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大劇《慶餘年》的第七集,穿越到古代的範閒為了能找到心儀的姑娘,應邀參加了世子舉辦的文人詩會。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
實際上,杜甫的這首《登高》得到古今文人的大力追捧和喜愛,並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
在公元767年,那一年的杜甫已經55歲,此時的他,流落到夔州。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了4年,杜甫本以為大唐可以逐步恢復到盛世,但是緊接著地方軍閥又開始了長期的藩鎮割據。
由於好友嚴武的去世,使得杜甫在成都沒有了經濟倚靠,只得離開杜甫草堂,駕著小船一路艱辛地來到夔州。
在夔州的歲月中,杜甫百病纏身且漂泊無依,此時深秋時節,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地寫下了這首《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劉禹錫眼中,秋天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萬志,而對於杜甫來說,卻具有了更多的愁苦與悲傷。
此時,天高雲淡,但風卻很大,風聲伴隨著猿猴悽涼而悲切的聲音,使得杜甫的心情更加低沉。秋天的江水澄清而透明,只看見水中成群的鷗鳥或盤旋在上空,或棲息在沙洲。
杜甫望著鷗鳥,有時候自己的命運真的不如這些嬉戲的鳥兒,他們可以自由飛翔,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落葉隨著秋風的節奏飄落下來,長江之水奔流不息。自從安史之亂以來,杜甫便常年飄零在外,成都雖好,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夔州雖然風景優美,但杜甫的心中,卻顧不得欣賞一切美景,心中只有一個方向,那便是家鄉和長安。一切對杜甫來說都是未知數。
晚年的杜甫,由於常年的漂泊和食不果腹,身體每況愈下,他患有嚴重的肺病、糖尿病和風溼病,並且眼睛也不太好。
面對這疾病與漂泊,此時的杜甫正如他在《春望》中所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生了病,便不能再飲酒,可是心中的愁苦,卻向誰訴說呢?
早年的杜甫過著自信且不羈的漫遊生活,即使面對科考的失利,也完全不在乎,反而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志。
後來在長安求仕的歲月中,感受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這種遍幹權貴的日子,飽嘗人世間的無情與冷暖。
安史之亂的爆發徹底攪碎了杜甫的入仕之夢,為了活命,只得成為流民,一路奔波逃跑,最終來到成都,在這裡他過上了相對平和的生活。
但杜甫無論身在哪裡,都始終心繫大唐和百姓的安危。
面對長期的屋漏偏逢連夜雨和食不果腹的艱難困苦,如果是普通人,或許會被生活折磨的從此一蹶不振,但是,杜甫畢竟是一代聖人,即使茅屋被秋風吹走,心中卻依舊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首《登高》被世人稱為七律之冠,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