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是一道非常有名的天津小吃,傳說慈禧太后也對它讚不絕口。下面就跟隨小編來看一下吧
「狗不理」包子(豬肉餡)
「狗不理」包子是名揚四海的天津小吃「三絕」之首,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其取名頗為怪奇。
清朝末年,天津侯家後南運河三岔口處擺起了一個賣包子的小攤。攤主叫高貴友,自幼學制蒸食。因其性格耿直倔強,小名又叫「狗子」,便被相熟的顧客戲稱為「狗不理」。
由於高貴友認真琢磨,不斷實踐,逐步摸索出和水餡,用半發麵製劑等獨特方法,使所制包子外形美觀、有咬勁、滿口香,吸引了許多顧客,買賣日益興隆,「狗不理」三個字也不脛而走。
據說,戊戌變法前後,直隸總督袁世凱進京時,曾將「狗不理」包子奉獻慈禧。慈禧吃後,非常滿意,傳下旨意,讓天津縣為她送包子。這樣一來,「狗不理」包子震動津門,聲名愈噪,終以嚴格的選料,獨特精細的製作和與眾不同的風味居於天津美食之首。
原料:富強粉五斤五兩,面肥二斤,豬肉(把三瘦七)三斤二兩,蔥末四兩,醬油六兩,小磨香油四兩,高湯鹼面適量,薑末、味精少許。
製法:
1.將豬肉中的軟骨、骨渣剔淨,再將肥、瘦肉搭配好,用鉸刀鉸碎(最好用大眼算子,鉸出大小不同的肉丁)。然後,將碎肉加薑末拌勻,攪上點勁。攪好後,把醬油一點點地慢慢入,使共「吃」到肉裡。上完醬油的肉最好放一下(放入冰箱更好),使醬油與肉完全融合。接著,再將高湯一點點攪入,見肉飾有黏性、軟硬適度時,放入蔥末、味精、香油、攪拌成餡。
2.富強粉五斤,加面肥、清水二斤五兩和成麵團,蓋上混布發酵。見有肥花拱起,並且不老不嫩時,便可將鹼水兌入,揉勻露透,略餳。餳好後,再將麵團放在撒上勃面的案板上,揉出光面,搓成長條,揪出一兩面四個的小面劑。
3.將面劑滾圓,摁扁,擀成直徑二寸四分的薄圓皮,包入三錢肉餡,收口捏嚴。掐包子時,拇指要均勻地往前走,同時,食指配合,用力將糯鬆開,做到褶花均勻,整齊美觀,每個包子的褶不少於十五、六個。最後,將包子生坯交屜,用旺火蒸五至八分鐘左右即熟。
特點:用料嚴細,操作講究,薄皮大餡,香美不膩,形似待放白菊。皮有咬勁,肉餡鬆軟一兜油。
「狗不理」包子(肉皮餡)原料:富強粉十二斤,面肥七斤五兩,豬肉皮十六斤,鮮蟹黃三斤,水發蝦幹一斤,蝦籽三兩,水發木耳八兩,菠菜二斤五兩,精鹽一兩,味精一兩,醬油一斤五兩,淨蔥一斤五兩,鮮姜一兩,大料二十瓣,香油一斤二兩,鹼面適量。製法:
1.將肉皮的油汙、豬毛刮去,洗淨,用開水略煮,撈出,再放入清水鍋內,投入蔥段一斤,姜塊、大料,上大火煮。待肉皮煮爛後,撈出,過涼,用攪刀攪碎。然後,先將醬油分次攪入,再將香油、蔥花五兩、味精、蝦籽和切碎的蝦幹、本耳、蟹黃、菠萊攪入肉皮,再用精鹽找好口,拌勻即成。
2.除勃面一斤二兩外,其餘麵粉、面肥與清水五斤四兩和成麵團。發酵、兌酸、下劑法與「狗不理」包子(豬肉餡)製法同。
3.擀皮、包製、蒸製法與「狗不理」包子(豬肉餡)製法同。
特點:肉皮軟糯,鮮香不膩,為「狗不理」包子傳統品種。
「狗不理」包子(三鮮餡)原料:富強粉十二斤,面肥七斤五兩,豬肉(肥三瘦七)十斤,鮮蝦仁五斤,水發海參四斤,雞蛋三斤,蔥末一斤二兩,婁宋一兩,清鹽一兩,味精一兩,醬油二斤,香油一斤二兩,高湯、鹼面、團粉、食油適量。
製法:
1.制餡方法與「狗不理」包子(豬肉餡)製法同。
另將雞蛋(六兩)打勻,與團粉、精鹽五錢調成雞蛋糊,下蝦仁抓勻,人溫油滑好。再將剩下的雞蛋打勻,調入精鹽五錢,用食油妙熟。最後,將蝦仁、雞蛋、水發海參切碎,攪入豬肉餡內,三鮮餡即成。
2.和面、發酵、對鹼、下劑法與「狗不理」包子(肉皮餡)製法同。
3.辨皮、包製、蒸製法與「狗不理」包子(肉皮餡)
製法同。
特點:餡料講究,鮮味突出,香醇味美。
怎麼樣,你學會了嗎?快去試一試吧,讓你足不出戶品嘗到天津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