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2021-01-09 騰訊網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閱讀古詩——《黃鶴樓》,作者是唐代詩人崔顥。

崔顥(hào),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黃鶴樓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還曾模仿這首《黃鶴樓》做過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那咱們就來看看這首讓李白為之擱筆的千古名詩吧。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咱先說幾個名詞注釋哈。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飄蕩的樣子。歷歷:清楚可數。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衝沒。鄉關:故鄉。

《黃鶴樓》全詩

好啦,知識點都講給各位大大了,有興趣的拿出小本本記下來吧。酒桌上拿出來嘮嘮,那就是低調的奢華啊!話不多說,開始翻譯全詩嘍!

昔人已乘黃鶴去

過去的仙人已經坐著黃鶴飛走了

此地空餘黃鶴樓

這地方只留下空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裡

白雲千載空悠悠

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

芳草萋萋鸚鵡洲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黃昏了,暮色漸漸漫起,哪裡是我的家鄉

煙波江上使人愁

看江面煙波渺渺更讓人生出煩愁

這首詩是作者還鄉途中逗留武昌時所作。作者登臨黃鶴樓,遙望汴州感到家鄉越來越近,思鄉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筆寫成了這首滿懷鄉愁的詩作。唐代諸多詩選,七律部分《黃鶴樓》開篇或壓卷,是因為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是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在已經沒有了,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

在這裡,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好啦,這首《黃鶴樓》就先說到這吧,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評論補充。挖個小坑吧,《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詞大家還記得它的內容是啥嗎?同樣歡迎留言回答~

文/古韻琦談

品味詩詞曲文意蘊,融於生活點滴

相關焦點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意思是說,西湖之所以聞名遐邇,是因為有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寫詩讚美它。而且蘇軾在杭州任知州的時候,還疏浚西湖,挖泥築堤,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將之命名為「蘇堤」。其實,在武漢,還有一個東湖,風景也十分秀麗,但是比起西湖的人盡皆知,恐怕國人很少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充分說明,名勝古蹟都是需要文化加持的。中國的山非常多,泰山、廬山最出名,因為有杜甫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歌詠它們。
  • 這首詩堪稱唐詩七律之最,李白都望塵莫及,黃鶴樓因該詩聞名於世
    崔顥是與李白同一時期的唐代詩人,二十歲時便中了進士,可謂少年得志。但這光芒似乎只在中進士前後短暫的閃耀了下,之後就悄無聲息了。他擔任過尚書司勳員外郎,但政績上沒什麼聲譽。詩名也不是很好,時人評價他「少年為詩,意浮豔,多陷輕薄」。當時著名的詩人、曾邀崔顥至家做客。
  • 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
  • 李白與黃鶴樓擱筆亭
    亭名取自盛唐時期黃鶴樓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勤員外郎,人稱崔司勳。他從邊地歸來遊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據傳,號冠「鬥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並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崔顥《黃樓》一詩令李白折服擱筆,很快為人傳誦,黃鶴的聲名傳揚得更為久遠。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 李白為了崔顥一度擱筆?談談李白與崔顥的「愛恨情仇」
    我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的~悄咪咪告訴大家,這兩首詩裡其實蘊藏著兩位文豪的有趣故事,有空的話不妨跟著我了解一下吧~第一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崔顥在登黃鶴樓時有感而發留下的《黃鶴樓》,並且這首詩成為他的代表作,被後世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你們是不是想問,那和詩仙李白有半毛錢關係嗎?那關係可大了。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蓋過李白、杜甫等詩作大家的作品,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也稱嚴滄浪,在他的《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的《黃鶴樓》為首。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被後人譽為「七律第一」,也一度被人稱為黃鶴樓的絕唱。自崔顥寫下這首詩後,唐代詩人便競相傳唱、模仿,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
  •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七律詩,句句押韻,至今無人能超越
    要說到我國古代的詩詞,詩肯定繞不開盛唐,詞必跳不過兩宋。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我們目前流傳的數量最大的,一般都是格律詩,這種體裁格式固定,押韻上口,所以流傳的比例很大,但是唐詩中其實還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古風詩等,還有一些萌芽階段的長短句。
  • 李白號稱詩仙,為何七律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專家:詩壇之幸
    頂著「詩仙」之名,按道理水平自然要比一般的詩人高明不少,但事實上,有一種詩體李白卻連有些二流詩人都敵不過,這就是七律。唐代詩壇七律寫得最好的幾個人包括杜甫、李商隱、杜牧等名家,李白的七律長期輸給杜甫也就罷了。當年還沒寫幾首詩,充其量只是二流詩人的崔顥寫了首《黃鶴樓》,據說硬是讓李白擱筆了。
  • 一首不合規則的七律,竟然好到詩仙李白不敢題詩
    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聞名遐邇,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均在此題詩留字,詩仙李白也曾登臨黃鶴樓卻未題詩,這是為什麼呢?傳說他因為看到一首當時無名詩人的詩寫的太好而放棄題詩,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首詩有什麼好呢?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到唐代時已具規模,後來更屢遭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到如今更是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崔顥生在盛唐,早年間的詩作浮豔輕薄,後來他漫遊邊塞,詩風也因此一改穠豔,而多了些許風骨。這首《黃鶴樓》據說便是他漫遊到湖北武昌時所寫。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張發安文評:《極富張力,氣象渾厚——唐詩七律之冠審美談》
    極富張力,氣象渾厚 ——唐詩七律之冠審美談文/張發安 編輯/磐石 唐詩七律之冠,歷來有爭議。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道:「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明代學者胡應麟則認為杜甫的七律《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今見康震教授(北師大博士生導師)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中說: 「文無第一」……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唐詩第一」也有很多人不認可。但是似乎有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爭議並不多,這便是老杜的《登高》。
  • 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然而獨有此詩流傳日本,且婦孺皆知
    《全唐詩》收錄了唐詩大約有5萬多首,詩人有2000多位。其中經典絕句、五律、七律多不勝數。但是在後人的評論中,卻有這樣一句評語:「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然獨此詩流傳日本」。這裡的「此詩」顯然是一首七絕,不過這首七絕指的是哪首詩歌?且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因為李白,武漢與江蘇有了「唐詩情緣」
    說起詩詞,湖北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中國詩詞史上不能繞開的重鎮,從屈原的《楚辭》到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到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詩的湖北」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經典名篇。詩詞也將湖北和江蘇這兩個長江之濱的文化大省聯繫在一起。武漢與南京、武漢與揚州之間,各有一段「唐詩佳話」。
  • 《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
  • 論寫詩,李白一生只輸給過一個人,還心服口服!
    李白的詩歌成就幾乎沒人能夠超越,畢竟「詩仙」的名號可不是白來的。從小我們就會學習很多古詩詞,其中最多的便是李白的詩作。無論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都是千古經典。要說李白在寫詩這方面輸給過誰,還真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崔顥。
  • 如果只選一首 您認為李白最著名的詩是哪一首?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 唐詩三百首》裡,幾乎每一個類別下都有李白的詩。每個人都能背幾句李白的詩詞,但是隨時隨地可以通篇背誦的能有幾首呢?如果只選一首詩的話,您覺得李白最著名的是哪一首詩呢?老街列出十首個人認為很多人能夠背過的李白作品,大家看看自己認為最著名的那一首是否在其中?
  • 唐詩三百首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
    唐詩300首都是最優秀的唐代詩人的最優秀作品,李白,杜甫都各有30多首詩入選。有的詩人的作品就很少,比如本文要說到的這個詩人崔顥。崔顥在唐詩300首當中只有兩首詩歌入選。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七律《黃鶴樓》,還有一首就是他的長幹曲。尤其是他的這首七律《黃鶴樓》,堪稱唐詩三百首當中最富盛名的唐詩,還流傳著一段李白才不如人的故事。我們先來看下這首唐詩的主題內容: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上以杜甫詩最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 一個唐朝的「情聖」,憑藉一首詩,讓李白東施效顰
    如果要問在唐代,律詩誰做得最好,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年少成名的詩仙李白,或者說是大器晚成的詩聖杜甫,亦或後世存留詩歌的數量,約為前兩人之和的白居易……總之並無定論。但是要論律詩中的魁首,大家則普遍認為,非崔顥的《黃鶴樓》莫屬。這首七言絕句,不光留名千古,還曾讓一代詩仙李白無奈「擱筆」。後來李白回去後,很不服氣,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不過和崔顥的詩一比,無異於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