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聞名,人稱其為七絕聖手。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
王昌齡的七絕作品經常採用比興手法,意境深邃。比如他的邊塞詩,節奏明快,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的閨怨詩,心理刻畫極其細膩,感情描繪更富有波瀾。
不過王昌齡的詩歌作品也是題材豐富,除了絕句還有律詩,雖然不如七絕那樣影響深遠,但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下面介紹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萬歲樓
唐代:王昌齡
江上巍巍萬歲樓,不知經歷幾千秋。
年年喜見山長在,日日悲看水獨流。
猿狖何曾離暮嶺,鸕鷀空自泛寒洲。
誰堪登望雲煙裡,向晚茫茫發旅愁。
萬歲樓位於潤州(即鎮江),建於春秋時的吳國,在晉代時進行過修繕。此後因為各種原因,樓的整體結構雖然完好,但很多地方都變得殘缺不堪。
詩人被貶多次,經常在晨霧暮雪間跋涉。有一次在旅途中經過此地,看見高樓聳立,卻風雨飄搖,便很有感觸,於是就記錄於詩行。
首聯點題,同時介紹其地點和外觀。雖然名為萬歲樓,其實都是建造者借它寄寓美好的期望,希望萬世永存、長壽不老。不過細數起來,也確實經歷了無數個春秋,所以詩人用「幾千秋」,也不算太過誇張。
「巍巍」二字,道出了萬歲樓的宏偉,可以想像當年,它剛剛拔地而起時,不僅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也曾讓無數人仰望,更令很多人對他充滿了無限的閒暇和憧憬。如今雖然還屹立在江畔山巔,但經過多少風吹雨打,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再。
接下來作者採用擬人手法,描寫十分生動。萬歲樓就像一位滄桑的老者,無論人世間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他都靜靜地矗立在此,卻連年喜看青山不改,更日日愁見江水獨流。
彈指間已是幾千年,朝代更迭、世事變幻,滄海桑田、似夢如幻。吳楚爭霸早已成為傳說,伍子胥的故事也家喻戶曉,雖然青山依舊、江水靜流,但是倏忽間,多少英雄豪傑都被雨打風吹去。
詩人既是現實生活中的旁觀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作者用「萬歲、千秋、年年、日日」,時間跨度越來越短,讀者也仿佛感到時代的腳步也越來越急促,似乎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王昌齡也一定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半世蹉跎、卻功業未就,於是頸聯抒寫了一種悲情。山林裡的野獸還在山上棲息,江畔的水鳥還在水邊生長,作者藉助「猿狖、鸕鷀」等意象,表達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受,也鮮明地傳達出詩人對王朝更迭、千年剎那的悲愁,更引人深思。
最後詩人再次抒寫孤寂的心緒,站在雲煙繚繞的萬歲樓上,獨對即將墜落的夕陽,體驗著羈旅鄉愁,心中的惆悵卻無人可訴。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作者乍悲還喜,似悟卻迷,最後用「誰堪」二字,結束前面的思考,又向後世發出提問。但詩人又問而不答,不是鈍口拙腮 ,而是大智若愚,更顯得餘韻不斷、弦外有音。
縱覽王昌齡的這首七律,雖然語言淺顯、抒寫流暢,卻水平高超、寓意深遠。作者不僅巧妙地採用擬人手法,而且還虛實相映地展現出猿狖悲啼、江水流動的畫面。同時詩人又非常好地把握了時間的跨度,令人產生一種緊迫感。
最後的結尾也是意味深長,啟迪後世思考。浩浩樓頭,詩人登高望遠,卻滿懷悲愁;而魏巍高樓,卻靜靜佇立,無喜無憂。縱然雲煙繚繞,而絕無紅塵煩惱;任憑世事變幻,卻一直內心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