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2020-12-18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俗話說,文無

    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俗話說,文無第一,杜甫的《登高》卻被稱為古今第一七言律詩,被歷代詩評家推崇。

 

  明代的 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他說:此章五十六字, 如海底珊瑚, 勁難移, 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 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也曾出現初中的語文課本裡,我們一起熟讀並背誦。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古代,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登高節,在這一天,古人會帶著家人或者朋友一起相約登高遠眺、出遊賞景。

 

  在這個「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日子裡,杜甫卻是一個人。

 

  公元767年重陽節,五十六歲的杜甫,一個人在夔州城外的白帝樓的高臺上,一邊登臺,一邊思考,於是就有了這「曠世神作」。

 

  前四句寫登高感觸,後四句寫登高所感。

 

  首聯是寫登上高臺所見所聞,杜甫在寫景抒情用詞造句上功力深厚,仿佛導演了一部動態的工筆畫風格短視頻,現場感十足,有動有靜有背景。

 

  頷聯給了個大全景,滾滾長江、無邊視野都在此句中盡展,氣勢磅礴、恢弘大氣。

  「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概括一生,杜甫的凝練能力可謂讓人驚嘆,前半生的潦倒和後半生的感慨都在這幾個字裡。有學者賞析稱,這萬裡悲秋的悲,有八九層悲的意思,抒發了杜甫無限的感慨。

 

  尾聯戛然而止,意猶未盡,一杯濁酒澆不走憂愁和苦恨,留下的思考交由讀者。

 

  獨自,並無暗自哀傷;登高,卻未無病呻吟,杜甫深沉的人生思考和壯烈的感情,都能凝結在這首詩中。

 

  走進這首詩,仿佛能聽到杜甫對畢生追求不遇的慨嘆,也能感受到詩聖那闊達的胸懷。鏡頭從景切換到內心,在這些氣勢雄渾的名句中,我們仿佛可以跟著杜甫回顧了他的一生。

  一位年過半百、生活困頓、身經磨難、漂泊無依、功名未成的人,他沒有放棄依然心懷抱負。他登高遠望,詩句躍然紙上,他痛苦著,他憂愁著,他也在吶喊著。而所有對這首詩的褒獎,也是對這位對社會充滿熱情、對民生充滿關懷的偉大詩人的無限回音。

 

  在結構上,這首詩也被成為是七言律詩的典範。律詩寫作有著嚴格的規範,每一首詩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也不可以臨韻通押。所謂鄰韻,指的是發音相近但韻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規。

 

  從規範的角度看,《登高》對仗工整,平仄嚴謹,被稱為七言律詩的典範。

 

  在七律排行榜上,第一之爭,還有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崔顥的《黃鶴樓》。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被稱為第一是南宋詩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 詩評》中說的,原話是: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除此之外,沈佺期的《獨不見》也出現在決賽圈。

 

  獨不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獨不見》雖以閨怨為主題,卻能見出詩人駕馭素材、表現情感的高超藝術。

 

  千百年來,這三首詩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擁簇者,粉絲團甚至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杜吹。支持《登高》的人說杜甫是 的「集大成者」的古體詩詩人,支持《黃鶴樓》的人覺得崔顥在意象上已經完勝其他二位了,而支持《獨不見》的人說這首詩對人的情感狀態體察地細緻入微。

 

  後世對於這三首七言律詩的品評眾說紛紜,各家粉絲誰也不肯讓步。有人說杜甫富貴氣不足,有人說崔顥詩品好人品卻耐人尋味,有人說《獨不見》的結句太弱……

 

  可無論誰是古往今來的七言律詩第一,這些偉大的作品歷經歷史和時間的考驗,都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與啟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un99.cn/

相關焦點

  • 《登高》俯瞰《慶餘年》
    詩聖詩聖杜甫一曲《登高》,在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慶餘年》裡,經搬運大師範閒之口,傳遍莫須有的慶國王朝,在劇中被冠以「古今中外第一七言律詩」之盛名。《登高》一作,自其問世以來,便被歷代詩評家推崇,的確有千古第一律之名。明代胡應麟,評《登高》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楊倫亦在《杜詩鏡銓》中評論: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 《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
  • 《慶餘年》範閒所寫七言詩,為何被稱為千古第一七言詩
    最近,《慶餘年》電視劇正在火熱播放中,而劇中的一場詩會引起了一波小高潮。劇中,二皇子為拉攏範閒,便讓靖王出面邀請範閒參加詩會,而屬於太子黨的郭寶坤也預圖在詩會中羞辱範閒。但是,範閒曾經好歹是現代人,腦子中自然擁有無數的名人詩詞,何懼之有。
  • 七言律詩第五講,解析杜甫名詩《登高》
    七言律詩基礎知識第五講: 起承轉合起承轉合是律詩最基本的骨架,也是比較難掌握的。七言律詩中起承轉合的特點是:具有它的整體性、連貫性、獨立性。先說一下它的整體性:一首詩的美也好還是一首詞的美也好,那必然是整體的美。一首詩的起承轉合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雖然都有獨立性,但它是離不開整體的。因此七言律詩是一個整體的美。是環環相扣的。都有一步一步形成的軌跡。
  • 《慶餘年》中範閒用杜甫的《登高》聞名京都,為何這詩不尋常?
    最近熱播一部電視劇《慶餘年》,劇中新穎的情節設定,有趣的臺詞,和飽滿的人物特徵都吸引了我的注意。尤其是劇裡面的男主人公範閒,因寫了首杜甫的《登高》而名滿京都,難道這首詩真的這麼有魅力嗎?清代的楊倫在《杜詩鏡銓》中箋注,杜甫的《登高》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雖然說,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有的人讀了一首詩,感覺它用詞考究、對仗工整或者是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就喜歡的不得了,奉其為心中的第一,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 《慶餘年》中,範閒靠杜甫的《登高》震驚全場,不愧是七律之冠
    在熱播大劇《慶餘年》的第七集,穿越到古代的範閒為了能找到心儀的姑娘,應邀參加了世子舉辦的文人詩會。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1.錦瑟唐代: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中第四句,寫得太好太有力太包舉,故這首詩必須入選。許渾雖然現已不知名,但生於晚唐,卻也是與杜枚齊名的詩人。杜枚詩集中,有不少是許渾的作品。人所周知的《清明》一詩,許渾是嫌疑人之一。3.
  • 杜甫《登高》到底有多絕?可稱天下七律之首
    而在最近熱播的大劇《慶餘年》之中,範閒在詩會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頭籌。唐詩宋詞,無數詩人大家,可供範閒選擇的名詩佳作數不勝數,為何範閒會選擇這首充滿著「暮氣愁緒」登高呢?從範閒本身來說,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將死之人,因為殘疾一輩子都沒有能夠親自登上高山望遠。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 唐朝這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文學家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到唐朝時,七律已經成熟,格律嚴密,詩句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沒兩句為一聯,共四聯,而此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 杜甫流落在夔州時重陽節獨自登高時作詩為《登高》萬裡悲秋誰人知
    【注釋】[1]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杜甫流落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重陽節登高時作此詩。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自古以來有登高的習俗。[2]猿嘯哀:長江巫峽中多猿猴,叫聲悽厲。古代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慶餘年》:範閒一作成名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其詩可大有來頭
    最近,藉由《慶餘年》這部影視作品,讓杜甫的詩那是又火了一把。劇中,在詩會上,範閒(從現代穿越的主人公)被他人言語所激,隨即當場寫下(默寫)了一首詩,此詩讓他一作成名,在當時的文壇上闖下一番名聲,讓眾人無不拍手叫好。
  • 萬裡悲秋常作客-《登高》
    去年看電視劇《慶餘年》時,男主人公範閒在他生活的時代,寫了第一首唐詩就是杜甫的《登高》,《登高》被一些人推為七律第一。主要內容是悲秋,那時杜甫已經接近晚年。茅屋而我們要理解杜甫的《登高》,還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說。第一個方面是杜甫是北方人,是現在的河南鞏義人。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甚爭稱讚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博得如此盛譽,絕非偶然,自然有其妙處所在。前人對此詩鑑賞頗多,其理解可謂深折透闢。然而,前人鑑賞詩歌大多儀從詩歌本身特色而言,旁及其他較少。
  • 東莞爬山登高七大森林公園好去處
    【導語】:東莞平時、周末去哪裡登高爬山好?東莞有什麼地方山可去登高的?東莞周末、節假日(重陽節)登高爬山好去處。  黃旗山森林公園。  開園時間:5時30分~19時  公交線路:大嶺山5路  5.銀瓶山森林公園  謝崗片區:銀瓶山頂(東莞第一峰),海拔898米  推薦路線:登山步道,走主幹道,經第一、第二停車場和點春橋門樓,沿登山步道步行直達山頂,全程4.2公裡,行程1.5小時左右。
  • 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後四句抒情,著眼「悲」字,抒登高所生的情懷。①頸聯「萬裡」 句從空間說,「百年」句從時間說,對個人身世境遇的感傷,對國家動蕩局勢的憂慮。②尾聯「艱難苦恨」四字凝聚了上述複雜情思,國難與家愁打成一片,在巨大的矛盾痛苦中結束全詩。
  • 《登高》一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中「落木」為何不換成「落葉」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登高》。原詩如下:登高[ 唐 ] 杜甫急天高猿嘯哀,一、先說詩中為什麼用「落木」而不用「落葉」,除了直觀大氣,朗朗上口外,從詩律上講,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詩句中用落木而不是落葉,是要符合平仄律,木、葉平仄不同,「無邊落木蕭蕭下」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 55歲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被譽為「千秋律詩的鼻祖」,令人叫絕
    但是我一直覺得杜甫的七律,才是唐朝律詩的巔峰。他的一首《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公認的「古今七律第一」。在《慶餘年》裡,範閒最初便是憑藉著這首律詩,驚豔四座,名揚京城。而除了《登高》杜甫還寫過很多經典的七律,例如《閣夜》。
  • 《慶餘年》:讓範閒走紅的「萬裡悲秋常作客」,原來大有來頭?
    在最近的熱播劇《慶餘年》中,男主人公範閒在詩會上被他人用言語所激,於是便隨即寫下一首詩。此詩一出,詩會上的人無不拍手稱絕。而範閒也在當時的文壇上迅速走紅。值得一提的是,在還沒有寫出此詩的時候,範閒就跟眾人誇下海口說:「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輩子就不寫詩了」!那麼,範閒究竟寫的是哪一首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