖啡豆的初步加工使用乾燥法,在陽光下自然風乾。這種方法最原始,也最簡單,不使用任何機械,也不經過清洗,所以有時候葉門咖啡豆中會有少量的沙粒和小石子。目前,世界上只有巴西、海地以及印度少數地區仍在使用乾燥法處理咖啡豆。咖啡烤制過程也完全由手工完成,火候完全取決於經驗和感覺。
亞熱帶燦爛陽光下的葉門咖啡樹林。
從種植、採摘到烤制,每一道工序都用最古老的方式完成,儘管這樣烤制出的咖啡豆顏色不一,但正是這種夾雜著粗獷和野性味道的芳香,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葉門摩卡咖啡,難怪有人將摩卡稱為「亞洲咖啡王冠上的鑽石」。
賣咖啡豆的葉門當地青年。長袍,西裝,腰刀,拖鞋和圍巾,是當地男人標誌性的裝束。
葉門咖啡根據其具體產地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名稱,主要的種類有十三種,儘管口味和香味略有不同,但還是被統稱為摩卡。其中最著名的品種如薩納尼(Sanani)、馬塔利(Mattari)和哈拉吉(Harazi)等,主要分布在首都薩那周邊山地和薩那至荷臺達省之間的高海拔山區。
小而圓的摩卡咖啡豆。
葉門摩卡咖啡果實較小、密度高、酸度大,香味獨特,與其它著名咖啡品種相比,酸味較濃,還有麥芽、堅果、葡萄酒、巧克力和其它香料的混合味道,口感平滑,氣味芬芳。
仍然用麻袋包裝的摩卡咖啡。如果你是純粹的自然主義者,葉門摩卡能滿足你完全自然的咖啡願望。
由於產量低並且咖啡種植越來越少,葉門摩卡越來越受追捧,在一般的咖啡館都很難嘗到地道的葉門摩卡。
說起摩卡咖啡,就不得不提起這個古老的葉門港口。它隸屬於葉門中部的塔伊茲省,坐落在美麗紅海的東岸。阿拉伯語中的摩卡是المخا,讀音類似MOKHA,它的三母詞根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是「精華」。
16世紀的土耳其版畫,船影如織的忙碌摩卡港。
有人說過:「摩卡港,那個喜歡咖啡的人們繞也繞不過去的地標一樣的存在,自身就好像一本滿是滄桑意味的書。」
動人的紅海風景。
德國歷史學家、旅行家卡斯滕·尼布爾,在1760年參加丹麥王室的考察隊,訪問了北非和阿拉伯半島,到訪了葉門和敘利亞。在他的《阿拉伯記述》中,有一段關於摩卡港的描述:「摩卡,是一座宜居快樂的城市,除城牆之外,道路兩旁有柵欄保護著翠綠的農田,海岸邊屹立著有炮臺的白色城堡,城市裡有許多美麗的石頭房子,建築風格類似葉門首都薩那,城市的外圍是濃密茂盛的椰棗樹林,樹林裡零落著美輪美奐的花園。」
謝赫·沙德利的清真寺,葉門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阿拉伯語中的摩卡是المخا,它的三母詞根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是「精華」。
在伊斯蘭文明之前,很多銘文中就有對摩卡的記載。早在伊斯蘭教曆10世紀的時候,葉門國王優素福·阿薩爾曾經以紅海岸邊的摩卡為軍事基地抗擊了葡萄牙海軍。這也是後來土耳其和英國爭奪摩卡港的原因之一。
通往摩卡的沙漠之路。
15世紀到17世紀,摩卡港因為出口咖啡而著名。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有法律規定所有停靠和經過摩卡港的船隻都需要繳納稅金。在17世紀,摩卡港迎來了發展的巔峰時期,過去這裡運輸的是檀香、龍涎香和阿拉克棒(《古蘭經》中記載的牙膏樹),然而在當時,摩卡是全世界最大的咖啡貿易港口,成千上萬的船隻所運輸的貨物是咖啡,把這美好的植物和文化,到了廣袤世界的每個角落。
摩卡當地的石頭建築,當地的孩子們坐在窗臺上。
隨著後來奧斯曼帝國興建的荷臺達港口和英國殖民者興建的亞丁港的發展,傳統的摩卡港的地位在19世紀之後開始下降,這座曾經承載了咖啡文化許多傳奇故事的港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並因為淤積退回內陸。
幾個世紀以來,摩卡,這座城市遺世獨立於紅海之濱,淳樸單純的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雖然物質匱乏、發展落後、教育水平低,但是這裡的人們卻像葉門其他地區的人一樣,信仰宗教,秉持傳統,在懶洋洋的態度裡有著很高的幸福感。
穆魯克海岸是摩卡地區著名的海濱度假聖地。
它曾經也經歷過戰爭的洗禮,因為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它沒有躲過1911年的土英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
但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摩卡再次回歸了它寧靜的生活節奏。
摩卡當地的古老清真寺,被風沙侵蝕,年久失修。
然而就在2015年的7月,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這座寧靜的城市陷入了它有史歷來最大的危機和悲劇。
百餘年歷史的古老咖啡秘境,突然在睡夢中被驚醒,火焰映紅了城市的天空。
遭遇轟炸之後的摩卡。
2015年,沙特為首的阿拉伯聯軍,在打擊葉門胡塞叛軍的空襲中,發生了一次錯誤的軍事轟炸,摩卡港200個居民區遭受轟炸,死傷人數超過120人。由於當地醫療條件的限制,死亡人數仍在不算上升。
據統計,摩卡空襲事件的死者中,有20十多名兒童。
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稱,這是一次赤裸裸的戰爭犯罪,因為空襲的目標是居民區,而非軍事目標。而沙特當局則辯護稱這是一次錯誤的行動。新世紀的國際媒體第一次聚焦在這座已經遠離人們視線良久的城市,爭論,指責,扯皮。甚至連維基百科都有了一條「2015摩卡空襲」的條目。如果現在,我們在網絡上搜索
「المخا」,我們看不到美麗的港口,芬芳的咖啡,所有的圖片都是爆炸後的城市廢墟和死傷員。
然而,無論事件的真相如何,為此付出生命為代價的,是摩卡港的無辜平民。
可愛的葉門兒童。攝影/宋健。
戰爭是強者的遊戲,是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是國際力量的博弈,是歷史車輪向前推動的一種方式。
然而我們的良知卻無法接受,讓這些眼神純潔的孩子去目睹這一切。
那深陷的眼窩和長而翹的睫毛,那美麗善良如星星般的眸子裡,不該有流血、欺騙和殺戮。
葉門少年。攝影/宋健。
西方的探險家和旅行者最初到達葉門的時候,驚異於它的精美建築和寧靜氣質,古羅馬的古書中記載:葉門是快樂之地,幸福之地。
這裡的人們愛好咖啡,每天清晨,伴隨宣禮塔的唱經聲,咖啡館裡工作的少年們託著盤子和咖啡穿行在黎明照耀的街頭,咖啡的芬芳濃香,在清冽的空氣中飄進家家戶戶。
風味獨特的葉門摩卡。
如果說革命是這個國家進步的必經之路,戰爭是它再次浴血重生的洗禮,那麼,只希望這一切能早點結束。
一杯摩卡咖啡,現在它的味道除了咖啡的甘醇,又多了心痛和苦澀,以及希望。
希望,若干年後,我們還能喝到從摩卡港出發,來自紅海高原的獨特咖啡。
摩卡咖啡,那奔放熱烈的味道,如這個民族的性格一樣,巖石般堅毅,熔巖般熱情的葉門。
攝影/宋健
再見,摩卡。
期待再次見面,見到浴火重生之後,更加美好的你。
謹以此文獻給戰火中的葉門。本文為原創,部分資料來自網絡,轉載請聯繫微信gaoxue249681。
我們關注:咖啡館|文藝兒|好聽的歌|美麗的文字|質感慢生活
投稿請聯繫微信號gaoxue249681
據說美麗的人們都關注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