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2020-12-17 泉州晚報

本報訊 (記者謝曦)歷史建築是城市的有形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和底蘊。為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加快轄區內歷史建築的普查、認定,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對列入縣級歷史建築預備名錄庫的建(構)築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

根據安排,各縣(市、區)要抓緊完成所有歷史建築普查名錄現場覆核;2020年6月底前,再公布一批歷史建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並報送相關部門備案。開展測繪建檔方面,以2020年6月底、12月底和2021年12月底三個時間節點為限,應分別完成30%以上、50%和所有已公布歷史建築的簡略測繪建檔。其中,需遷移與復建的歷史建築和瀕危歷史建築必須開展全面測繪,並選取重點部位進行典型測繪。需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的歷史建築應開展典型測繪。

在現有普查線索的基礎上,各縣(市、區)應建立縣級歷史建築預備名錄庫,對列入名錄庫的建(構)築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統一設置保護標誌,設定預保護期。特別是舊城改造中涉及需搶救和保護的應實施主動保護,防止「拆真古蹟、建假古董」的建設性破壞行為。舊城改造時,要對留存的50年以上建築進行普查甄別,符合條件的應公布為歷史建築並予以保護。對於城市建設或舊城更新過程中發現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施工單位應立即停止施工,由業主單位上報所在地縣級歷史建築主管部門或文化(文物)主管部門,由部門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認定審查,對符合歷史建築標準的依照程序認定公布。

各地將重點推進歷史建築保護修繕工程,開展紅磚大厝、騎樓、番仔樓、蚵仔厝、手巾寮等閩南傳統民居研究,深入挖掘傳統建築元素,提煉凸顯地域建築文化特色的建築元素和符號,進一步傳承和創新,融入城鄉建設。2020年6月底前每個縣(市、區)要啟動不低於30%的已公布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並啟動1處以上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示範項目。

省級財政將對歷史建築測繪建檔和修繕維護工作按照每棟3.5萬元的標準予以資金獎補,我市相關部門將根據各地歷史建築工作推進情況予以獎補。同時,各縣(市、區)應成立由建築、規劃、文保、園林、歷史等專業構成的縣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家委員會,健全專家諮詢制度,並加強對保護工作的考評與監測,將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範圍。

相關焦點

  • 泉州加強歷史建築保護 利用舊城要改造 建築先甄別
    泉州網3月26日訊 (記者謝曦)歷史建築是城市的有形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和底蘊。為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加快轄區內歷史建築的普查、認定,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對列入縣級歷史建築預備名錄庫的建(構)築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根據安排,各縣(市、區)要抓緊完成所有歷史建築普查名錄現場覆核;2020年6月底前,再公布一批歷史建築;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並報送相關部門備案。
  • 七個一·街巷新生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2017年9月,我市出臺《泉州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在古城範圍內全面啟動「七個一」工程,即一園(小山叢竹公園復建工程)、一區(龍頭山片區改造提升工程)、一河(八卦溝及兩岸地區綜合提升工程)、一街(西街綜合提升工程)、一路(中山路綜合提升工程)、一厝(老範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一站(舊車站改造提升工程),以實實在在的項目建設,推進古城保護提升。
  • 首設「雲端」研學營地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莊丹丹)17日,由泉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市關工委、市少工委等共同舉辦的2020年泉州市紅領巾雲端研學營暨網上少年軍校活動,在泉州市青少年宮舉行開營儀式。 往年少年軍校均以線下活動為主,今年首次創新開設「雲端」研學營地,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利用AR技術結合動漫效果,以軍事博物館、紅色革命紀念館、紅色旅遊景點等為主要站點設計路線,讓全市少年兒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360°全景參觀學習和答題測試,擴大了參與範圍,提升了活動體驗。「雲端」研學營地設立在泉州團市委微信公眾號「青春泉州」。
  • 活地圖·草根力量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泉州是一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鮮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義、有愛心」的有愛之城。 當你行走在古城,可能會有一個「活地圖」義務帶你遊覽,有人奉上一杯免費茶水,有人予以一次詳細指路,有人報以一個溫暖的微笑……人,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未來三年,文旅集團將以PPP模式投資13億元,讓走過一甲子歷史的紅旗瓷廠,迎接時代新面貌。這一項目,是「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暢通「內循環」秋季攻堅行動的開門紅,也是當地因地制宜探索「雙循環」邁出的一大步。 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經貿的不確定性影響,經濟外向型明顯的德化面臨嚴峻挑戰。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福州路徑
    這組數字蘊藏著不可再生的城市歷史信息和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福州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注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有關名城保護的科學理念與具體實踐,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推進保護利用工作,其中我市歷史建築在「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便是一大亮點,走出了合理保護利用歷史建築的福州路徑。2017年12月,我市被國家住建部列為全國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全國僅10個)。
  • 守護歷史文物 延續文化命脈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近段時間來,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黨委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周四學習會、宣講會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習近平在福州》採訪實錄。 閱讀採訪實錄後,大家一致表示,真切地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的主要情況,更加全面地認識到習總書記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可以說是情懷深厚綿長,思想高屋建瓴,這對於百崎鄉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一是加強學習,理解精髓。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推動了一系列保護文化遺產的開創性實踐。
  • 5G+工業網際網路為泉企「加擋提速」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12月18日,由省工信廳主辦的建築衛生陶瓷行業推廣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現場交流會在泉州永春舉辦。交流會上,我市建陶生產製造企業、信息技術提供商等分享了企業在「5G+工業網際網路」應用上的典型經驗與做法,進一步推進建築衛生陶瓷行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
  • 泉州大橋人行道「減半」使用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昨日下午,在濛濛細雨中,市公路局直屬分局幾名施工人員將一塊塊「護欄危險、禁止跨越」的警示牌,放置在市區泉州大橋人行道出入口,目的是提示市民不要越過這幾天剛剛增設的人行道中間隔離欄,只在靠裡側的人行道上通行。「泉州大橋人行道下的託梁是懸臂結構,支撐力本身就有限。在2016年的橋梁全面檢測中,人行道被鑑定為限制使用的四類構件,託梁也存在一定病害。
  • 專家「論劍」 共話智慧水務未來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張文璟 通訊員陳智超)19日,2020年首屆泉州水務發展高峰論壇舉辦,邀請國內20位知名專家學者及嘉賓現場「論劍」,進行智慧交流、思想碰撞以及戰略合作籤約,助力泉州水務新一輪超越發展。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分別圍繞城市水資源面臨的挑戰與安全保障對策、新基建與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等主題作了特邀報告,發表真知灼見。 活動期間,泉州水務集團正式發布「十四五」戰略規劃,勾勒美好前景,並與中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聯盟等多家單位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及招商項目。
  • 老有所學所樂 處處「夕陽紅」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16日下午的泉州,寒氣逼人,位於豐澤區東海濱城社區的翡翠老年學校卻溫暖如春、琴聲悠揚,幾名老年人自發組成學習小組,他們在教室裡交流學習古箏知識,不時傳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見到記者到來,大家爭相表達自己的所學所感。「以前我們要大老遠跑到市老年大學上課,現在家門口就有老年學校了,實在太方便了。」
  • 電子投標保函為企業減負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陳林森)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為優化泉州公共資源交易營商環境,我市按照「應進必進、能進則進」的總體要求,加快更新完善市級公共資源交易目錄,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加強工程領域招投標在線監管,全面提升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水平。
  • 重陽節陪父母來個泉州兩日遊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新區覓新顏 古城提質,新城聚集,在保護發展古城的同時,這些年,泉州城市的輪廓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大波新地標拔地而起,交通路網愈發完善,一大批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學校、大型城市綜合體和購物廣場新建成,對於長年身居農村老家的老人來說,不妨走走看看城市新顏新變化,觸摸時代發展的脈動。想要一窺城市新顏,這三個「網紅」地標,不可錯過。
  • 福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福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加強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通知》(建規〔2017〕212號)、《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將北京等10個城市列為第一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的通知》(建規〔2017〕245號)要求,現就全面推進我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制定本方案。
  • 開啟尋寶之旅 領略多彩泉州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這一項項民間瑰寶獨具特色,魅力無限,讓學記們引以為傲的同時,更懂得了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重要性。 ■早報記者 顏雅珍 文/圖 ★綻放異彩 □學生記者 葉瀚彬 (泉州開發區實驗學校七年級) 「哇!」隨著一聲一聲的驚呼,我們走進了非遺館,暢遊泉州非遺文化的海洋,認識了不一樣的泉州—— 泉州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區,文化遺產形態多姿多彩,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項目眾多,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在這麼多非遺文化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紙紮了。泉州紙紮源遠流長,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教育隨筆·育人」 徵文大賽評選揭曉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教育隨筆·育人」徵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泉州一中校長徐明傑如此理解大賽主題。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由泉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教育基金會、泉州晚報社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教育隨筆徵文大賽評選揭曉,我市在職教育工作者的26篇來稿脫穎而出獲獎。
  • 耕歷史沃土 覽泉州風物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雖然2020年即將過去,但是往事並不遠,《環灣生活周刊·溫陵志》依然奔跑在發掘泉州歷史文化故事的道路上,始終關注著泉州本土的人文史志、風土民俗以及重要文物史跡,堅持在報導中凸顯閩南傳統的人文理念和鮮明的地域人文特色。以下是今年以來《溫陵志》的八大報導盤點,我們把視角呈現給了讀者朋友們,同時奉上的,還有一顆執著的心。
  • 【泉州晚報】特殊畢業季的依依…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泉州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季被完全改變。「雲答辯」、合成「雲畢業照」、畢業作品「雲展示」、「雲畢業典禮」等「雲畢業」方式,今年畢業季,很多活動只能轉戰「雲」上。 最近,華僑大學、泉州師範學院、仰恩大學等高校畢業生分批次返校,在一周左右的「最短畢業季」裡,領取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辦理離校相關手續,並與母校老師和同學道別。
  • 泉州多舉措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為文化遺產系上「安全帶」
    泉州多措並舉強化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為文化遺產系上九條「安全帶」保留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記者從泉州市住建局獲悉,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泉州市政府辦近日印發通知,明確要落實9項工作機制,推動各地各有關部門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產。落實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把秋冬「泡」進溫泉裡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我市地熱(溫泉)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有不少地熱資源已得到開發利用,成為人們休閒度假遊的好去處。 秋風起,寒意漸濃,近日,泉州已啟動降溫模式,此時,如果能將身心投入一池暖暖的溫泉中,來自地殼深處的溫暖將會撫慰你的疲累和寒意。 泉州地區溫泉都有哪些?有哪些較有特色及規模較大的溫泉酒店?記者請各地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來為大家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