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邊塞詩的資書用典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北宋邊塞詩徵引典故十分廣泛,涉及「經史子集」四大部類。先秦典籍主要有《詩》《禮》《易》等經部著作,《論語》《孟子》《莊子》《孫子》等諸子散文,《左傳》《戰國策》等史傳散文。此外,最常「資書入詩」的還有「前四史」、《法言》、《世說新語》、唐人詩句以及宋人筆記。諸典之中,契合邊事的英雄人物,折衝樽俎的制敵方略,沉鬱雄渾的老杜詩句,皆信手拈來,妙入詩歌。

荊軻隻身赴秦、易水送別的俠義精神受到宋人敬重。「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兼有送別之悲與刺秦之壯,引發了北宋邊塞詩的隔代迴響。梅堯臣「平時易水頭,不復起邊愁」「將軍守漢法,壯士發燕歌」,蘇軾「要到盧龍看古塞,投文易水吊燕丹」,司馬光「酒薄陰山雪,裘寒易水風」,吳則禮「晚風蕭蕭近易水,想見懷古當傾曦」,在送人使北、送人戍邊中寄託慷慨,悲憫英雄。

出使西域的班超亦備受推崇,原因有三:一是投筆從戎、效力疆場的道路選擇,二是不畏艱險、萬裡出使的外交推進,三是威震遠域、萬裡封侯的價值實現。落實到邊塞詩創作,則題旨有差:一是借英雄自我審視,如司馬光「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二是抒發失意鬱結,如王令「若使班超終把筆,由來何路取封侯」;三是鼓勵他人建功立業,如孔平仲「古今將相皆無種,好取班超萬裡侯」,毛友「預想歸時如定遠,爭持白玉上青雲」。與眾人稍異,蘇軾《獲鬼章二十韻》雖以「邊帥漢班超」肯定邊功,卻更主張「奇功勿再要」,叮囑慎用武力。

伏波將軍馬援平南有功,亦為宋人所重。劉敞《伏波》惜其身死蒙冤,歌其壯心不衰。睹于禁卒駐戍艱辛,追念馬援平邊之難,詩人遂以「將軍馬伏波」「頻獻凱旋歌」追念英雄,祈願和平。最能將古今南治邊略有機系連的,當屬劉敞《遷南行》。「曾出封疆鑄銅柱,竟留種族依荒山」,認為馬援雖立銅柱為界,卻令大量殘部散居深山野墺,埋藏隱患。「雕題來作冠帶民,鼻飲翻宜伊洛水」,則稱頌北宋邊略,將西南邊民成功收編為中原王民。在摧毀廓清的激壯之下,詩人不由暢想「此功一成萬世寧」。除卻劉敞,趙「伏波死去今誰繼」,曾鞏「捷如馬援不得志」,郭祥正「伏波一去已千年,古像蕭蕭篁竹裡」「借令伏波在,縮手定嘆息」,上述伏波頌歌,均注目邊事,遙想英雄,有務實之徵。

北宋邊塞詩用典,並不限於懷想英雄,亦在「折衝樽俎」中寄託理想。黃庭堅、梅堯臣、彭汝礪、強至、曾鞏均在邊塞詩中表達了對摺衝樽俎的認同,其中黃庭堅《送範德孺知慶州》最有代表性:

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敵人開戶玩處女,掩耳不及驚雷霆。平生端有活國計,百不一試埋九京。阿兄兩持慶州節,十年麒麟地上行。潭潭大度如臥虎,邊頭耕桑長兒女。折衝千裡雖有餘,論道經邦正要渠。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範純粹(字德孺,範仲淹四子)將赴慶州,山谷作詩相送。詩人取典「折衝千裡」,意在頌揚範純粹治慶有術,克敵無形。「論道經邦」語出《尚書·周官》,直指鑽研妙略才是正途。全詩用典近三十處,廣博縝密,營造出「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詩境。全詩五次徵引杜詩,尊杜之意畢現。第一次引《塞垣》「一寄塞垣深」,將徵人思婦的舊調化作範公治邊的新聲。第二次借《驄馬行》「肯使麒麟地上行」讚頌純仁好比良馬,馳騁邊塞。第三、四次一句兩典,「邊頭耕桑長兒女」徵引《嚴氏溪放歌行》「邊頭公卿仍獨驕」與《客堂》「別家長兒女」,卻未沿襲「邊鎮驕蹇凌物」的舊路,亦未遵循兒女不相見的悽離,而是力贊純仁安定邊民,耕作生息。最後一處「公自才力應時須」徵引最切。杜甫「吐蕃憑陵氣頗粗,竇氏檢察應時須」借吐蕃三道入寇的危急形勢歌頌竇氏挺身而出,山谷則稱頌純粹繼承父兄,應時帥慶。五次徵引,兩次順流直下,三次反用典故,間有一句兩典。杜詩之外,王維「草枯鷹眼疾」,柳宗元「萬不試而一出」以及《文選》的「愛民活國」與「終軍以妙年使越」都熔鑄入詩,變幻莫測。詩中,山谷「以學問為詩」的理念得到充分體現。黃庭堅十分注意化古為新,旨在「點鐵成金」,即「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三首》其二)。所謂「奪胎換骨」,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如下:

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張海鷗認為「奪胎」「換骨」雖未並肩出現,然其「不因襲其語辭,別創新語」的主旨是一致的。奪胎換骨「重在借意而創辭」,點鐵成金「重在借辭以創意」。側重雖有不同,旨歸併無二致。

山谷認為杜甫的「無一字無來處」有章可循,並在創作中積極踐行。如《和邢惇夫秋懷十首》其六:

慶州名父子,忠勇橫八區。許身如稷契,初不學孫吳。荷戈去防秋,面皺鬢欲疏。雖折千裡衝,豈若秉事樞。

此詩三次徵引杜詩語彙,「許身如稷契」濃縮了杜詩「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驅除了杜甫看齊稷契而四處碰壁的失落,呈現出範氏父子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此外,杜詩「防秋近赤霄」中的「防秋」,「直氣橫乾坤」中的「橫」字,都被山谷巧妙植入範氏忠勇、親力親為的描繪之中。從老杜自身的鬱結書寫到範氏的昂揚情緒,山谷移接自然,駕馭自如。這種效果不僅來自法度的掌控,更緣於意脈的貫通。只有創作旨歸與精神風骨穩固確立,作為枝葉點綴的掌故才能錦上添花。

同樣是對範氏父子的稱許,在《和邢惇夫秋懷十首》其六中,山谷再次表達了對「折衝千裡」的價值認同。此處揄揚邊功,詩人並沒有延續《送範德孺知慶州》借鑑《孫子》的舊路,而是反其道用之,用「不學孫、吳,而暗與之合」極力稱頌範氏謀略。山谷指出折衝千裡雖為良策,躋身兩府才是正途,故有「豈若秉事樞」之語。這種功名認識已經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直接上升到政務的實質層面,充分體現了宋人的政治理性與務實精神。

從容不迫與事半功倍是宋人治邊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在詩學方面則表現為對摺衝樽俎的推崇與追求。從用典的視角進行考察,可以發現宋人的隸事用典與其思維方式關聯緊密。防患未然的思慮方式決定了宋人對「曲突」的弘揚與「焦頭」的否定;友好隱忍的御邊理念決定了宋人對「五餌」的推崇與「前禽」的寬容;審慎務實的救國理想決定了宋人對「活國」的信奉與「超距」的貶抑;深沉理智的用世情懷決定了宋人對「持節寬赦」的渴望與「智勇功名」的消解。觀上可知,北宋邊塞詩援經據典雖然廣泛,卻多擇取契合邊事的常典熟典,對症下藥,有務實之徵。

(作者:丁沂璐,系西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部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1日 13版)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古代詩人中,誰是用典的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詩詞界誰是用典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前言古詩詞的創作,用典是最常見的一種手法。詩詞的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如果想包含更多的內容,用典是一個簡單而經濟的辦法 。古人說「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用典主要的目的。 簡單來說,就是儘量用最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內容,不過,用典多的人,未必是用典高手。
  • 余光中先生散文用典的傾向與得失
    用典是余光中進行散文革新、語言實驗的藝術手法。余光中對典故的特質及用法有清晰深刻的認識。他的用典傾向,在於通過活用,充分發揮典故引發想像的媒介作用,使讀者融合經驗、記憶、想像,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具體則採用化用古詩文為典、密集用典、今昔對照等手段來實現。他的用典方式,既是文學積澱的自然外放,又是有的放矢的巧妙策略。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主持人康輝:建構新型話語體系的典範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體現了對建構新型話語體系的率先垂範,而《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系列節目可以說是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的一個視覺化、影像化版本。
  • 北宋兩則「老少配」
    我只說說北宋時期出現的兩則「老少配」。「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這是張先《天仙子》裡最後幾句詞,是說在水鄉江南,暮春之風輕輕拂過,枝枝繁花紛紛揚揚落滿了一路,言下之意是在一個相愛的女子依依惜別。張先,浙江湖州人,「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是北宋著名詞人之一。他的詞可以和柳永齊名。
  • 古代邊塞詩的豪情漫捲之意境
    國勢強弱深刻地影響時局政事,時局政事的現實情況又對邊塞詩的意象和內容表達影響深遠。明時海上抗倭面對倭虜,邊塞詩一樣有義薄雲天的宏大之作,如于謙的「將軍歸來氣如虎,十萬貔貅爭鼓舞」、戚繼光的「驅馳還我輩,不惜鬢毛衰」等,皆是滿腔熱血慷慨激昂的心靈寫照。
  • 學習習近平的用典藝術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都非常突出。習近平古典文學素養深厚,經史百家,藏諸腦海,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他通過廣泛採擷古人的經典名句,巧加點化,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價值,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表現力和歷史感;同時,這些典故與其大眾化的語言配合使用,使得典故運用自然,與文意相得益彰,形成了獨特而富有魅力的習式語言風格。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擺脫貧困·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等文中引用《題西林壁》〔北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
  • 《習近平用典》出版 習總書記用過的135則典故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 由人民日報社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用典》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習近平用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約26萬字。
  • 李頎邊塞詩中的樂器:琵琶、羌笛、金笳
    李頎邊塞詩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各種樂器,我們先看《古塞下曲》和《塞下曲》兩首,在這三首詩中,「琵琶」 、「羌笛」 、「金笳」等樂器,是傳達悲切思想的重要角色,將詩的境界在雄渾剛勁之中透著悲愴。於壯中見悲,悲更切!
  • 唐朝最著名的一首邊塞詩,氣格雄渾,美得令人心碎
    作為盛唐邊塞詩的傑出代表,李頎、高適和岑參的歌行、律絕雖皆有佳作,但他們更擅長七言古體,如李頎的《古從軍行》、《古意》,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這些詩作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體現了盛唐邊塞詩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的美學風格。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李頎的《古從軍行》,此詩記敘了邊塞將士戍邊的辛苦,表達了詩人對將士的深切同情,充滿了非戰思想。
  • 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
    李白最經典的邊塞詩,開篇氣勢恢宏,中間風光奇特,結尾滿是幽怨筆上雄渾壯,上馬秋點兵。在唐代,文人們不僅能紙上談兵,在長安城裡寫下不朽名篇,也能馳騁疆場,在塞外的大好河山中,建功立業,寫出不朽詩篇。正是由於很多文人從軍,所以唐代以謳歌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邊塞詩大為盛行。湧現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一個個邊塞詩的翹楚。比如王昌齡在徵戰途中,隨即寫下「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都說王維是山水田園派,一首經典邊塞詩,大氣磅礴,不輸王高岑
    王昌齡現存邊塞詩只有二十多首,李頎亦不過十首,而王維卻留有三十多首,不但數量上佔優勢,就是質量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和這些邊塞詩大咖們一較高低。王維的邊塞詩慷慨激昂,氣勢不凡,選角獨特,深邃凝練,而且畫面感十足,再次體現了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精妙。
  • 曾鞏的一首七律,用典無痕,其中兩句仿佛神來之筆
    下面介紹曾鞏的一首七律,用典無痕,其中兩句仿佛神來之筆。大明湖宋代:曾鞏湖面平隨葦岸長,碧天垂影入清光。一川風露荷花曉,六月蓬瀛燕坐涼。曾鞏是北宋文學家,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諡文定。宋代嘉佑二年進士,奉召編定過史館書籍。曾任越州通判等職,官至中書含人。他文思敏捷,有援筆成文之譽,為王安石所推許,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明湖在山東濟南舊城北部,由城內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泉水匯聚而成。
  • 唐詩三百首中最氣勢磅礴的邊塞詩,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的邊塞詩,比如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比如王之渙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洋溢著熱切的報國之心,寫出了大唐時期的人們的報國志向和風度自信。尤其是岑參的一首古詩,堪稱唐詩300首當中最氣勢磅礴的邊塞古詩,被譽為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這首古詩就是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 天津濱海美術館展出「學習用典」連環畫作品展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濱海新區總工會支持,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委會、魯迅美術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館、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濱海美術館、中國網資訊中心承辦,讀圖時代(北京)圖書有限公司、北京文交聯合投資有限公司、遼寧當代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中心協辦的「學習用典
  • 提起邊塞詩,人們為何言稱盛唐者多,語及初唐「四傑」者少?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邊塞詩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但是提起邊塞詩,言稱盛唐者多, 語及初唐「四傑」者少。 其實,唐代邊塞詩發展至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盛唐,是斷然不可忽略初唐「四傑」在唐代邊塞詩發展上的作用的。
  • 學習用典︱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原文: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
  • 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詞,圓轉流麗,梁啓超評價:這才華學不來
    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詞,圓轉流麗,梁啓超評價:這才華學不來。能集豪邁與婉約於一身卻毫無違和感的辛棄疾,無論是沙場抗敵還是案前執筆,都流露出獨特的魅力。辛棄疾的詩詞佳句,或直接或間接地詮釋出他本人的豪情滿懷、傲岸不羈。
  •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聚焦習近平用典談抗戰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聚焦習近平用典談抗戰 2015-09-03 13:46:35  中新社記者注意到,習近平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談到抗戰時,曾多次用典: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習近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講話時引用此句。這句話出自《管子·形勢》。這句話是說,對當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對未來不了解則可以考察過去。  習近平在公祭儀式上引用這句話,主要強調牢記歷史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