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小吃
本不想寫「護國寺小吃」了,因為介紹這類美食小吃的文章大把抓,可最近這些日子心裡一直像長了草似得,很想吃北京小吃這口,想起以前小的時候,沒事兒就混跡在護國寺一帶,一樣一樣的品嘗地道的京味兒小吃,尤其是託著碗、手裡轉著圈、時不時嘴裡還發出聲音地喝著麵茶時的「那個勁兒」,那叫一個舒服、自在、悠閒……
這不最近聽「老家兒」說,家樓下新開了一家護國寺小吃,起先沒太在意,加盟店嗎?早失去了兒時的味道和記憶,不去也罷……昨日無聊,下樓轉悠轉悠,索性去這家新開的護國寺小吃探探究竟?
這家分店,坐落在海澱區學院南路,農科院南牆根兒「粵公府」酒樓一層西側。面積不大不小,就目前生意量夠用。店內裝潢質樸,潔淨衛生,屬於親民的那種感覺,不足之處就是缺少點兒老北京的特點。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坐店的廚師長姓「魯」,是個年輕有為面相端正的小夥,雖然年紀較輕,但聊起北京小吃還算是「科班」出身,證明華天培訓的還算是到位。因為正是「飯點兒」所以也沒多聊,又是家樓下,有道是:來日方長嗎……
吃的東西不能說沒得挑,但總體上是符合這個「老字號」的,畢竟還在試營業階段,希望別辜負了這片兒老百姓對「護國寺小吃」這塊招牌的鐘愛。
護國寺小吃店建立於1956年,是一家老字號的京味兒小吃店。說到小吃店的店史,還得從老北京護國寺廟會說起。護國寺始建於元代,為元丞相託克託故宅,初名崇國寺(北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更名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賜名大隆善寺護國寺,共有大殿九層。舊時,每月陰曆初八有廟市,曾為京城西廟會之冠(舊時稱,東有隆福寺,西有護國寺),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他們精美的小吃頗受達官顯貴和黎民百姓的讚賞,吸引了京畿四九城的食客。
因此,護國寺廟會小吃延續不衰,盛名傳遍京城。護國寺廟會從興起到「閉會」約有300年的歷史。幾百年間廟會盛況不衰,做買賣、耍手藝的,熱鬧非凡。廟會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歡迎的食品。年糕、灌腸、煮羊雙腸、扒糕、涼粉、爆肚、茶湯等小吃品種在食攤上應有盡有。護國寺廟會在20世紀30年代十分熱鬧。逢國曆每月七、八號,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爭奇鬥豔,各展風姿。到了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頗具名氣的多個攤商組織起來,開辦了這家擁有百種小吃的,並且通過不斷努力榮獲的馳名中外的「護國寺小吃店」。
下面先來說說這個麵茶,其實在早先北京的小吃中,一般都是下午售賣。有詩曰:「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這是老北京的正宗吃法。
豌豆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佳。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製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色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一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早先一般是每年農曆春節前後上市,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豆汁是護國寺小吃店的特色品種。自五十年代至今堅持經營不斷檔。北京人喝豆汁兒,始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最初是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個別,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冬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於開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兒的絕配是:焦圈、鹹菜絲兒。
雜碎湯,味道非常好,不但湯底很濃鬱,而且料也很足哦……
下面依次是糖火燒,驢打滾,糖耳朵,燒餅夾肉等。
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護國寺小吃店,哪一種知名小吃都有著兩百年以上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小吃全都算得上北京老字號。護國寺小吃店在我印象中無論什麼時候來,總是有很多的人,每次都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不過這樣是有原因的,大家先看看這品種多樣的小吃,再看看這親民的價格,最後是這長龍般的人群,裡面不乏七八十歲的老人,你就知道這裡的小吃做的地道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