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談起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 很多人都能夠脫口而出。但是有一項比「四大發明」還要久遠,而且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的創舉,反而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視。這項舉世無雙的創舉就是「火」。
「火」 作為現實生活中大家,司空見慣的生活必備用品,它的作用與貢獻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沒有「火」人類可能,依然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如果沒有「火」世界也將一片黑暗。
總而言之「火」 被發明出來之後,不僅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器,而且也是原始人由矇昧無知,走向文明與開化的重要標誌。民間關於「火」的傳說非常多,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鑽木取火」。
如果從神話傳說的角度去分析,生活在遠古時期的燧人氏,其實就已經發明了「火種」。並且用其炙烤食物、點燃火把和打獵,這其實也是「鑽木取火」傳說的由來。同時也證實了人類在當時,就已經掌握了取火以及用火的方法。
「火」的由來與實際應用
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再加上並未出現科技萌芽。所以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只能夠過著「靠天吃飯」自給自足的生活。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也無法通過「科技力量」,達到一個比較高端的水平。
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人基本上都以「冷食」為主。因為他們並沒有發明,火柴、打火機等可以隨時生火的「火種」。即使是他們懂得生火做法,也一定是想法設法的保存火種,只有這樣才不至於「生啖其肉」。
但事實上,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一些比較原始的生火方法。在我國流傳得較為久遠的,一個關於取火的傳說,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鑽木取火」。這種取火方法雖然原理比較簡單,但是操作起來就十分困難。
尤其是當「火種」熄滅之後,要想再取火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但是在周代的時候,由於取火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所以人們甚至有「熄火再燃」的習俗。
《周禮·月令》中曾記載「鑽木取火」,一年四季要用不同的樹木取火。即「春柳木,夏用棗、杏或桑柘,秋用柞木,冬用槐木、檀木」。每到換季的時候都需要「熄火」,然後根據不同季節選擇合適的木材,通過「鑽木取火」的方式再次獲得火種。這種做法後來被稱「更火」或「改火」。
1.燧人氏「鑽木取火」和「以石擊石」取火
傳說燧人氏曾看到過枯木燃起火苗,於是就嘗試著用盡各種,可以讓枯木起火的方法。最終他發現用乾燥的樹枝,在枯木上反覆旋轉可以出現火苗。於是就將「鑽木取火」的方法,親自傳授給了當時的人們。
還有一個傳說是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燧人氏,在用石塊擊打野獸時,發現石頭之間相互碰撞可以產生火花。於是受到了啟發的燧人氏,就開始反覆琢磨「以石擊石」的生火方法。他發現石頭撞擊時發出的火花有一定熱度,而且也可以點燃枯草並燃起火苗。
這些關於「火種」起源的傳說,雖然並未有比較真實的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國遠古時期,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並且開始拋棄吃生肉、喝生血的陋習,從此人類生活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這其實就是遠古人對「火」的一次有效嘗試,這次嘗試不僅證明了「火種」起源,而且也讓「火種」在人類生活中,發揮出了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火種發明出來之後,由於沒有良好的保存方法,所以火種熄滅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2.陽燧:古代「打火機」
(1)關於「陽燧」的記載
古人雖然掌握了鑽木取火,以及「以石擊石」取火的技術。但由於這項技術的推廣並不徹底,或者說並不具備隨身攜帶的優勢,所以很多沒有掌握這項技術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在吃「冷餐」。
直到先秦時期,「陽燧」被發明出來之後,人們在取火的時候才更加方便。據《周禮·注》中記載:「陽燧取火、鑑鏡取水,莽草燻魚。」大意是用「陽燧」取火之後,可以點燃蟒草燻魚吃。
《考工記》中也有關於「陽燧」的記載:「今司宰有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這段話不僅寫出了「陽燧」的形狀,外形類似於一個圓形鏡面,可以用「陽燧」取明火,即可以隨時隨地取出火來。
(2)「陽燧」的使用原理
如果從「陽燧」的實際功能上去看,其實與現代人所使用的「打火機」 頗為類似。「陽燧」作為古代的一種取火工具,不僅是古人用火的一個進步,而且也讓取火變得更加簡單一些。
根據古書上的記載「陽燧」取火,實際上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陽燧」其實就是一個類似於銅鏡的東西,中間薄邊緣厚可以起到聚焦作用。然後再將聚焦之後的陽光,折射到易燃物上就可以取火了。
但是「陽燧」 有一個比較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只能在太陽高照之時才能發揮作用。而且這種高級的東西,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使用。民間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而且受階級限制他們也不敢用。
3.民間取火用「石燧」
大多數情況下民間取火,實際上還是「鑽木取火」,或者使用比較廉價的「石燧」。所謂「石燧」就是「以石擊石」。用容易敲打出火星的石頭,彼此撞擊之後所產生的火星點燃可燃物取火,這其實也是「打火石」的雛形之一。
「石燧」取火的方法,其實也可以稱為「石火」或者「打火石」。關於「石火」可以從,西晉大文人潘嶽的詩文,「煩如敲石火」中略見一斑。當然關於「石火」詩歌還有很多,比如,「夜發敲石火,山林如晝明」以及「深爐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等。
雖然這種方法看起來比較笨拙,而且有的時候失敗率也比較高,但是卻可以解決民間的取火問題。至於「鑽木取火」的方法,到了魏晉之時就已經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只是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偶爾能看到使用「鑽木取火做飯、煮茶的現象。
4.「發燭」
明朝《南村輟耕錄》曾記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枇蚧僕磕酒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這段記載中所說的「發燭」,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點火工具了。
「發燭」的主要原料就是帶有油脂的松木,使用道具將這種木頭切割成薄片,然後與「枇蚧」混合便成了一種易燃物。「枇蚧」是古代的是一種小蟲子,這種蟲子的身體可以分泌「蠟」質。所以二者的混合物才更容易點燃。
在使用「發燭」的時候,只需要用「石燧」敲擊出來的火星,就足以點燃「發燭」。無論是用來做飯、煮茶還是照明,其實都是一種十分方便而又簡潔的做法。尤其是「發燭」的價格相對來說比較便宜,所以在民間的使用率非常高。
5.「火寸條」即「火柴」前身
實際上古代人使用的「火寸條」,就是「發燭」的一種變體。簡單的說就是將松木裁切成小木棒。然後在木棒上蘸取火藥和硫磺,或者直接將松木小棒浸泡在硫磺裡,待曬乾之後做成「火寸條」。
這種製作方便、使用簡單的「火寸條」,不僅可以被快速點燃並冒出明火,而且也可以長期保存並隨身攜帶。但是不知因何沒有在古代得到推廣,反而是在近代時成為了一種進口的「洋火」。
6.火摺子
「火摺子」其實是一種更為簡便的取火用具,一般多用於點火或者照明。它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用廢舊粗糙的紙張,捲成粗壯而又厚密的筒狀物。然後在其中心塞入化學物質磷,使用之前可以先將其點燃,然後在與空氣隔離便可以自熄。
想使用的時候只要用力一吹,「火摺子」就可以使其復燃。這種取火工具多用於民間做法點火,或者用於夜行夜襲。由於「火摺子」便於攜帶,而且還可以起到簡便照明的作用,所以在民間的流傳範圍特別廣。
「火種」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和作用
相信大家已經對古人取火的方式,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所以,古代人無論是做飯、煮茶、洗澡,還是照明或取暖等,其實都可以輕鬆利用火種達到這些目的。雖然王鞏貴族取火的方式要比民間高級,但是火種作為一個沒有等級的自然饋贈,對整個人類都具有無法用語言形容的貢獻。
人類開始用火炙烤食物,就邁出了向文明發展的第一步。這其實也是人與動物,真正區別開來的關鍵要素。如果從考古歷史角度去分析,其實中國最早用火的是,生活於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
當元謀人開始用火烤熟食物,並吃上了「熟食」之後,不僅促進了人類體質發育,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大腦發育。所以筆者認為「取火」和「用火」,雖然看似簡單的兩個基本動作,但卻標誌著古代中國人,向文明開化更近了一步。
當「火種」出現之後,不僅參與了人類的整個發展史,而且從古至今也從未離開過人類的生活。無論是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還是現代人的品質生活,其實都無法與「火」徹底決裂。這也預示著「火」的出現,才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根基。
結 語
事實上從「鑽木取火」開始,古代人就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了「火」以及取火的方法。無論是「以石擊石」還是「陽燧」或「石燧」,其實都體現出了古人的進取精神。他們並未停留於「鑽木取火」的低級階段。
而是通過不斷努力與發展,將「火」以及「取火」的方式不斷改進和替代,最終發明出了更加適合人類需求的取火方法。雖然「洋火」出現之後,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取火方式,但是古人創作的「鑽木取火」,在當今社會中依然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王旭蘊《中國古代在取火方法方面的發明》
金陵《古人沒有打火機怎麼生火?》
曾秋月《取火方式的演變與現代火器具設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