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葉晨
8月5日,「以傳媒力量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復甦·引領· 聚能』2019中國文化和旅遊總評榜頒獎典禮」在浙江西塘舉行。這場時長約2小時的中國文旅全產業發展成果分享會,吸引全網超50萬人次的讀者閱讀相關報導、觀看線上直播。
借本次活動,錢江晚報圍繞「『常態化』和『後疫期』:旅遊的產業復甦和市場走勢」拋出了一些當下文旅行業工作者面臨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遊報社原社長高舜禮進行了解答和分享。
(Q:錢江晚報 A:高舜禮)
Q:7月14日我國已經有條件開放跨省遊,在這個時間段,您覺得旅遊業當前需要思考什麼問題?
A:第一是如何認識防控「常態化」,第二是怎麼積極復甦旅遊產業,第三才是思考未來,即「後疫期」旅遊市場會是怎樣。
Q:文旅人如何認識和理解防控「常態化」?
A:首先,我認為「常態化」不等於「後疫期」,原因有三。其一,疫情不會立即收尾和結束,熱點仍不時出現,說明「常態化」不等於「後疫期」;其二,疫情處於難以撲滅的狀態,很可能會與人類長期伴隨,這表明「後疫期」短時間還看不到;其三,也是對文旅人最有警示的一點——這一新形勢說明,不管你敢不敢,旅遊業還得考慮去復甦;期望疫情過後再去發展,無異於是坐以待斃。
我覺得文旅部門也好、企業也好,在「常態化」時期更應講科學防疫、要儘快復工復產。
目前有個別地方在「自行其是」、「層層加碼」:不管疫期風險等級,凡是外來人員一律另眼相待,輕則要求出示諸多證明,重則居家隔離或檢查核酸;有的仍嚴格限制聚集,對各類節會和商務活動層層審批。的確,延續原有的防控措施,對監管者最為省事和保險,但也是一種「懶政」,是以「土政策」來抗衡國家的防疫政令,對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是很大的阻礙。
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就復工復產下過若干文件,要求低風險地區「全面復工復產,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高風險、中風險地區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按照此要求評價旅遊業的復工復產,全國很多地區既沒有做到「全面」,也沒有做到「儘快恢復正常」,有些地方還有很大差距。
↑高舜禮做演講
Q:如果像您說的文旅業要科學防疫,儘快復工復產,那麼現在最需要主管部門做什麼?
A:我認為影響旅遊產業復甦有三個因素,一是民眾普遍對疫情尚有疑慮或懼怕心理,不急於考慮出遊;二是地方主義的加碼管控,增加了出遊者的擔心,比如跨省需要辦理各種『健康碼』或者其它手續要求;三是行業或部門出臺的限定政策,給決策出遊或接待帶來了影響。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多地教育部門、中小學校不主張今年暑期學生出遊或開展夏令營活動。
政府和企業認清了這三點原因,就可以從自身角度嘗試破題。
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勇於擔當,防疫與恢復生產生活是「一體兩面」,所以需要在防疫和生產上找到一一個平衡點。對旅遊業來說,服務流動人群是其本職,若要加快旅遊業恢復生產,就必須得有人員流動,減緩和控制人員流動,就等於扣減了它的生產和服務原材料;很多地方把一些節慶、會議、商務、展會等變成線上活動,雖仍可籤約、可以交流、可以宣傳,但阻斷了旅遊企業經營接待的鏈條……這些都是不利於旅遊業恢復的。
所以,在疫情「常態化」下,行業部門應積極發揮專業職能,行業部門應該進行角色的重新審視——前一階段是嚴防疫情通過旅遊渠道傳播,「常態化」下則應充分發揮指導旅遊產業發展的職能,把儘快恢復生產生活的程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
行業部門可對防疫提出專業特點的指導意見,但應給予各地在接待服務環節一定的防疫裁量權。例如:全國性的文體活動搞不搞、省際旅遊搞不搞,應以全國疫情防控分等定級為依據,而不是「一地有疫,各地皆禁」。
對各地景區設定接待的承載量也不宜一刀切,既然景區接待已實行預約且有室內相隔1米的距離參照,如果景區全天各時段的接待遊客量相對均衡,當地就未必再有必要設定限額總量。
此外,行業部門應加強對旅遊產業恢復的調研,出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切實化解現實中的疑難問題,以切實加快旅遊業的恢復。
↑東錢湖上水帳篷營地宣傳照 景區供圖
Q:關於文旅復甦,最急迫的還是企業本身,當前很多旅遊企業都嘗試了自救的方式,比如攜程和飛豬的直播,旅遊社做帶貨或者產品代理銷售,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您覺得這些案例能提供哪些經驗和教訓?
A:旅遊企業積極作為是好事。
結合當下企業做的事,我也有幾點建議:第一是積極尋找客源,而不是等客上門。如能爭取承辦旅遊節慶、會議活動、景區考察,可使酒店住滿、餐飲被拉動;第二是加強上下遊聯合,不單打獨鬥,如機+酒的合作、旅行社+酒店的合作、景區+民宿等等;第三是適度開展促銷活動,如旅行社的直播帶貨、餐館的外賣優惠、景區發放優惠券。
但要注意的是,服務不打折。無論產品多麼優惠,服務不能缺斤短兩,必須足額足量。之前新聞報導有一些旅行社做這個低價酒店的套餐,然後找中小旅行社代理銷售,結果客人去了住不上房,預付款和旅行社口碑一下子損失嚴重。這類事件存在的問題在於旅遊交易一定要以法律合同為保障,才能保證經營者為遊客提供的是可靠的服務。這些案例也體現了旅遊從業者一種焦躁心態。
↑浙江安吉魯家村 景區供圖
Q:接下來您預測我國旅遊行業會如何變化?
A:對於多數旅遊企業來說,生死存亡應在疫期內就見分曉,「後疫期」重點將是調整期,存活下來的企業會重視戰略研究,審視和研究未來的業務方向、經營模式等。例如,旅行社可能會主動考慮多種經營,或加盟大企業,或進一步節省接待成本,針對散客化的發展趨勢,採取一人兼「司機+導遊+領隊」,把運作成本進一步壓低。而一些經營有難度的旅遊吸引物(各類景區)可能會考慮調整經營方向,甚至改做它用;一些經營不善的旅遊接待綜合體,也可調整改建為研學旅遊的基地或其它用途。
另外在投資方面,我認為旅遊仍將是被看好的重要領域,但投資開發與發展模式會加快轉型,主要體現在發展導向與產品質量上。「後疫期」理想的狀態是以遊客需求為主導,圍繞滿足遊客需求為投資導向。因此,以「門票經濟」(如門票、套票、車票、纜車票)為導向的發展模式,以人造觀光+遊樂遊戲為主的產品開發慣性,也應該逐步有所改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