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2020-12-15 品詩賞詞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聞名,人稱其為七絕聖手。王昌齡28歲進士及第,雖然才華超凡,但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經被流放到嶺南,後來又擔任江寧丞,這期間他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著名詩人都有詩歌唱和。

王昌齡的七絕作品經常採用比興手法,意境深邃。比如他的邊塞詩,節奏明快,充滿了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的閨怨詩,心理刻畫極其細膩,感情描繪更富有波瀾。

不過王昌齡的詩歌作品也是題材豐富,除了絕句還有律詩,雖然不如七絕那樣影響深遠,但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下面介紹王昌齡很罕見的一首七律,語言淺顯,卻寓意深遠。

萬歲樓

唐代:王昌齡

江上巍巍萬歲樓,不知經歷幾千秋。

年年喜見山長在,日日悲看水獨流。

猿狖何曾離暮嶺,鸕鷀空自泛寒洲。

誰堪登望雲煙裡,向晚茫茫發旅愁。

萬歲樓位於潤州(即鎮江),建於春秋時的吳國,在晉代時進行過修繕。此後因為各種原因,樓的整體結構雖然完好,但很多地方都變得殘缺不堪。

詩人被貶多次,經常在晨霧暮雪間跋涉。有一次在旅途中經過此地,看見高樓聳立,卻風雨飄搖,便很有感觸,於是就記錄於詩行。

首聯點題,同時介紹其地點和外觀。雖然名為萬歲樓,其實都是建造者借它寄寓美好的期望,希望萬世永存、長壽不老。不過細數起來,也確實經歷了無數個春秋,所以詩人用「幾千秋」,也不算太過誇張。

「巍巍」二字,道出了萬歲樓的宏偉,可以想像當年,它剛剛拔地而起時,不僅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也曾讓無數人仰望,更令很多人對他充滿了無限的閒暇和憧憬。如今雖然還屹立在江畔山巔,但經過多少風吹雨打,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再。

接下來作者採用擬人手法,描寫十分生動。萬歲樓就像一位滄桑的老者,無論人世間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他都靜靜地矗立在此,卻連年喜看青山不改,更日日愁見江水獨流。

彈指間已是幾千年,朝代更迭、世事變幻,滄海桑田、似夢如幻。吳楚爭霸早已成為傳說,伍子胥的故事也家喻戶曉,雖然青山依舊、江水靜流,但是倏忽間,多少英雄豪傑都被雨打風吹去。

詩人既是現實生活中的旁觀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作者用「萬歲、千秋、年年、日日」,時間跨度越來越短,讀者也仿佛感到時代的腳步也越來越急促,似乎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王昌齡也一定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半世蹉跎、卻功業未就,於是頸聯抒寫了一種悲情。山林裡的野獸還在山上棲息,江畔的水鳥還在水邊生長,作者藉助「猿狖、鸕鷀」等意象,表達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受,也鮮明地傳達出詩人對王朝更迭、千年剎那的悲愁,更引人深思。

最後詩人再次抒寫孤寂的心緒,站在雲煙繚繞的萬歲樓上,獨對即將墜落的夕陽,體驗著羈旅鄉愁,心中的惆悵卻無人可訴。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作者乍悲還喜,似悟卻迷,最後用「誰堪」二字,結束前面的思考,又向後世發出提問。但詩人又問而不答,不是鈍口拙腮 ,而是大智若愚,更顯得餘韻不斷、弦外有音。

縱覽王昌齡的這首七律,雖然語言淺顯、抒寫流暢,卻水平高超、寓意深遠。作者不僅巧妙地採用擬人手法,而且還虛實相映地展現出猿狖悲啼、江水流動的畫面。同時詩人又非常好地把握了時間的跨度,令人產生一種緊迫感。

最後的結尾也是意味深長,啟迪後世思考。浩浩樓頭,詩人登高望遠,卻滿懷悲愁;而魏巍高樓,卻靜靜佇立,無喜無憂。縱然雲煙繚繞,而絕無紅塵煩惱;任憑世事變幻,卻一直內心淡然。

相關焦點

  • 黃庭堅很罕見的一首五律,開篇就極具理趣,尾聯更寄託深遠
    下面介紹黃庭堅很罕見的一首五律,開篇就極具理趣,尾聯更寄託深遠。奉和文潛贈無咎,篇末多見及,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為韻宋代:黃庭堅龜以靈故焦,雉以文故翳。本心如日月,利慾食之既。他才華橫溢,乃是江西詩派的開創者,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他入世後曾擔任了8年的國子監教授,並在此期間與蘇軾締結了深厚友誼,情兼師友,終生不渝。黃庭堅在秘書省任職期間,和同住京師的張耒(字文潛)、晁補之(無咎)經常來往,彼此詩歌唱和,心情愉快。這首詩便是他們的唱和之作,以「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八字作韻腳,顯示著他們同氣相求,交誼深厚。
  • 一首五言詩,語言樸實無華,卻因寓意深遠,而流傳千古,歷傳不衰
    用燃燒豆莖煮豆子的情形,來比喻手足相殘之事,文字和寓意都表達得非常通俗易懂。後人往往在勸阻兄弟之間互相傷害的時候,都會用上詩裡的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七步詩》相傳是曹植的即興之作,當時,魏文帝曹丕對其滿腹經綸又通曉國事的才華嫉妒又怨恨,於是遇事經常為難他。
  • 蘇軾很罕見的一首七律,極富想像,盡顯氣勝勢飛之美
    下面介紹蘇軾很罕見的一首七律,極富想像,盡顯氣勝勢飛之美。浴日亭北宋:蘇軾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已覺滄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蘇軾的這首七律描繪了夜半日出時的壯麗景象,意境豐富多彩、景象千變萬化,而且靜中見動、動中有靜,令人感覺如臨其境。蘇軾非常注意從不同角度,闡述其對景物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即使寫同一處山水景物,也絕少雷同重複。
  • 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黃鶴樓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還曾模仿這首《黃鶴樓》做過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
    荊公的作品形式多樣、意境深遠,但主要是寫景抒情、詠物言志,十分精工深婉,寓悲壯於閒淡之中。但是王安石也很有個性,經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開篇就不同凡響,荊公的氣魄非比尋常。
  • 一首不合規則的七律,竟然好到詩仙李白不敢題詩
    傳說他因為看到一首當時無名詩人的詩寫的太好而放棄題詩,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首詩有什麼好呢?中國唐朝開元年間的一天,矗立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憑欄遠眺,只見江水濤天,李白頓時覺得心胸開闊詩興大發,他高興的撲紙磨墨準備提筆寫詩,突然他發現牆上有幾行不起眼的小字,是一個叫崔顥的人寫的一首詩,李白看了又看逐字推敲著。過了一會兒李白搖搖頭,他覺得這首詩寫的太好了。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出身貧寒的王昌齡在30歲之前一直是以農耕維持著自己的生活,直至30歲時才進士及第,後經過多次的浮浮沉沉,最終被貶的地點是龍標,任龍標尉(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可謂是家喻戶曉),最終在安史之亂中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 白居易的一首七律,開篇美如畫卷,尾聯更顯悠閒恬淡
    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的一首七律,開篇美如畫卷,尾聯更顯悠閒恬淡。宿湖中白居易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桔萬株金。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這首七律是作者出任蘇州刺史時所作,詩中描繪了太湖的迷人景色,更表現出詩人在繁雜的公務之餘,暢遊山水、悠然自得的輕鬆心境。開篇便描繪了一幅水天一色、晚霞絢爛的美麗畫卷。首聯點明是傍晚時分,在太湖之畔,詩人在遊船上極目遠眺,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深不見底;湖畔上種植著各種樹木,樹影重疊、晚霞斜照,顯得十分幽深。
  • 麥明詩分享一首英文詩,被翻譯為七個中文版本!喜歡哪個版本?
    都說中文博大精深,此話一點都不假,中文歷史悠久,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而中文的種類、表達方式等亦有好多。如果有一首英文詩,究竟可以被翻譯為多少種版本呢?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這首名為《I am afraid》的英文詩中,單詞都非常淺顯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但即使李太白,在七絕詩的領域中也不得不向一個人俯首稱臣,那就是有「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的進士,因為他曾在開元二十二年擔任過江寧丞,所以被後世稱為「王江寧」。在詩歌創作上,他擅長七絕,以思路縝密、清晰聞名於世,獲得了「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創作的一首邊塞詩。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32: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唐61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玉壺賞析:《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芙蓉樓作者簡介: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
  • 王昌齡與救命仙草
    我們都讀過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那年,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以抒發感憤,寄託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我寫了一首七律
    七律.七月半別吟作者/肖連成任爾秋風欺老叟,每於靜夜對霜庭。醉心陋室常狂傲,酣夢東籬不願醒。興來寫了一首七律,也算是表達自己在這一天的心情吧,所以給這首七律起了一個與節日無關的題目,叫:「七月半別吟」。「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宮上元賜福,地宮中元赦罪,水宮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唐代:劉禹錫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順科。鄧禹功成三紀事,孔融書就八年多。已經將相誰能爾,拋卻丞郎爭奈何。這是一首唱和詩,創作於大和五年十月。當時劉禹錫赴任蘇州途經洛陽,停留15日,與白居易、崔群等朝觴夕詠,作詩為寄。樂天是白居易的字,敦詩是崔群的字。三人同齡,都生於唐大曆七年。崔群19歲登進士第,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授宰相。
  • 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七絕聖手」王昌齡最深情的一首送別詩,其盛名不在《芙蓉樓送辛漸》之下。全詩如下:《送柴侍御》沅水通流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王昌齡,相信詩詞愛好者不會陌生,在唐代,雖然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但他也絕對算得上一流的詩人,他有著「四大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之一、「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在七絕領域,能與之媲美的人不多,估計只有李白,
  • 王昌齡很霸氣的一首詩,通篇描寫得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其實對於任何一首唐詩來說,它都有著其獨特的魅力,雖然有一些作品它表面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只要細細品來,再結合當時詩人的經歷,以及情感歷程,則是會發現這些作品其實另有深意,而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再去讀這些作品最是令人感動。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文|小航的紅樓詩歌夢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其實七律之前也有個非常著名的,他幾乎是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的。
  • 王昌齡在寺廟禪房的牆壁上,隨手題寫了一首詩,最後兩句猶如偈語
    蘇軾的苦難自然是令他悲痛欲絕,然而唐朝有一位詩人,他同樣很悲慘,也就是盛唐時期的王昌齡,作為那個時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也是完全可以媲美,李白和杜甫等人,另外他也著名的邊塞詩人,寫過了無數經典的邊塞詩,其中一些經典的詩句,那也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例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