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湖南躍馬健美操俱樂部館內熱鬧非凡," 哇 才五歲,就這麼靈巧了 " 這樣的驚呼是來自躍馬健美操俱樂部的藝術體操訓練課程首次公開課的現場,在場的家長看到四五歲的孩子經過幾節課的訓練之後,能讓皮球大小的體操球隨著胳膊的律動貼著身體靈活滾動,都驚嘆不已。躍馬健美操俱樂部落地成為了湖南長沙首個藝術體操培訓機構。
「周末兩天,我們家長陪孩子,一起體驗訓練,一家三口迎來獨特的體育親子時光。」在一家IT公司任職的王先生介紹,「我們家娃不是專業選手,參加訓練及參賽不為成績,更多是一種體驗。體育項目及比賽是最好的挫折教育,面對失敗,需要勇敢站起來,重新再來。」
讓孩子學會競爭面對勝敗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體育教育話題引發熱議。「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離開教育的體育是不牢固的。」正如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所言,體教融合的核心是要重視體育在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在當今網絡盛行、手機至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前所唯有的衝擊,邁不開的雙腿,離不了的眼鏡,還有刷不完的「快手」和「抖音」,體育運動儼然成了一種奢侈。
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近期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出8個方面37項措施,推動體育、教育深度融合,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眼下在訓練場上翩翩起舞的少女們,身材頎長、活潑可愛,舉手投足散發健康氣質。比賽中,伴隨著動聽音樂,小運動員們舞姿輕盈,拋接手中器械嫻熟流暢,展示旋轉、跳躍、拋接等不同難度動作,體現藝術體操運動的獨特魅力。
培養模式向社會化轉型
藝術體操雖然是奧運會項目,但和三大球等市場化熱門項目相比,屬於小眾項目。湖南躍馬健美操俱樂部以青少年業餘選手為競技參賽為主的藝術體操培訓!
項目屬性的冷,訓練氛圍的熱,鮮明反差背後,是這項看似高冷的運動,正逐步向社會化轉型。目前國內賽事參賽選手中,除了來自傳統少體體校的小運動員,也有很多平時在社會化俱樂部訓練體驗的隊員。顯然,越來越多的家庭逐步認可這項「高冷」運動背後蘊含的育人價值,藝術體操的培訓模式,也正從過去的專業化向如今的市場化拓展轉型。
李女士介紹,當初送自家的娃去躍馬健美操俱樂部訓練,出發點是讓她「吃點苦」:「我小時候體育經常不及格,800米怕吃苦堅持不到最後——我不希望女兒也這樣,就送她練藝術體操,再說對身材、氣質也有幫助。每個周末,都是爸爸負責接送,孩子也很喜歡,每次訓練感覺是小夥伴們熱熱鬧一起玩。這孩子平時性格有些內向,但從小就很淡定,登臺比賽一點不怯場,倒是我們家長反而更緊張。」
探索藝術體操校園一條龍
藝術體操運動被譽為「地毯上的芭蕾」,融體育、藝術和音樂於一體,對青春美少女的健美體態、氣質培養、藝術鑑賞等,都有很大幫助。培養孩子優美的體態,是不少家長送孩子去練藝術體操的初衷。
美麗,並不是從天而降。基礎的柔韌訓練,劈叉從平地開始,變成一塊墊子、兩塊墊子,直到劈叉超過240度,這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無數次地拋接器械,失敗,被砸,又失敗,又被砸,直到第一次成功接住,再之後與器械完美契合,都需要時間和技巧的積累。不過,女孩子往往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堅強,學會堅持。
像專業運動員那樣成長為中國國家隊一員,代表國家徵戰奧運會,畢竟屬於金字塔尖;對大多數女孩子來說,一邊在校園內讀書、一邊堅持藝術體操訓練,是一個覆蓋人群更大的金字塔基。躍馬健美操俱樂部劉教練認為:體教融合,是一條必經之路。
「藝術體操運動對女孩的身心發展大有裨益,也符合國家目前體教融合的政策導向。」劉教練表示,長沙的藝術體操從業人員應該一起去努力探索,「比如長沙能不能借鑑足球、籃球和排球在校園發展的經驗,嘗試建立小學、中學和大學校園一條龍的藝術體操培養輸送模式。如果能打通,未來中國藝術體操國家隊的選手,就有望從長沙校園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