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林徽因的眾生相

2020-12-15 小生往南橋

林徽因大概怎麼也想不到,115歲冥誕這一天,命運會送給她什麼禮物。

在被當作「綠茶婊鼻祖」羞辱多年以後,這位民國才女終於迎來了輿論的春天。

起初,是有人用AI技術修復了一張林徽因16歲時的照片,卻修成了一張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網紅臉。網友們直言「這不是修復,是顛覆」。

更有人懷疑這張圖根本就是偽造的。

很快,有人翻出了原照片。拿掉了網紅濾鏡的林徽因,面容沒有那麼精緻,看起來卻舒服多了。

與此同時,林徽因的繼任、梁思成的續弦林洙上電視臺參加的訪談也被翻了出來。

在訪談中,主持人試圖讓林洙對林徽因給出一個評價:「……那他們(梁思成、林徽因)也不能真的成神仙啊,這些吃喝拉撒的事誰來管?在世俗的人眼裡,您覺得林徽因是一個好的太太嗎?」

林洙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到了林徽因好友費慰梅的評價「她是一個好朋友,但不是一個理想的家庭主婦」,表示林徽因對於家務事不是很擅長。

這段對話在網絡傳播中被總結成了更有衝擊力的「林洙:林徽因不是一個好太太」。

「不做家務就不是好太太」的睿智邏輯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憤慨,很快就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在此之前,作為國人比較熟悉的文化名人,林徽因在網絡上的話題度並不算太高。在 「AI修復的網紅臉」和「不會做飯算不算好太太」意外引發全網關於林徽因的大討論之前,她的名字總共只上過兩次微博熱搜,一次還是因為李宇春的新歌。

另外一次則是1年前,為了紀念林徽因的建築成就,大洋彼岸的媒體《紐約時報》時隔63年為她發布了訃告。

這條舊聞下的評論也很有代表性——

一年之後,林徽因在網絡輿論中的待遇已經大有不同。

人們以假照片翻出真照片,發現原來林徽因這麼好看。意見領袖們也爭先恐後地將歷年來的情感傳聞一一反駁,再補充上她的民族氣節有多堅定,她的學術貢獻有多大,告訴你「這才是真實的林徽因」。

就這樣,被誤解多年的林徽因,意外地完成了撥亂反正。

林徽因百度貼吧的吧主在感慨

這一切的發展看似順理成章,但是細想之下,也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

如果真實的林徽因是如此偉光正,那麼她看似根深蒂固的「民國第一綠茶婊」形象究竟是如何被確立起來的?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能夠容忍甚至促成這種汙名化?人們在林徽因的傳說中看到了什麼?

製造「民國第一綠茶婊」

其實,對於林徽因的汙名化,不過是近幾年來的事情。

1991年,林洙就撰寫了《碑樹國土上,美留人心——我所認識的林徽因》,著名的 「林徽因同時愛上兩個人」的說法正出於此。2004年,林洙出版《梁思成、林徽因與我》的時候,此文也被收錄其中。

此時《知音》《讀者》等雜誌上的雞湯文章,已經在大書特書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風流軼事了。而與我們想像中的蓄意抹黑不同,這些文章描寫感情糾葛時往往還秉著推崇、讚嘆甚至嚮往的態度,畢竟浪漫是詩人的特權。

周迅在《人間四月天》中飾演的林徽因

直到08、09年,人們對於林徽因討論的畫風都還是比較正常的。既有她為了保護文物仗義執言的往事,也有對她才華的歌頌,當然,還有一些與她相關的八卦軼事。

時間的齒輪緩慢推移,隨著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網絡上的民間輿論也開始走進叛逆期。

2010年底,一場針對文藝風的反擊就已經初露端倪。彼時,爆款文章《貴國的小資小清新》橫空出世,以調侃的語氣嘲諷了假裝高級的文藝青年們。人們在熱情轉發中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原來不只我一個人討厭他們」。

2011年,《甄嬛傳》熱播並成為現象級電視劇。劇中本是反派的華妃,憑著「真實不做作」的風格意外走紅,並貢獻出了年度金句「賤人就是矯情」。

同年,相對黯淡憂傷的「非主流」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熱烈、恣意、充滿吐槽欲望的「咆哮體」。

還是這一年,「我抽菸喝酒但我知道我是好女孩」的梗開始流行。

我紋身、抽菸、喝酒、說髒話、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婊子喜歡裝無辜,裝清純,裝害羞,喜歡穿粉色的衣服。男人膚淺,都只是看表面。所以,他們只能錯過好姑娘,然後被婊子騙得痛不欲生。只有女人才能看出誰他媽才是真正的婊子。

與如今更多具備揶揄調侃意味不同,當時的人們,是在真情實感地在輸出這個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番話的重點並不在於剖白自己,而是把柔弱順從的女孩定義成「婊」。

林徽因最為人熟知的一張肖像照

2012年,網絡上出現了不少對於林徽因的質疑,並且集中在私人生活方面。針對林徽因的蕩婦羞辱已經呼之欲出,只差一個足夠有傳播力的詞來蓋棺定論。

2013年,網絡熱詞「綠茶婊」應運而生,這個與當時林徽因的風評高度貼合的詞,被迅速安排到了林徽因身上。

隨後數年,這個標籤就如同跗骨之蛆一般,牢牢地捆綁住了「林徽因」這個名字。

吳謹言在電影《無問西東》中飾演的林徽因

當然了,被「綠茶婊」的並不止林徽因一個人。事實上,這個詞甫一問世,人們就已經忙不迭地領著娛樂圈的女星們對號入座。

說到底,那時的人們厭惡,或者說厭倦的,並不是林徽因其人,而是眾多惱人意象的堆砌。

從前那些披著海藻般長發、穿著棉布長裙、捧著一本恬靜的書的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有多受追捧,後來所遭到的反噬就來得有多猛烈。

被附會到這種形象上的林徽因,就這樣,成為了當代網民集體叛逆過程中的一個犧牲品。

逃不開的庸俗化

每每娛樂圈出了大新聞,吃瓜之餘總有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大搖其頭,祭出一句「將軍墳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來發洩不滿。

到了林徽因這兒也是一樣,從某種程度上看,她既有「將軍」的一面,也有「戲子」的一面。比起林徽因的學術成就,人們往往對於她的情感經歷更感興趣。

事實上,追逐八卦實在是人類的樸素本能,這種本能之強大,就連追星群體都要呼籲一句「拒絕關注私生活,請專注作品」。

學界得到這份待遇的也不只林徽因一個人,人們津津樂道的胡適打牌、季羨林看女生大腿、楊振寧的「老少戀」婚姻,無一不是如此。跟大師們艱深晦澀的研究相比,這些傳聞軼事可容易理解多了。

林徽因爬上屋頂,測量建築數據的工作照

就連萬眾矚目的高考,年年備受熱議的都是語文作文而不是數學題,畢竟文學門檻低,人人都能插句嘴。

熱衷低門檻話題本無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另一件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似乎已經連稍微複雜微妙的事情也不耐煩去搞清楚了,一切事物都要消解成最原始的底層邏輯。

就比如前幾天知乎上有人提問,郭靖配得上黃蓉嗎?(這個問題也是一言難盡)

高贊回答把靖蓉初見時郭靖的花銷算了一筆帳,請客吃飯、送貂皮大衣、送汗血寶馬……折合成人民幣足有七十萬,最後反問一句「你說配不配得上?」

言下之意不但配得上,而且還綽綽有餘,老子有這麼多錢什麼樣的女人找不到?

這種思路,怎麼說呢……既侮辱了黃蓉,也侮辱了郭靖。

回到林徽因的話題上來。多年來,人們對於林徽因的中傷,可怕之處不在於娛樂至死,甚至也不在一兩位名人的聲譽,而在於這種將一切簡單化、庸俗化的思考方式。

世界萬物紛繁複雜,而人們總能將它們歸因到某個永恆的母題。

比如林徽因與徐志摩,是「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的悽美愛情故事;

泰戈爾訪華期間,林徽因與徐志摩陪同翻譯

林徽因與金嶽霖,是「做不成你的情人,我仍感激」的女神與備胎的故事;

林徽因與林洙就更好安排了——我給你補外語,你卻想嫁我老公,活脫脫一部當代《農夫與蛇故事新編》。

又比如「被人黑,肯定是動了誰的奶酪」,人們不忘給林徽因這些年的遭遇安排一個真兇。

這個兇手可以是寫出《太太的客廳》的冰心,可以是梁思成的續弦林洙,甚至可以是二次創作同人作品的白落梅,反正就不能是自己。

把主角換個名字,就是普普通通的瑪麗蘇小說

當日一面倒地黑林徽因,今日又一面倒地罵林洙,這一幕看起來多麼似曾相識。

如果我們把集體無意識的行為歸因成是某個人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那麼類似的事情以後還不知道要發生多少次。

或許我們更需要改變的,不是承擔網際網路唾壺功能的辱罵對象,而是一種過於簡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
  •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那場康橋絕戀
    與之同行的,還有其十六歲的女兒林徽因。林長民和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為政壇好友,徐志摩早在國內便久聞大名。一次機緣巧合,有幸參加林長民的演講會,並與之一見如故,成為摯友。徐志摩並不知他與林長民的忘年之交會牽引另一段緣分。他不知會因此結識與之糾纏一生的女子,發生一段銘心刻骨的愛情。在美麗的倫敦,在詩意的康橋,是宿命,是成全,是錯誤,抑或僅僅只是一段插曲。她叫林徽因,一個生來就讓百花失色的女子。
  • 阿彌陀佛來接引眾生的相,是什麼樣子的?
    他跟我說,他想知道阿彌陀佛會現什麼樣的相來接引念佛的眾生。這樣,他可以現在就開始準備,可以好好地記住祂,把祂刻在八識心田當中。哪一天臨命終時的時候,他就可以跟著阿彌陀佛走,不會跟錯對象。這個問題,是一個好問題。但是,我要跟諸位同修講:你如果有這樣的擔心和掛礙,我跟你說,這是多餘的。
  • 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成就羅漢四果
    《金剛經》反覆強調修行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人的會愛自己,愛自己就愛自己的樣子——我相,內心不斷重複對自己的念頭,可是念頭是剎那生滅的,所以我相就不斷在變化,直到我們老了以後,發現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我相」根本不存在,「我相」是我們想出來的一個東西。
  • 如何理解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如何理解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2005年04月19日 08:49:38 點擊:0次 zf:   關於如何理解「眾生本來成佛雖然佛弟子們對此的理解角度也不盡相同,但認為成佛後又可墮落為眾生,則顯然不符合佛法教義。  對「眾生本來成佛」,《華嚴經》中的表述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眾生在具有如來德相的同時,還具有妄想執著。這妄想執著的作用使得本具的如來德相不能現起大用而枉受輪迴之苦。  因此,眾生並不是因佛墮落而成,無始以來如來的智慧德相便被無明所遮蔽。
  • 記錄英國跨年狂歡眾生相
    記錄英國跨年狂歡眾生相
  • 也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六祖《金剛經口訣》: 「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輕慢眾生成為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稱為人相。厭三途苦,原生諸天,是眾生相。心中眷愛長年而勤修福業,法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者即是眾生,無四相者即是菩薩。」
  • 《後窗》,愛情眾生相
    只有一條線索並不能構成眾生相,《後窗》的精妙之處在於通過「偷窺」展示了不同人具有典型意義的私人生活,如身姿俏麗的芭蕾舞者,只要她一出現在鏡頭中,畫面就洋溢著青春的荷爾蒙和噴薄的動感之美,這般舞姿熱情四溢的女性卻有著極其純潔的內心,她在男人之間斡旋以求得生存,卻堅守自己的底線,默默等候其貌不揚的伴侶當兵歸來。
  • 所謂眾生相,觀思神相
    所謂眾生相,觀思神相。 眼眉愁苦者一定諸事不順。吳媽是這樣的人:灰褂,窄腳,身子黢黑。眼眉總擠到一塊。額頭那川字紋昭然於眾。她是個苦命人,誰都知曉。死了丈夫,丟了兒子,賣了身子給人家做長工。青春燃燒殆盡,愁苦如影隨形。她說我說得很對,與其一輩子受苦受難,倒不如早些過了奈何橋。一了百了。結果一條白練便將她帶往了阿鼻地獄。
  •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
    臺北人|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是白先勇先生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由十四篇聚合在一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白先勇以細膩的筆觸,敘寫了臺灣新舊時代交替的社會眾生相。《臺北人》中十四篇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從叱吒風雲的將軍到卑微的僕人,從上流階層的富太太到地位低下的舞女。在時代的波折下,他們命運多舛,隨波逐流,他們追憶過去,思念故鄉。
  • 無相佛,無相翡翠,萬相眾生
    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眾心為相無臉人」角色畫風清奇能抓住特點其藝術風格吸收中國傳統道教與佛教精髓,結合現代思潮的玄幻傾向,融合創作出天馬行空,大膽巧思的作品。其作品運用魔幻、超現實主義的手法,突破傳統又兼具傳統,充滿了現代線條感與東方的神秘 。
  • 一代奇女子林徽因,她到底奇在哪裡?
    20世紀,走在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無疑是那個時代的女性代表,風華絕代、才華橫溢、傾倒眾生、這一個又一個溢於言表的讚美之詞,都被用在了她身上。她讓無數男人「渴望仰慕愛」,讓無數女人「羨慕嫉妒恨」!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奇女子?
  • 再談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有了我,而後就有你、有他、有大眾、有一切的一切、有空間、有時間、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說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今天我們再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將以我相為主題。各位只要掌握住我相,其他三相自會自動追隨。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金剛經我相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
  • 翡翠無相佛——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
    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翡翠無相佛系列作品,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無量無邊,更因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不同,見到佛的相便不同。
  • 何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金剛經》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裡的「相」是指「想,觀念,概念」。我相就是我的概念,人相即人的概念,眾生相即眾生的概念。初讀佛經,沒有深入了解的話,很容易就望文生畏懼之心。我們所認知到的你,我,他及眾生在本質上是一種無常的存在,是我們固執己見的認為。
  • 佛教問答:怎樣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我們不由發問,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01什麼是「我相」?「我相」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凡事都帶著一個「我」,無論你說什麼,做什麼都離不開「我」這個相,只是對「我」這個相理解的層次不太一樣罷了。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這裡主要區分一個小我,肉殼的我,另外就 是一個觀念的「我」而已。可是肉殼的「我」好理解,觀念的「我」卻難以明白。
  • 您怎麼理解: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不一早我們開始了解「四相」。《金剛經》中一直提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網絡上,這四相的解釋不少,各有不同。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很多內容,但需要將之運用,則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與運用,畢竟法是每個人各自去實踐的,這樣才能變成智慧,學佛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