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廖旺月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縱隊從湘桂邊界永安關和雷口關進入廣西灌陽縣,沿著從湖南道縣到桂林的湘桂古道,經灌陽縣文市鎮過全州縣兩河鎮魯薦、隔壁山、古嶺頭、竹家、新富洞,在新富洞鬼仔巖渡過新富江,往樂板田、鐵鎖田、灌山、石田、石塘、麻市、鳳凰行軍,在鳳凰橫渡湘江。紅軍戰鬥部隊有走湘桂古道線,有走全灌古道主線和幾條支線過新富江往石塘全州方向阻擊敵軍。蔣介石在湘江設立了第4道封鎖線,目的要把中央紅軍消滅在在湘江東岸。中央紅軍為突破第4道封鎖線,在全州、灌陽、興安地區與敵軍爆發了湘江戰役,國軍稱為全州戰役。中央紅軍在灌陽新圩、全州腳山鋪、興安光華鋪3個阻擊戰犧牲慘烈;中央紅軍縱隊行走在湘桂古道上,每天被5架桂軍飛機追著轟炸和用機槍掃射,死傷累累。這場湘江戰役,在短短的六七天時間損失了3萬多中央紅軍。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的8萬6千人,經過湘江戰役後,僅剩下3萬多人。湘江戰役喚醒了廣大紅軍指戰員重新思考紅色革命出路問題,促成了遵義會議的召開,也促成了毛主席重新走向中央紅軍領導崗位,從而改變了紅色中國歷史命運。
為了挖掘湘江戰役中央紅軍在全州兩河經過和戰鬥歷史,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幹部廖旺月(下稱訪者)利用年休假期,先後於2016年11月5-11日,2018年8月1-8日,10月3-5日回到自己家鄉對這段歷史進行考察。考察基本結論是,全州兩河新富村委聶家、隔隔壁山、古嶺頭這個片區是一個重要紅軍戰場,紅軍傷亡2000多人;湘桂古道途經全州兩河新富村委紅水井、竹家、新富洞過新富江到鬼仔巖這一段路,處於新富江河谷平原,沒有樹林遮擋,中央紅軍縱隊經過這一段古道時被桂軍飛機轟炸和用機槍掃射,死傷眾多;紅軍經過的全州兩河這一帶區域,在山洞裡、山地裡和古村裡發現了紅軍戰場遺址、紅軍遺骨、紅軍墓、紅軍碗、紅軍鎖、紅軍手雷、紅軍大刀、紅軍梭標、紅軍蓑衣以及失散紅軍在兩河成家生育的子女。
現將考察實況記述如下:
一、紅軍長徵經過全州兩河路線
(一)中央紅軍縱隊過兩河
據史料記載和對與灌陽交界的中央紅軍經過的全州兩河各個村落進行了現場考察,可以確認,中央紅軍經過兩河的路徑有湘桂古道線,全灌古道幹線和4條支線。中央紅軍縱隊沿湘桂古道線經過兩河的魯薦、聶家、隔壁山、古嶺頭、竹家、新富洞,在新富洞鬼仔巖過新富江往全州石塘鳳凰方向過湘江。中央紅軍縱隊經過這條線走了3天3夜。
紅一軍團沿全灌古道線經過兩河隔壁山、古嶺頭、板塘、江邊洞、車角嶺-小水、上灌往石塘全州方向行軍。兩河隔壁山、古嶺頭同處湘桂古道和全灌古道線上,這是中央紅軍必經之路。全州和灌陽之間除了有湘桂古道線和全灌古道幹線相通外,還有許多條全灌古道支線相連。中央紅軍經過全州兩河全灌古道支線主要有4條:
1.灌陽新圩陳家背、鋪門前、月塘坪,全州兩河塘木嶺、文家灣、樂板田,在樂板田接湘桂古道;
2.灌陽新衛(陳家背)、全州兩河描耳山、地靈腳、下劉家、水漕裡、井江邊往石塘界首方向;也有從地靈腳分支往上劉家、石門坎、仙人橋天坑、石塘鳳凰方向;
3.灌陽新圩大龍、全州兩河亭子經丁家洞往上劉家、石門坎、仙人橋天坑、石塘鳳凰方向;
4.全州兩河魯水、喻家、畔田、沙子田、上灌往石塘鳳凰方向。
中央紅軍長徵經過全州路線圖
(二)中央紅軍長徵過全州兩河村落的考察故事
1.全灌古道線村落採訪紅軍長徵故事
全灌古道經過全州縣兩河鎮隔壁山、古嶺頭、板塘、江邊洞、車角嶺-小水、上灌往石塘全州方向,中央紅軍走這條古道線到全州附近阻擊湘軍。
(1)古嶺頭
2016年11月6日訪者和《廣西日報》退休記者廖惠雄曾考察中央紅軍長徵過古嶺頭歷史,考察結束後,訪者寫的《關於開發新富江流域旅遊資源的調查和思考》發表在《今日桂林》2017第2期,廖惠雄把在古嶺頭採訪的紅軍故事寫成《潔白的山茶花》發表在《廣西日報》2016年12月8日11版,此後掀起了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高潮。
古嶺頭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位於湘桂古道和全灌古道十字路口,解放前是一個交通樞紐,有客棧、布店、煙館和農貿市場等,往來客人在此歇息。兩河鎮黨委政府已對古嶺頭作為重要景點進行建設和打造。從開始宣傳到如今僅用了二年多的時間,古嶺頭已基本恢復昔日客棧小鎮舊貌,讓人眼睛一亮,驚豔不已。
在古嶺頭採訪紅軍長徵歷史見證者廖基松老人
上一次訪者採訪了古嶺頭廖基松、陸正生和廖宏發3位老人,這一次又採訪了他們。廖基松1928年生,90歲,中央紅軍過古嶺頭時已有6歲,他給訪者講述紅軍過古嶺頭的見聞:
有一個紅軍哥哥長得很體面,提著一個桶在古嶺頭十字路口牆上寫「蘇維埃政權萬歲」,黑色字體,後來砌房子拆毀了;古嶺頭黃寶竹送糧食給紅軍,紅軍用花邊(銀元)付款;有一個紅軍在紅水井炸斷了腿,他去看了,一隻腿伸直,另一隻腿彎曲,之後死在那裡,老百姓把他就地埋葬在紅水井石頭邊;他在屋裡聽見飛機從天上飛過的轟鳴聲和隔壁山那邊打仗傳來的槍炮聲;紅軍從古嶺頭經竹家往新富洞鬼仔巖方向過了3天3夜。
(2)板塘
板塘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位於全灌古道古嶺頭和江邊洞之間。訪者採訪了該村90歲老人廖水仔。中央紅軍長徵過板塘時廖水仔已有6歲。廖水仔說,紅軍從古嶺頭下來,有些往新富洞鬼仔巖走,有些從板塘亭子邊過新富江往車角嶺、小水方向走。當時板塘亭子邊架有木橋,木橋用11根杉木拼攏架成。有些紅軍傷員躲在村子旁邊耳目塘巖洞裡,他父親廖輝照讓他送過兩次飯給紅軍傷員吃,紅軍傷員還給他一塊花邊(銀元)。廖水仔帶訪者到耳目塘巖洞邊講述他當年給紅軍送飯的場景。雖然84年過去了,可老人講起那段往事滔滔不絕。
還採訪了板塘廖德發夫婦,廖德發把他父親廖喜發生前講給他聽的紅軍長徵過板塘故事整理如下:
板塘廖愛日在紅軍長徵過板塘時已有17歲,有一天他在耳目塘看牛,到山邊巖洞裡撿到一把紅軍大刀。這把大刀傳給了孫子廖祖學,廖祖學妻子廖新榮把這把紅軍大刀交給了新富洞廖榮輝保管。廖愛日之後參加了桂北遊擊隊。
廖新榮把紅軍大刀交給新富洞廖榮輝保管
廖新榮把紅軍大刀交給新富洞廖榮輝保管
廖德發父親廖喜發在紅軍長徵過板塘時已有38歲,生前和幾位老人對晚輩講,紅軍從古嶺頭下來被幾架飛機用機槍掃射,紅軍往耳目塘巖洞邊跑,一路上被機槍打死很多紅軍。有一位村民在耳目塘撿到一個紅軍丟下的小布團,小布團包著一張紙,紙上寫有「158」數字。1969年,板塘村民開荒地時到耳目塘巖洞裡面挑土出來填田,在巖洞裡面挖出了很多人骨。如今這個山洞裡面仍然還發現有人骨。這些人骨應該是當年中央紅軍傷員的遺骸了。
一位紅軍戰士在板塘新富江渡口亭子牆上寫了一首詩:紅軍過橋搖呀搖,跌到河中水裡泡,全靠板塘這座小木橋,才把紅軍送過橋。這位小紅軍跟隨部隊往車角嶺小水方向去了。板塘這座亭子猶在,可惜紅軍戰士寫詩那面牆倒塌了。
失散紅軍傷員江西人肖春發在板塘分到了田地,居住了幾十年,生育了子女。
(3)江邊洞
江邊洞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背靠獅子山,前臨新富江,全灌古道從板塘過江而來經過村前往車角嶺、小水方向而去。2016年11月6日,訪者在江邊洞偶遇種地歸來的廖水祥,他已有65歲。廖水祥知道來意後,激動地說:「俺父親廖滋佩當年在田垌裡看見三個紅軍被飛機炸斷了腿,就攙扶他們躲藏在耳目塘山洞裡。
廖滋佩救護三個紅軍傷員之地耳目塘山洞
耳目塘巖洞紅軍遺骸
紅軍大部隊從古嶺頭下來沿紅水井石板路往新富洞走,每天都有五架飛機追著紅軍轟炸,飛機從阿之山頂飛過去,到丁家洞調頭飛回來又接著轟炸,紅水井那一路死了五六百個紅軍。父親桂師畢業,參加了桂北遊擊隊,解放後當了人民教師。父親生前給我講紅軍故事不止50次。
耳目塘山洞紅軍碗和紅軍鎖
廖滋佩遊擊隊戰士證書
可我看電視裡面的紅軍長徵故事從來沒講經過俺這裡,直接從湖南或灌陽就飛到了界首,我好幾次想把電視砸爛算了!」看到廖水祥激動的樣子感觸很深。
廖水祥帶路找他父親救護紅軍傷員的地方耳目塘。耳目塘並不在江邊洞,而在江邊洞對面板塘村旁邊山腳下。沒多久,新富洞廖榮輝和板塘廖德發在這個山洞裡發現了紅軍遺骨、紅軍碗和紅軍鎖。廖水祥父親廖滋佩救過3個紅軍傷員的故事傳開後,先後有記者來採訪廖水祥,想了解他父親的出生年月。可是廖水祥總講不清他父親是哪年出生,他父親救紅軍的故事就引起了很多人懷疑。
事隔3個年頭,訪者又來到江邊洞請廖水祥提供他父親的有關證件,廖水祥拿出一個袋子,袋子裡有很多紅色本本,其中有一小本是全州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11月頒發給他父親廖滋佩為桂北人民解放總隊第三大隊專職聯絡員的證明書(全政字[1985]0071號),該證書尾頁就寫有廖滋佩出生1917年。
(4)小水村-車角嶺
小水村在全灌古道上,處於車角嶺和上灌之間,全村有廖、陳、邱三姓,是一個小村落。解放後村民全部遷居鄰村車角嶺。光緒27年(1901年)重修小水至上灌這一段全灌古道稱作「小水嶺大路」。車角嶺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位於全灌古道上板塘和小水之間。
車角嶺全灌古道還保留有石板橋,古道邊的古井保存完好。新富村委主任廖德龍正是車角嶺人,他陪同訪者考察全灌古道紅軍長徵路。車角嶺廖宏斌祖父叫廖祖章,民國元年(1912年)生,紅軍過車角嶺時已有22歲。廖宏斌在電話裡對訪者說,車角嶺雲洞山有一個石頭碉堡,小時候聽爺爺生前講有一個紅軍傷員就躲藏在石頭碉堡裡面養傷。
石頭碉堡直接用石塊壘成,距全灌古道150米,在路上辨不清山邊有石頭碉堡,以為石頭碉堡是普通的山景。繞過碉堡來到碉堡門前,門口朝向全灌古道。門口上方有一塊長方形青石,刻有太平巖和捐款建堡人姓名,落款為鹹豐十一年(1861年)。碉堡裡面是一個往下走的山洞,距堡門三米遠又有一道門。石門有門檻,門檻左側有裝木門的石眼。當年有一位紅軍傷員就躲藏在太平巖養傷。
訪者與新富村委主任廖德龍在太平巖考察
太平巖—位紅軍傷員救護地方
據廖德龍介紹,這個太平巖通三裡遠畔田雲洞山那個巖洞。訪者在畔田村考察時,畔田89歲老人廖貽國向訪者講述當年紅軍傷員藏在雲洞山巖洞裡被桂軍發現,圍攻了很久。紅軍從洞口扔稻草出來桂軍才撤走。原來紅軍是從車角嶺太平巖洞口取稻草從雲洞山扔出洞外。
(5)上灌
上灌村處於全(全州)灌(灌陽)石板路古道上,在小水村與諶家廠之間。上灌村如今還保留了中央紅軍經過時的老鋪面,訪者在老鋪面門口採訪了81歲老人鄧祚生、89歲老人鄧祚勝。兩位老人講述,紅軍經過上灌村時來了許多人馬,住在祠堂和鄧祚勝家裡。鄧祚勝當時已有5歲,還記得紅軍都穿草鞋,有位紅軍在他家裡洗腳時抱他,叫他同胞。鄧祚勝還說祠堂裡有位紅軍傷員睡在袖龕上,死後村民將他埋在油榨廠邊。
犧牲紅軍埋葬地——上灌老油榨廠
紅軍住過的鄧祚勝家裡
兩位老人都說灌陽縣新圩鄉長渡村有位村民收留了一個小紅軍,江西人,叫劉順興。灌陽縣新圩鄉長渡收留紅軍這位村民把女兒嫁給上灌鄧子武,也將小紅軍劉順興寄送到鄧子武家裡。土改時,劉順興在上灌也分到了田地。劉順興在解放初還回到江西,但找不到自己的家在哪裡,只好返回到上灌村。在上灌住了一二年又回到最初收留他的灌陽人家裡,在灌陽度過了一生。
2.湘桂古道線村落採訪紅軍故事
全州縣兩河鎮在湘桂古道線的村落有魯薦、聶家、隔壁山、古嶺頭、竹家、新富洞。古嶺頭位於湘桂古道和全灌古道十字路口,已在全灌古道線上記述,不再在此重複。
(6)魯山
魯山位於從湖南道縣至桂林湘桂古道灌陽文市與全州兩河交界地帶,屬於全州縣兩河鎮魯水村委。
魯山村民收藏的紅軍錢幣 在灌陽文市十字亭採訪蔣民順
在魯山發現了紅軍戰壕,紅軍戰壕約有25米長,1.5米高,距山腳下有30米左右。
魯水村委界山嶺人廖連祥講述他父親廖修和幫紅軍修戰壕的經歷。廖修和修戰壕時撿了一把刺刀和洋鏟(鐵鏟)回家。
(7)聶家
聶家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位於湘桂古道魯山和隔壁山之間。2016年11月9日訪者和《廣西日報》退休記者廖惠雄曾來聶家考察,採訪了退休教師聶昌壽。
在聶家採訪聶昌壽老師 聶生輝在磚瓦嶺戰場開地挖到槍枝和子彈殼
聶昌壽老師講述紅軍從魯山北鬥嶺走湘桂古道經磚瓦嶺到聶家,在聶家宿營。桂軍在燒天嶺阻擊紅軍過隔壁山,紅軍傷亡一千多人。聶家有一位村民叫聶昌善給紅軍帶路,一直把紅軍帶到資源才返回村裡。紅軍為表示感謝,送了一把大刀給聶昌善做紀念。紅軍還在聶昌善房屋外牆上寫了「打土豪分田地」標語,可惜牆體已粉刷,標語早已不見了。
聶家聶生輝80年代初他在磚瓦嶺開荒時挖到了一把槍和一個子彈殼。他從家裡拿出一把鏽跡斑斑的槍枝和一個發亮的子彈殼。到聶生輝挖到槍枝和子彈殼的地方勘察,此地背靠磚瓦嶺,面向燒天嶺,距磚瓦嶺湘桂古道只有10多米。這把槍是否為紅軍槍枝,實物尚在,有待專家鑑定。
(8)竹家
竹家,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全村姓廖,與周邊村新富洞、安子邊、檀木嶺同姓同宗。
竹家廖德龍講述他父親叫廖祖光,紅軍大部隊來時在大丘田幹活,看見紅軍從古嶺頭下來傍山邊走,在紅水井被飛機打死很多紅軍,在竹家巖洞邊也死了一路紅軍。竹家廖德興當了20多年生產隊長。40年前,他帶領村民在竹家巖洞邊挖排水溝,挖出三十多根人骨頭。這些人骨與泥土混在一起。他們用畚箕把這些人骨帶泥土一起埋在竹家山邊。
(9)新富洞
新富洞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是新富村委最大的自然村,有1200多人,地處新富江中遊,在阿之山北面,湖南道縣至桂林的湘桂古道從村北穿過。組成這條湘桂古道的廣道大路和桂林大道的接點就在村西北方向鬼仔巖。
中央紅軍縱隊從此走湘桂古道(新富洞鬼仔巖路段)往鳳凰界首過湘江
新富洞退休教師廖錫儉講述最先是一個警衛排的紅軍從古嶺頭經紅水井、竹家到新富洞,在竹家向廖輝恆、在新富洞向廖光照、在路上向安子邊花仔婆(廖玉生)宣傳中央紅軍要經過這裡。警衛排住在新富洞廖氏祠堂,村民廖增瓊童養媳唐七妹給紅軍煮茶篩茶。警衛排離開新富洞往上劉家方向一路進行宣傳。
採訪廖錫儉老師 新富洞鬼仔巖紅軍傷員救護地
廖錫儉又說從古嶺頭紅水井過竹家到新富洞瓦廠井眼附近有一條排水溝,沿排水溝有一條田邊小道,紅軍就是走這條小道到新富洞村。有2匹馬馱東西重,在鬼仔巖走湘桂古道爬生根石時摔死在坡下面。廖錫儉聽伯父廖玉叔講,紅軍大部隊還在新富洞巷子宿營。廖錫儉還說了3個新富洞人民救助紅軍的故事。
在新富洞老叫化橋犧牲一個紅軍,村民廖祖龍、廖祖柳和廖光照用白布裹住這個紅軍遺體葬在瓦廠廖叔玉棉花地裡。
廖叔玉本來富有,食鴉片敗了家產。他從灌陽陳家背討米回來路過堰溝邊朻五樹時發現7個紅軍躲在兩個土堆後面,廖叔玉趕忙用稻草把7個紅軍罩住,等追兵過後保住了7位紅軍生命。獲救紅軍送了一個水壺、一副蓑衣給廖叔玉做紀念。廖叔玉生前把水壺和蓑衣傳給兒子廖成明。廖成明只保存了紅軍蓑衣,紅軍水壺已找不見了。
紅軍有十多個傷員躲藏在新富江古道旁邊鬼仔巖裡面,有6個傷員不治身亡。新富洞廖祖龍、廖祖發、廖瑞庭等幾位村民把3位紅軍遺體就地埋葬在鬼仔巖洞口,墓堆呈三角形。還有2位紅軍遺體埋在鬼仔巖上方窯邊,另一位埋在鬼仔巖上方古道拐彎處路旁松樹下。
湘桂古道鬼仔巖紅軍墓地 鬼仔巖窯邊紅軍墓地
新富洞91歲老人廖祖喜講述紅軍過新富洞時,大人都躲到了阿之山。奶奶是小腳婆帶著他在家沒有出去。飛機用機槍打穿了他們家瓦背和木壁子,他從天井看見飛機擦著瓦背飛過去。奶奶叫他不要到外面去。有些紅軍住在他家裡,還在他家裡煮飯吃。有個紅軍問他有幾餐沒吃飯了,他回答昨天吃了,這個紅軍戰士就舀飯給他吃。他說在鬼仔巖嶺高頭飛機用機槍打死2個紅軍,廖祖清、廖志清兩人把犧牲的兩個紅軍就地掩埋在鬼仔巖石板路拐彎處路邊。
老人還說在鬼仔巖渡船口被飛機炸死了十幾個紅軍,在柳山坪一棵大柳樹下炸死了很多紅軍,二三圍大的柳樹被炸斷了,後來就把那棵柳樹叫炸彈樹,位置就是現在的養鴨場。他家田裡也死了2個紅軍。他還說從塘埂經鋪邊往鬼仔巖死了一路紅軍。
老人還記得渡船頭用稻草織成粗繩拉木船過新富江。紅軍有坐船過江,有涉水過江。
毛主席和中央紅軍縱隊過新富江渡口
3.全灌古道支線採訪紅軍長徵故事
(10)塘木嶺
塘木嶺屬於全州縣兩河鎮下劉村委,原在村後的半山腰上,有一條石板路古道往東通灌陽縣新圩鄉月塘坪、陳家背、新圩和灌陽,往西通文家灣、樂板田,在樂板田接湖南道縣至桂林的湘桂古道。塘木嶺廖祖概和廖錫興講述有一個排的紅軍從灌陽新圩月塘坪經過塘木嶺村,廖祖概祖父廖增發招待紅軍吃飯。當時有一位紅軍傷員犧牲在塘木嶺鄰村安機塘,廖增發與村民廖增永、廖美德、廖松周一起將這位犧牲的紅軍戰士埋葬在安機塘村旁。紅軍送了一把大刀給廖祖概爺爺廖增發做紀念。這把紅軍大刀現在收藏在新富洞廖榮輝家裡。
紅軍贈廖增發大刀 (右3) 塘木嶺安機塘紅軍烈士墓
(11)文家灣
文家灣村處於灌陽、新圩、陳家背、鋪門前、月塘坪、塘木嶺、樂板田古道上,在塘木嶺和樂板田之間,古道在塘木嶺渡過新富江,到樂板田接道縣經新富洞到桂林湘桂古道。在文家灣採訪了86歲文慶騰老中共黨員,文慶騰向訪者講述,他們村文基蒲在田垌裡勞動,發現一個紅軍戰士腳腫走不動路,把他帶回家裡。這位紅軍戰士姓藍,文家蒲貧窮養不起這個紅軍,就交由文茂超和文千生收養。文茂超是文慶騰父親。這個受傷紅軍在文家灣住了二年多,養好了傷,之後離開文家灣去了桂林。
採訪文家灣老中共黨員文慶騰
(12)描耳山
描耳山又名描龍村,屬於全州縣兩河鎮下劉村委,處於灌陽新圩新衛(陳家背)和全州兩河地靈腳石板路古道之間。描耳山99歲老人廖玉蓮、84歲老人陸世念、兩位78歲老人陸世想和陸世義講述陸世想父親陸開戍救護了兩個紅軍,其中一個紅軍重傷無藥救治犧牲了,陸開戍將他埋葬在江家竹林裡,墓堆已成平地;
陸世想和陸世義同時指認江家竹林裡紅軍墓 陸世想指認上門前紅軍墓
另一個小紅軍十二三歲,沿村裡水溝躲在廟堂井眼邊欖樹後面,被早起做工的陸開戍發現。小紅軍穿四倫布衣服,冷得發抖,叫劉德標,江西人。陸開戍把小紅軍接回家,燒稻草給他烤火,幫他洗澡換衣服。小紅軍在陸開戍家住了大半年被地靈腳村長陸必透知曉後不準收養,說小孩是共匪。陸開戍姑媽嫁在灌陽縣新圩大背頭,陸開戍就把小紅軍劉德標悄悄送給姑媽寄養。劉德標到陸開戍姑媽家後改姓範,成家後生子範社元在灌陽農械廠工作。
還有一位重傷紅軍在描耳山上門前流血犧牲,當地百姓將他就地埋葬。這位紅軍墓堆一直存在,至今未受破壞。
陸世想指認小紅軍躲藏之處欖樹邊 地靈腳亭子基座
(13)地靈腳
地靈腳屬於全州兩河下劉村委,該村96歲老人陸世龍講述在老歷十月的某一天,有幾十個紅軍從灌陽來到地靈腳,村裡老百姓大多數躲到了山裡,陸世佐最富有,沒有躲,還殺了一頭豬招待了紅軍,把家裡門板拆下來送給紅軍在亭子邊架橋。還有陸老儉和陸老滿兩位村民給紅軍帶路,他們倆人當時有三四十歲年紀,離開家鄉後就再也沒回來。陸老滿兒子陸世儉參加了桂北遊擊隊,解放後在資源縣林業局工作,2017年去世了。
紅軍用來架橋的門板 新富江邊受傷紅軍藏身之地
地靈腳村陸世傑到新富江邊種地,發現一個受傷紅軍躲在一塊巖石下面。他每天給這位受傷紅軍送飯,送了幾天飯後不見了這位紅軍戰士,不知他去哪裡了。訪者和陸柏喜找到了這個紅軍藏身之地。
(14)下劉家
下劉家在新富江畔,處於灌陽、新圩、陳家背、描耳山、地靈腳、南木衝、石腳盆、石塘、全州古道上,在地靈腳和南木衝之間,從上劉家魚井過古橋上山走石板路可通往南木衝、石腳盆方向。下劉家84歲老人劉雄明講述有一支紅軍部隊從地靈腳過來,經過他們村石板路,還用花邊(銀元)買村民紅薯吃。在下劉家大米塘打死一個紅軍戰士。李軍(桂軍)在上劉家架機槍打死十幾個紅軍,剩下的紅軍部隊從上劉家魚井過石橋衝上大山往南木衝方向跑去。
(15)水漕裡
兩河下劉村委水漕裡村蔣欽月講述紅軍在上劉家土堆邊(紅軍墓)打了一仗,有兩個紅軍傷員往他們村水漕裡跑來,一個紅軍在路邊石壁子下廟門前犧牲。這個紅軍身上有6塊花邊(銀元),蔣欽月爺爺蔣庭保和村民蔣朝香、蔣能玉、蔣仕連一起把這個紅軍埋葬在廟門前,也就是現在的廈蓉高速路橋下石山邊。五十年代修新富江公路把這個紅軍墓毀壞了。
蔣欽月介紹廟門前紅軍犧牲地 蔣欽月介紹紅軍墓地位置
還有一個受傷紅軍叫王大力,被水漕裡蔣能玉收留。蔣欽月爺爺蔣庭保懂些醫術,幫王大力療傷,三個月治好了這個紅軍傷病。王大力傷好了想追自己的隊伍,蔣庭保就把犧牲的那位紅軍身上遺物6塊花邊送給了王大力做路費。這個紅軍走後就不知去向了。
(16)井江邊
井江邊村屬於全州兩河下劉村委,有泉水從巖洞出來,為新富江一支源頭水,故名井江邊,處於灌陽、新圩陳家背和全州描耳山、地靈腳、水澄、石塘石板路古道上,在地靈腳和水澄古道之間。在井江邊採訪了83歲老人鄧老冬、79歲老人廖基殿和熟悉村史的56歲廖群生。廖群生帶訪者在井江邊村後棘武嶺石板路古道岔路口找到了一個紅軍墓和朱德題詞石碑。紅軍墓在青山石窩裡保存完好,朱德題詞石碑只看見殘留紅色遺蹟。據村民回憶,以前石碑上有文字,落款為「朱德」,還有指向石塘水澄方向紅色箭頭。可惜都看不清字了。井江邊鄧永發收留一個60多歲老紅軍,叫馬玉德,說自己是平南人,講話很難聽懂,未討親,眼睛受傷有白障,解放後生產隊分給他一間房,1968年病死,鄧永發負責將他埋在村後青山裡。
(17)丁家洞
丁家洞屬於全州縣兩河鎮上劉村委。訪者採訪丁家洞百歲老人蔣世連。蔣世連講述了他本人幫助了3個紅軍和親眼看見紅軍大部隊過新富洞鬼仔巖過程。
丁家洞百歲老人蔣世連幫助過紅軍 蔣世連帶紅軍從此上山走小路往水澄石塘方向
(18)上劉家
上劉家屬於全州縣兩河鎮上劉村委,是上劉村委最大的自然村。《全州縣誌》記載了上劉家公路邊土堆是一個埋有30位紅軍的烈士墓。
上劉家30位紅軍烈士墓 上劉家桂北遊擊隊戰士劉德賢胸章
4.全州兩河魯水、喻家、畔田、沙子田、上灌往石塘鳳凰方向採訪紅軍故事
(19)畔田
畔田村屬於全州縣兩河鎮上宅村委,在魯水、喻家、沙子田、上灌古道上,村前就是新富江,處於喻家和沙子田之間。在畔田村採訪了89歲老人廖貽國。廖貽國講述紅軍在畔田對面雲洞山打了一仗,犧牲了很多紅軍戰士。有些受傷紅軍藏身雲洞山巖洞裡。廖貽國老人以89歲之軀還帶訪者爬上了半山腰紅軍傷員藏身巖洞。
紅軍傷員救護處雲洞山 紅軍宿營畔田村巷
(20)沙子田
沙子田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全村姓唐,與畔田隔新富江相望,處於魯水、喻家、畔田、上灌石板路古道上,在畔田和上灌之間。沙子田村民唐欽革講述了他曾祖父唐傑儀救助紅軍軍醫故事。紅軍軍醫傳授他們家醫治科目有風溼病、婦科阻筋病、月經病等婦科病。
唐欽革告訴兩位紅軍傷員當年療傷的地方 沙子田通上灌石板路古道
5.全州兩河失散紅軍故事
(21)瓦子腳失散紅軍肖春發
瓦子腳屬於全州縣兩河鎮新富村委,瓦子腳肖戴姣今年64歲,是失散紅軍肖春發的女兒。
在瓦子腳採訪紅軍女兒肖戴姣
老紅軍肖春發思鄉心切,寫了一份想回江西老家的《報告》。這個報告詳細述說了自己參加紅軍和長徵的經歷。老紅軍肖春發《報告》附後。
(22)王家失散紅軍王德標
在王家採訪老紅軍王德標獨子王才林 老紅軍王德標生前身份證
王家現屬於兩河村委。在王家發現失散紅軍王德標兒子王才林。王德標1919年7月13日生,福建省長汀縣新橋公社鴛鴦大隊人,原姓龔,參加中央紅軍長徵時在灌陽新圩受傷,後定居王家生育了子女。
(23)寨福失散紅軍賴選章
寨福在灌江水渠源頭,屬於全州縣兩河鎮白水村委。在寨福發現黃永勝受傷警衛員賴選章子女及賴選章墳墓。
在寨福採訪王天保老人 王慈祥夫婦祭奠父親老紅軍賴選章
兩河鎮「湘桂古道紅軍路」紅色遺蹟分布圖
二、全州縣兩河鎮黨委政府和人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一)組織召開紅色文化研討會,制定鎮級紅色文化發展規劃。邀請廣西桂學研究會副會長、廣西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呂餘生、知名紅軍將領後代等專家和領導共80多人次先後到兩河召開了3次紅色文化研討會,經反覆考證、積極建言,秉著客觀、嚴肅、正視歷史的態度,對兩河紅色文化發展予以了準確定位。對今後兩河紅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進行了廣泛徵詢意見和建議,制定了鎮級紅色文化發展規劃。
(二)採取有效措施,對境內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和開發。規劃了魯水-古嶺頭-新富紅色文化線路建設,建成魯水馬鞍嶺至新富洞湘桂古道長徵路精品步道體驗區。投資40餘萬修建了魯水紅軍廣場,修復了魯水培遠亭-新富隔壁山段古石板路約5公裡,安裝了魯水-新富段紅色文化路段27個展板和指示牌。投資100多萬元規劃了魯水紅軍街和紅色道項目;投資20餘萬修建了魯水和古嶺頭兩座三星級廁所;成立了紅古綠紅色文化開發公司;正在建設畔田和上劉家紅色文化廣場;隔壁山-古嶺頭紅軍烈士紀念園、新富江鬼仔巖紅軍橋和新富江鬼仔巖渡口廣場項目已列入縣「一園四區」規劃。並通過舉辦「銘記歷史,尋找紅軍烈士遺骸,傳承紅色基因」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尋找、收集、整理紅軍烈士遺骸活動,截止目前,兩河境內發現疑似紅軍烈士墳冢和遺骸共60多處。
(三)新富江人民自發開展紅色旅遊宣傳活動
2017年10月1日,全州兩河新富江流域人民建立了上劉家紅色文化旅遊展覽館;自籌資金16500元購置100套紅軍服裝用於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宣傳兩河紅色文化旅遊;鄉親們創作了《新富江水唱新歌》和《悠悠全州情》和《娘,我在這裡》3首宣傳家鄉紅色文化歌曲;在湘桂古道紅軍路新富江渡口甕巖塘邊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公共活動場地,命名為「甕巖閣」,並搭起了開展紅色文化活動的舞臺。在這裡舉行了慶黨96周年和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文化活動。
(四)紅軍後代「重走長徵路」,掀起體驗紅色文化熱潮
兩河境內紅色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特別是對「湘桂古道紅軍路」紅色文化線路的打造,吸引了各級黨員幹部、社會組織前來學習、體驗紅色精神,2017年接待重走湘桂古道紅軍長徵路逾兩萬人。
2018年11月26日上午9時,朱德的外孫劉進、劉伯承之子劉蒙、張雲逸之子張光東等多名紅軍後代,以及重走長徵路廣西第一團多名成員和相關專家學者40多人,先後考察了全州縣兩河鎮魯水紅軍廣場、古嶺頭、湘桂古道新富江鬼仔巖渡口、鳳凰嘴渡江遺址以及覺山阻擊戰遺址等地,沿途還進山洞查看了疑似紅軍烈士的遺骸。將帥後代來到兩河湘江戰役戰場進行考察,必將推動兩河紅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鬼仔巖湘桂古道紅軍路 湘桂古道紅軍路
(五)紅色文化帶動沿途觀光旅遊業的興起
全州縣兩河鎮湘桂古道紅色文化逐漸興起,再規劃和建設新富江鬼仔巖紅軍橋和新富江渡口紅色廣場、紅軍街、步道、星際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以紅色文化旅遊帶動新富江休閒觀光和上劉天坑群觀光旅遊,讓沿途農家樂經濟逐步發展起來,最終讓廣大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全州兩河人民自發重走湘桂古道紅軍路在鬼仔巖過新富江紀念紅軍長徵精神
全州兩河人民設計湘桂古道新富江鬼仔巖紅軍橋(毛主席從此過江)
2019年4月23日
在廣西考舉人與考大學,哪個容易一些?
桂系此名將在桂林的住所,解放時被沒收,1978年歸還其後人
桂北民間「除非『善菩薩』再世」之說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