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李白便是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還有遠大的志向,這也使得他必修是要離開四川,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心中的抱負,成就自己的人生。不過他又是一位極講感情的人,當他在出發之時,面對故鄉的一草一木,還有過往純真的童年生活,也是讓他感慨萬千。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在臨行之即,還寫特意為故鄉寫下一首詩《渡荊門送別》,以此表達了自己對於故鄉的懷念。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的聖地,離開之時那都會難過,畢竟在故鄉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是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又不得不離開,這也是天下遊子內心最悲痛的一個地方。而李白作為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不僅情感細膩,他對於故鄉的感情,同樣也是打動了無數的讀者。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在離開的時候會傷心,感動無比的難過,所以在這首《渡荊門送別》中,他也正是把這樣的一種悲痛之苦,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描繪的淋漓盡致。
《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現在歷史上關於李白的出身地有爭議,不過對於他的故鄉四川,那是沒有任何的問題,這從他大量的詩作中,那就能夠知道,李白的少年時代一直是生活在四川。可是當時的四川,又是遠離中原,屬於偏遠的地方,而他想要有實現人生理想,自然是要離開那個地方,只有離開了四川之後,才會有所成就。
首聯交代了時間了地點,這樣一描寫,也立馬使得此詩更具有張力,「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我由於要離開故鄉四川,所以只好是一個人獨自乘舟來到了這遙遠的荊門之外,從而來到了這楚國的境內,並且還特意遊玩了一番。這兩句詩寫了自己行船的路線,也使得此詩立馬奠定了悲傷的基調。
頷聯則是描寫了當地的秀麗的風景,然而這種風景那與四川又是不一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船漸行遠,那層層疊疊的群山也是慢慢地變成了平地,所有的山峰都消失了,只有那遠處的江水緩緩地向東流,在那一望無際的平野上,我就這麼乘船一路順水而下。
頸聯描寫了夜晚的景色,這也是為了與前的兩句形成鮮明的對比,「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獨自在這江上看夜景,讓人猶如置身於仙境,月色倒影在水中,那一輪明月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圓,雲層更是時刻變幻,以至於出現了海市蜃樓的情形。
尾聯也是整首詩最經典的兩句,李白到了此時,又是筆鋒一轉,從而重點描寫了內心的憂愁之苦,「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對於我來說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這故鄉的山水和美景,以及這美麗的月色,畢竟這是我的故鄉,無論我走到什麼地方,那都會無時無刻想起,所以不遠萬裡來東行的小舟,這是對於我來說,那是最值得欣慰。
李白一生為故鄉寫過了很多的詩,雖然這是他第一次離開故鄉,但是他卻感受到了憂愁,所以在這首《渡荊門送別》中,寫得也就極為傷感。從這首詩中,李白儘管沒有使用什麼高超的表現手法,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寫得卻同樣很令人感動。面對故鄉的山水和美景,他的骨子裡其實是充滿了憂愁。這樣的作品對於全天下的遊子來說,一定是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