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閱讀古詩——《黃鶴樓》,作者是唐代詩人崔顥。
崔顥(hào),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黃鶴樓
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還曾模仿這首《黃鶴樓》做過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那咱們就來看看這首讓李白為之擱筆的千古名詩吧。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咱先說幾個名詞注釋哈。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飄蕩的樣子。歷歷:清楚可數。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衝沒。鄉關:故鄉。
《黃鶴樓》全詩
好啦,知識點都講給各位大大了,有興趣的拿出小本本記下來吧。酒桌上拿出來嘮嘮,那就是低調的奢華啊!話不多說,開始翻譯全詩嘍!
昔人已乘黃鶴去
過去的仙人已經坐著黃鶴飛走了
此地空餘黃鶴樓
這地方只留下空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裡
白雲千載空悠悠
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
芳草萋萋鸚鵡洲
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黃昏了,暮色漸漸漫起,哪裡是我的家鄉
煙波江上使人愁
看江面煙波渺渺更讓人生出煩愁
這首詩是作者還鄉途中逗留武昌時所作。作者登臨黃鶴樓,遙望汴州感到家鄉越來越近,思鄉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筆寫成了這首滿懷鄉愁的詩作。唐代諸多詩選,七律部分《黃鶴樓》開篇或壓卷,是因為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於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是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在已經沒有了,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詩篇所展現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於繪畫美。
昔人已乘黃鶴去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
在這裡,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此外,雙聲、疊韻和疊音詞或詞組的多次運用,如"黃鶴"、"復返"等雙聲詞,雙聲詞組,"此地","江上"等疊韻詞組,以及"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造成了此詩聲音鏗鏘,清朗和諧,富於音樂美。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好啦,這首《黃鶴樓》就先說到這吧,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評論補充。挖個小坑吧,《登金陵鳳凰臺》,這首詞大家還記得它的內容是啥嗎?同樣歡迎留言回答~
文/古韻琦談
品味詩詞曲文意蘊,融於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