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2020-12-18 詩文天下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注意上面兩位的原話,前者的前提條件是「唐人七言律詩」,而後者的前提條件是「古今七律」。他們分別提到了兩個時間概念,即唐代和古今,雖然「古今」的時間概念其外延遠比「唐人」更寬更遠,但實質上這兩個概念對於賞析這兩首詩來說,不是很緊要,畢竟杜甫也是「唐人」。緊要的是他們共同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體裁概念,即七律。而崔顥的《黃鶴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律詩。

崔顥《黃鶴樓》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半古半律,前四句完全不合律詩格律。後四句雖在韻律上勉強符合律詩要求,但頷聯的對仗又顯不工,比如「鸚鵡洲」對「漢陽樹」,前者是一個名詞,而後者則是組合詞,即「漢陽的樹」。後人評此詩,完全是由於確實寫得好,有很深厚的美學意蘊,以氣象勝,所以也就接受並認可了這首奇怪的「律詩」。認可歸認可,以古代文人的較真勁兒,問題還是要指出來的。《瀛奎律髓》評價說: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唐詩廣選》中李賓之說:崔顥此詩乃律間出古,要自不厭。《刪訂唐詩解》也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歷代詩法》中說:此如十九首《古詩》。此類評價還有很多。

近現代又有些人把律詩分為廣義和狹義,把《黃鶴樓》歸到廣義律詩,這是極不嚴謹的。從宋、明兩代的評價就能看出,《黃鶴樓》就是半古半律。又有人說,大概那個時候律詩還是可以寬鬆的吧,這也是不對的,律詩發祥於南朝,發展於初唐,到武則天的周時,沈佺期、宋之問等已經將律詩定型。

據說《黃鶴樓》此詩的盛名,得益於「李白擱筆」的典故。相傳李白登上黃鶴樓後,想揮毫題詩,但當他看到崔顥所題《黃鶴樓》後,表示嘆服,把筆擱下,並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人考證,李白擱筆是真的,但那兩句詩卻真的不是出自李白。清代湖北學者陳詩考證後指出:「李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詩,嘆服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臺。其後禪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原是藉此一事設詞,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後世為讚頌李白的謙虛和才華還專門在黃鶴樓一側建了個擱筆亭,清朝江夏縣令曾衍東為此撰聯「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

而李白在黃鶴樓擱筆後,在金陵鳳凰臺擬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世人皆知李白作詩向來不拘于格律,他這首《登金陵鳳凰臺》的律詩,雖也有一些不合格律之處,但遠沒有崔顥的《黃鶴樓》那麼離譜。而且後世普遍喜歡把《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來作比較,結果基本上各有千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周敬說:讀此詩,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敵《黃鶴樓》。一結實勝之。《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中說:若論作法,則崔之妙在凌駕,李之妙在安頓,豈相礙乎?

因此,如果把崔顥的《黃鶴樓》奉為「第一律詩」確實有些勉強。

小編的看法是(雖然小編不是名人,但談談看法總是可以的),杜甫的《登高》被奉為「第一律詩」,方是名至實歸。原因有二:一是在《登高》格律上完勝崔顥《黃鶴樓》。不僅字字句句都合律,且全詩四聯,每聯都對仗工整。杜甫格律上的造詣,非眾詩家可比,在唐代,如果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比如他還有一首世人傳誦的名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同樣也是句句工對。二是《登高》在氣象上並不輸於崔顥《黃鶴樓》,後面小編會有小篇幅的賞析。

杜甫《登高》原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登高:農曆九月初九為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猿嘯: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當地民謠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句。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萬裡:指遠離故鄉。

作客:客居,長年在外地,遠離故鄉。

百年:常用來比喻人的一生,這裡喻指晚年。

繁:形容詞動用,增多。

新停:新近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賞析】

杜甫,世人皆知。前段時間有個惡搞杜甫的表情包叫「杜甫很忙」,風行一時。這個確實有點唐突古人了,何況人家杜甫是位個性比較嚴肅的詩人。杜甫生於官宦世家,其祖上杜預是西晉時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滅孫吳,完成西晉統一大業的統帥之一。祖父杜審言也是唐代大大的詩人,杜甫曾說:「吾祖詩冠古。」工於五律,對近體詩之形成與發展,有很大貢獻。被後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杜甫的父親名頭就一般了,叫杜閒,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因此杜甫不僅有家學淵源,而且家底應該不薄,否則他不可能在長年東西流離,沒有多少收入的情況下,不但活得挺好,而且還有閒情逸緻吟詩、作畫、寫字。史載杜甫的畫和書法俱佳,從他詠過不少與書法有關的詩就能看出端倪。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那時杜甫正在夔州,已經五十六歲了。當時安史之亂已在四年前結束,但是各地方軍閥沒閒著,趁勢爭奪地盤。而此時杜甫本在嚴武幕府,卻因嚴武病逝而失去依靠,只好南下,想直達夔門,不想病魔纏身,所以又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這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首《登高》。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此詩亦如此。開篇即是歷代傳誦的佳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多個意象,自然成對,構成一幅悲涼的江天背景。字字精當,不可替代,彰顯詩人文字提煉藝術高超。頷聯更是大氣盤旋,雄渾遒勁。景中有情,「無邊」和「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蒼涼、深遠,傳達出「逝者如斯乎」般的千古感慨,以及壯志難酬的嘆息。前人把此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千年傳唱。頸聯開始抒發感情,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入手,由客居日久,飄泊經年,寫到晚年體弱多病,孤苦無依,悲戚之感油然而生,詩意也更為深沉;尾聯以對偶結,寫因時世艱難,而白髮日多,自己又窮困潦倒,因病斷酒,憂愁倍添。時世的艱難和個人的窮困,歸根結蒂是國家的悲哀,這是詩中要表達的憂國傷時這種深層次思想,也因此,杜甫自身的高尚情操就躍然紙上了。

【名家點評】

宋人楊萬裡《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宋人劉克莊《後村詩話》: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清人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云:此孫僅(小編註:孫僅,北宋狀元,大儒)所謂「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號萬竅」者。

相關焦點

  • 《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杜甫《登高》與崔顥《黃鶴樓》兩個都被成為第一 誰最好?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不過有人不這樣看,明朝的胡應麟就說詩聖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僅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 這首唐詩其實並不算律詩,為何卻被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
    中國有句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一方面說武者容易自滿,沒有人願意屈居人下,另一方面說文人謙虛,從不敢自稱第一。其實不然,歷來文學上的排名從來沒少過,初唐四傑王勃為首,唐宋八大家中韓愈列為第一,科舉考試中更有狀元榜眼探花,可見文人有時候也是要分個一二的。
  • 杜甫的那首《登高》,憑什麼被古今文人推崇至極?原來是因為這
    大概就是因為律詩規矩太多,束縛太多,向來天真爛漫的李白幾乎不寫律詩,他的整本文集也僅有8首律詩。反倒是和他齊名的詩聖杜甫,是寫律詩出名的。也許沒有杜甫,唐代的律詩還需要發展許多年,而杜甫的一首《登高》更是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在這個有著「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法的國家,杜甫的《登高》憑什麼被這麼推崇呢?
  • 論唐詩七律第一,崔顥的黃鶴樓名不副實,杜甫的登高才是曠絕古今
    其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毫無爭議排名第一,被歷屆文人成為「顧篇壓盛唐」,到近代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但作為難度最高的七律,到底哪首是七律第一,一直頗有爭議,爭議就集中在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黃鶴樓》是崔顥流傳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詩篇之一,崔顥僅靠這一首詩奠定了頂尖詩人的地位。
  • 《登嶽陽樓》被推古今登樓第一詩,傷了一批人,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嶽陽樓,位於湖南岳陽市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與湖北武昌黃鶴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如果加上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則為中國「四大名樓」,當然也有說江南三大名樓加山東「蓬萊閣」為中國四大名樓的。
  • 杜甫一首唐詩,雖然字字悲苦,卻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文學史上卻同時把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推向了盛唐七律第一的爭執之中。崔顥雖然在文學史上的名氣和杜甫相比相差太多,而且其經典之作《黃鶴樓》也並不見得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但因為經歷了李白擱筆、在七律還沒有定型之前就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詩歌的緣故,向來被文學史所看重。
  • 唐代最聞名遐邇的五首七言律詩,前兩首難分伯仲
    詩詞,仿佛浮在書頁上的一彎殘月,即使你合上書卷,也會在你內心灑下一道道似水光亮;詩詞,仿佛一方小軒窗,窗裡的人對鏡貼花黃,窗外的人早已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詩詞,仿佛一株雨後芭蕉,憂愁的雨滴滑落在黃昏,嘆息聲
  • 什麼是古風式的律詩?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我們在學習詩詞創作時,會注意到格律詩的幾個重要的規則。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
  • 《慶餘年》範閒一夜詩百篇,古今七絕第一、七律第一你知道麼
    《慶餘年》範閒一夜詩百篇,古今七絕第一、七律第一你知道麼悅讀文案 2019-12-20 14:14在剛剛播出的電視劇《慶餘年》中,北齊文壇大家莊墨韓在南慶夜宴之上污衊主人公範閒,將現代記憶帶到擁有相同語境時代的範閒豈能善罷甘休
  • 《登高》俯瞰《慶餘年》
    詩聖詩聖杜甫一曲《登高》,在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慶餘年》裡,經搬運大師範閒之口,傳遍莫須有的慶國王朝,在劇中被冠以「古今中外第一七言律詩」之盛名。《登高》一作,自其問世以來,便被歷代詩評家推崇,的確有千古第一律之名。明代胡應麟,評《登高》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楊倫亦在《杜詩鏡銓》中評論: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 為何崔顥《黃鶴樓》格式都沒寫對,卻力壓50000首詩,排名第一?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近5萬首《全唐詩》中,每一首詩都宛如璀璨星辰,但要找一兩首可堪稱第一的上乘佳作也並不難。其中杜甫的《登高》與崔顥的《黃鶴樓》就是唐詩七律之首的唯二詩選。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崔顥的《黃鶴樓》。
  • 七律之首崔顥的《黃鶴樓》,到底算不算律詩,格律詩別格了解一下
    七言律詩,是中國詩詞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唐以來,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千古名篇佳作。而在世人眼中,七言律詩排前三的定是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以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 崔顥《黃鶴樓》被評為唐代七律第一,《黃鶴樓》是否當得起?
    唐代的七言律詩中,有三首詩曾被提名為第一。一是沈佺期的《獨不見》,一是崔顥的《黃鶴樓》,一是杜甫的《登高》。這三首詩能否分出高下呢?然而就是這麼一首別具一格的律詩,卻贏得古今文人無數的好評。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說:「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
  • 無法超越的古今七律第一:杜甫《登高》詳析
    七律作為近體格律詩的一種,有唐以來,產生了無數名篇。在詩詞史的七言體裁上,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到底誰才是第一,一直是歷來詩詞愛好者的爭論話題。《黃鶴樓》意象為先,一氣呵成,但在題材上因為前四句不合平仄格律,可以視為半古半律。這在後人格律詩的學習中,是不適合拿來作為樣板學習的。就好比學李白的人,沒有學得好的,而學杜甫的,基本上都能小有所成。
  • 七律之首崔顥的《黃鶴樓》,到底算不算律詩,格律詩別格了解一下
    七言律詩,是中國詩詞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唐以來,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千古名篇佳作。而在世人眼中,七言律詩排前三的定是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高》以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如果從格律工整來說,無疑以杜甫的《登高》為首,而從寫景、立意來說則以崔顥的《黃鶴樓》為佳。當然大多數人認為,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在這三首絕唱中只能屈居第三。雖然還有小小爭議,但七律以崔顥《黃鶴樓》為首,應該算是主流的看法。而不認同此說法的,基本上都是持一個觀點,那就是崔顥的《黃鶴樓》不算是一首標準的七律,它更應該算是一首古律,是一首七言古風詩,而不是律詩。
  • 杜甫一首唐詩,雖然字字悲苦,卻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文學史上卻同時把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推向了盛唐七律第一的爭執之中。崔顥雖然在文學史上的名氣和杜甫相比相差太多,而且其經典之作《黃鶴樓》也並不見得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但因為經歷了李白擱筆、在七律還沒有定型之前就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詩歌的緣故,向來被文學史所看重。
  • 學習七律時 為什麼要學杜甫《登高》而不能學崔顥《黃鶴樓》?
    關於七律第一,不同的評論家就有不同的意見。唐朝就有兩首名篇分別被後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一首是杜甫的《登高》,一首是崔顥的《黃鶴樓》。 至於誰是第一其實並不重要,但是學習七律要學誰、學什麼就很重要了。 一、 崔顥黃鶴樓是唐朝七律第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