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去玩了,所以更新不太勤,寫幾期關於旅行的文。
第一天去了一個牧場,牧場海拔比較高,在山上平坦處形成一片天然草場,故又稱平臺子。
出發之前,和一個朋友先行探路,去了草原對面一座較小的山頭,但是逛完了,還覺得完了,後面再來沒新鮮感了。
真正五人一起來時,才明白,原來山也會騙人,上了那座起伏和緩看似好爬的山頭,如下圖,才知道,爬山,最怕的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層層疊疊的山頭,遮住了登山者的視線,總以為再努力些,下一個山頭就是頂峰,來來回回7、8次的自我打氣,再堅持下,努力下,才最終登頂。
行至半山,天色變換,遇一人自山而下,問起登頂幾何,答曰半山,脫口而出不能登頂。但憑著一股不服輸的氣,一邊猶豫一邊向上。最終,在6點(約定的下山時間,山上當時要下雨了)多一點,登至頂峰。
山上美景自不必說,以圖為證。
但於我而言,行山為何?
記得有一位著名登山運動員曾說,登山的原因是山就在那裡。
道出人類探索和冒險的真諦,所有一切看起來吃力不討好的行為,都只是為了拓展某些邊界,填補某些空白。
對我而言,山行半途,氣息勻稱,是為登高望遠,極目騁眺,是散心養氣,潤澤在城市枯澀的心靈。
行至登頂,則為挑戰自我,是打破常規,是堅持,是自己那股子不服輸的勁。
山行的感悟,於登山而言,關隘兩座:一山放過一山攔;一山還有一山高。兩者層層疊疊,登山人一次次心氣摧折,心神損耗,認輸的多,堅持的少。
登山的妙處兩者:終見神山;登頂。前者一般而言是看到更遠處的雪山,有時候也會和登頂重合,心中的神、信仰觸手可及,也是一種人生經歷。雪山給人以亙古不變,純淨神秘之感,很多宗教視雪山為神山也許正是因此。
登頂,尤其對來之不易,人跡罕至的新山而言,既是山亙古萬年新奇的體驗,對登山者而言,也是自我挑戰的一次成功。登頂,本質來說,是人生中成功經歷的具象化結果。
成功需要千錘百鍊,種種辛苦,不正如登山的體力消耗,儀表凌亂,呼吸不暢,全身出汗,累的半死;成功的喜悅不也正如登頂後的滿足、自豪與欣慰?
人生好似山行,心急如我不免氣喘籲籲還落一身酸痛,登頂不在一時發力,成就也不知山頂風光,行至半山的風光和心態怡然,也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