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香港電影的鐵粉,近幾年每次出新的電影都滿懷期待,結果卻每次都那麼不盡人意,不禁讓我想起《愛情轉移》中的歌詞:「接近換來期望,期望帶來失望的惡性循環。」香港電影,是怎樣一步步走下神壇的呢?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何其輝煌,百花齊放。無論是在電影的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到無法超越的水準,更是被冠以「東方好萊塢」的美名。作為一個男生,從小就有一個武俠夢,香港的動作片可是讓我過足了眼癮,成龍的搞笑動作片《警察故事》系列、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洪金寶的《五福星》系列、更有一些警匪片《無間道》《英雄本色》《縱橫四海》,讓人看的激情澎湃。與此同時,以周星馳為代表的搞笑無釐頭的電影也是掀起一個熱潮,如《功夫》、《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如今依然是大家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香港電影的產量急速下滑,能拿出手的代表作更是捉襟見肘。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近幾年的香港電影總是靠一些老演員來拉好感。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是由老戲骨來撐場面,搞噱頭。但是永遠依附這些老演員又能堅持多久呢?不得不承認香港影視圈的演員出現斷層,隨著劉德華、古天樂、張家輝、郭富城等老戲骨慢慢老去,新人沒有號召力,觀眾不肯買帳,香港電影又能靠誰來拯救呢?
不能說香港電影人不夠努力,長江後浪推前浪,這句話在影視圈也是適用的。六七年代,日韓以及內陸的影視發展相對落後,香港電影在亞洲屬於絕對的霸主地位。後來隨著本土電影的迅速崛起,大家對電影的選擇更多,審美要求逐漸提高。而香港電影缺少創新,直至現在警匪片依然是電影的首選。套路沒有任何創新,所以導致大眾審美疲勞,很難讓人看到驚喜。演員也是如此,比如成龍後來的作品《絕地逃亡》、《功夫瑜伽》,一如往常的套路,還是動作喜劇類型,沒有逃出本身「老態化」的傾向,再加上內地優質作品越來越多,如:《戰狼》《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少年的你》等新作品的出現,對香港電影產生巨大的衝擊。
近年來廣電對港片的審查也是越來越嚴。畢竟電影院的觀眾群體多樣化,如果電影的題材不經過層層篩選,容易引發當年《古惑仔》帶壞青少年的現象。再有就是好萊塢的全球化發展,說到底,電影最能收買人心的是質量。好萊塢那些高投入、大場面的製作猶如一個強敵,掀翻了香港電影的霸主地位。在無意中香港本地的歷史票房排名,著實讓我大吃一驚。前二十名清一色的好萊塢製作,竟沒有一個是香港電影。一分價錢一分貨,古話還是有它的道理。
好了,關於香港電影的衰落就說這麼多了。小夥伴們有什麼見解呢,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