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和崔顥《黃鶴樓》哪一首才是七律第一?看看這些數據

2020-12-08 美詩美文

唐詩七律第一之爭,由來已久。雖然大家一直說著「文無第一」,但事實上用比較的方式來品讀詩歌,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品詩方式。所以筆者先強調,本期把杜甫的《登高》和崔顥《黃鶴樓》拿來一筆,並非是一定要分出哪首才是七律第一,而是希望我們在比較中,能對這兩首七律巔峰之作,有更深的認識。我們先來看這兩首詩:

《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樣兩首千古名作,要比較誰是七律第一,是很有難度的,所以筆者從:詩壇名家的認可度,對後世的影響力,詩本身的技術,3個角度來分析它。

1、名家對這「第一」的認可度:崔顥勝

杜甫比崔顥小8歲,屬於同一時期的詩人,雖然崔顥寫《黃鶴樓》具體時間不明,但想來兩首作品問世的時間也不會相差太久。在史書記載中,第一個說《登黃鶴樓》是七律第一的是南宋著名詩評家嚴羽,他在《滄浪詩話》中表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宋、元、明、清不少名家的支持。這些人裡包括元代著名詩評家方回,明代文人高棅等。而更讓此詩被「神化」的是其令李白擱筆的傳聞,雖然這一傳言目前有人認為並不真實,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確有模仿痕跡這是不假的。

再看《登高》,從典籍上來看,在明代以前並沒有找到名家稱其為七律第一,直到明代詩評家胡應麟在《詩藪》一書中稱:「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過胡應麟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太多人的認可,哪怕是杜甫的鐵桿粉絲清代名家楊倫在《杜詩鏡銓》中也只是稱此詩「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不敢說它是唐詩七律第一。

2、對後世的影響力:崔顥勝

對後世的影響力這一點,2011年中華書局專門出了本《唐詩排行榜》,討論唐代名篇的影響力。書的作者是大教授王兆鵬等人,他們用統計學的方法,評出了唐詩影響力排名的前100名,這也是第一次有人就此做出排行。在這次排名中,《黃鶴樓》排在了唐詩第一名,而《登高》列在了第15名。具體的,大家可以看看這些數據:

從這張圖中,我們能看到本次排名有幾個重要數據來源:古代選本中收錄此詩的次數指數,現代詩集收錄它的次數指數,歷代文人點評指數,相關論文指數,全錄和摘錄量,文學史收錄次數,以及網絡總數。通過這些數據,給打了一個綜合指數,結果《黃鶴樓》遠勝於《登高》。雖然這個數據不一定盡善盡美,但這是王教授等人花了17年時間統計的結果,至少是有一定參照意義的。

3、詩本身的技術水平,個人認為:杜甫勝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從第2點中的數據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端倪。《登高》的數據中,論文篇數的指數達到了10,而黃鶴樓只有1,這說明從專業性論文更願意討論《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之作,他的妙處在於「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更在於其8句皆對仗,這是《黃鶴樓》在技術上沒有達到的。至於意境本身,《登高》首聯14個字無一虛設,這也是一般七律做不到的。次聯的兩次出神入化的疊字,更是不用說了,光是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用「落木」不用「落葉」就非一般人能比。

頸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寫愁,14個字共寫了多種愁:「萬裡」是離家太遠的鄉愁,你「悲秋」是感懷歲月之愁,「常作客」是多年漂泊之愁,「百年」是年過半百的暮年之愁,「多病」是愁身傷,「獨」是孤獨之愁,「登臺」是登高詠古之愁。不用一個「愁」字,寫了這麼多愁苦,這就是詩聖的妙筆。因此,個人覺得論詩技本身,《登高》是勝出的。

筆者僅從3個角度,對這兩首詩進行了對比,肯定是不夠全面的。畢竟詩的好壞,還有精神內核、格局、意境等評判標準。不過僅從這3個角度,咱們就已經明白,這兩首詩確實是各有千秋的,算得上是七律雙璧。品詩是見仁見智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比較只是為了更深刻的了解本身,對這兩首詩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古往今來,寫關於黃鶴樓的詩很多,為何偏偏,用詞以及格式並不十分規整的崔顥的《黃鶴樓》能夠拔得頭籌?你大概已經猜到,這首詩貴在自然和奇幻。正如林黛玉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所以,崔顥的《黃鶴樓》在沒有杜甫的《登高》嚴格規整的情況下,依舊能得票眾多,進而被後人譽為「七律最佳」。
  • 杜甫一首唐詩,雖然字字悲苦,卻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一直以來關於盛唐七律最優秀的作品是哪一首,存在著一些爭議。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文學史上卻同時把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推向了盛唐七律第一的爭執之中。崔顥雖然在文學史上的名氣和杜甫相比相差太多,而且其經典之作《黃鶴樓》也並不見得完全符合律詩的格律要求,但因為經歷了李白擱筆、在七律還沒有定型之前就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詩歌的緣故,向來被文學史所看重。然而,等到杜甫的《登高》橫空出世之後,我們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盛唐七律第一。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 《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
  • 李白很佩服崔顥的《黃鶴樓》,仿作了一首,卻不寫黃鶴樓
    主要是崔顥的《黃鶴樓》一詩太叫今古詩人和讀者震撼了。南宋嚴羽甚至把《黃鶴樓》一詩評為唐朝七律第一,這更讓後人對這首作品刮目相看。流暢自然的氣韻,對神仙逍遙自在的嚮往,思古懷鄉的淡淡愁緒,使這首詩平添了諸多魅力元素,令人為之傾倒。
  • 《黃鶴樓》不合格律,為何被贊唐代七律第一,令李白都要擱筆?
    中國的山非常多,泰山、廬山最出名,因為有杜甫李白這樣的大詩人歌詠它們。自然風光如此,人文景觀更是如此。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中國的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如果要給四大名樓排序,毫無疑問黃鶴樓當屬第一,原因也很簡單,歷代文人騷客,為黃鶴樓留下的詩篇最多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崔顥的《黃鶴樓》: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張發安文評:《極富張力,氣象渾厚——唐詩七律之冠審美談》
    極富張力,氣象渾厚 ——唐詩七律之冠審美談文/張發安 編輯/磐石 唐詩七律之冠,歷來有爭議。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道:「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明代學者胡應麟則認為杜甫的七律《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今見康震教授(北師大博士生導師)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中說: 「文無第一」……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唐詩第一」也有很多人不認可。但是似乎有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爭議並不多,這便是老杜的《登高》。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火了,男主角在劇中靠著背誦杜甫的《登高》名滿京都。《登高》經範閒之口一出,就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為什麼詩聖杜甫的詩會讓範閒博得滿堂彩呢?
  • 大數據排行第一,黃鶴白雲爭論千年,《黃鶴樓》的真面目到底是?
    這個時代流行大數據分析。根據唐詩的大數據分析:最受歡迎,大家最喜歡的唐詩中《黃鶴樓》赫然排在第一。回顧崔顥黯淡的一生,唯有《黃鶴樓》一首詩成了他引人注目的高光。也就是這一抹輝煌的高光,消解了他那所謂「有文無形,嗜賭好色」的陰影吧。
  • 崔顥題《黃鶴樓》,李白不甘示弱,終於兩篇傑作比翼齊飛
    這不,李白又來到了黃鶴樓,他興致勃勃地懷揣著詩興,準備再寫一篇驚世傑作。不料他在遠眺長江風光、觀察樓宇錦繡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了崔顥的詩句,還真是寫得不錯,李白讀了一遍,並把它記下來。《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他更不會想到,後來與之齊名的詩聖杜甫,將在大曆二年時來到奉節白帝城,寫下了毫不遜色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崔顥經典七律賞析:「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的《黃鶴樓》,向來和杜甫的《登高》相類比,被譽為是盛唐七律第一。這兩首唐詩就像是盛唐七律當中最耀眼的明珠,代表著盛唐七律詩歌的最高水平。不過,兩首唐詩所表達的主題卻有相當的不同。杜甫《登高》寫的是秋日一個人的孤獨,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在寫人到中年的孤苦;而崔顥的唐詩雖然也寫的是秋天,但是表達的情感卻在於思鄉。詩歌中的最後兩句表達的最為明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
  • 10首七律唐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
    在唐代,七律佳作頻出。七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七律詩起源於南朝,初唐定型,到杜甫手中成熟。今天,隱娘總結10首唐代經典的七律詩,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你最喜歡哪一首呢?《黃鶴樓》唐·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說到武漢,就不能不提到黃鶴樓。相傳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到唐代時已具規模,後來更屢遭戰火銷毀,數次重修重建,到如今更是有了「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崔顥生在盛唐,早年間的詩作浮豔輕薄,後來他漫遊邊塞,詩風也因此一改穠豔,而多了些許風骨。這首《黃鶴樓》據說便是他漫遊到湖北武昌時所寫。
  • 一首不合規則的七律,竟然好到詩仙李白不敢題詩
    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黃鶴樓聞名遐邇,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均在此題詩留字,詩仙李白也曾登臨黃鶴樓卻未題詩,這是為什麼呢?傳說他因為看到一首當時無名詩人的詩寫的太好而放棄題詩,這是一首什麼詩呢?這首詩有什麼好呢?
  • 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為七律之首,它有什麼過人之處?
    黃鶴樓頭黃鶴樓能有如今的名氣,我們都得感謝唐朝詩人崔顥(hào),感謝他留下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不曾想,就是上面這首詩,被歷代詩人們推為唐人七律之首。其實,按照律詩的格律要求,本詩前四句與律詩存在爭議,屬古體詩範疇。後四句卻十分符合律詩規範。與其讓本詩在古體和律詩歸類中出現分歧,還不如說詩人的這首詩是集古風與律詩之大成。獨創詩派,自成一體。可以說這首詩是古體和律詩高度融合的衍生物,這也是它能登上唐詩巔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一個唐朝的「情聖」,憑藉一首詩,讓李白東施效顰
    如果要問在唐代,律詩誰做得最好,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年少成名的詩仙李白,或者說是大器晚成的詩聖杜甫,亦或後世存留詩歌的數量,約為前兩人之和的白居易……總之並無定論。但是要論律詩中的魁首,大家則普遍認為,非崔顥的《黃鶴樓》莫屬。這首七言絕句,不光留名千古,還曾讓一代詩仙李白無奈「擱筆」。後來李白回去後,很不服氣,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不過和崔顥的詩一比,無異於東施效顰。
  • 這首詩堪稱唐詩七律之最,李白都望塵莫及,黃鶴樓因該詩聞名於世
    誰知道崔顥來之後,獻詩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李邕一聽他走的還是淫詞豔曲的路子,大怒說:「小兒無禮!」拂袖而去,再不與之交往。在名家輩出的唐代,崔顥早年一直無籍名也許是註定的命運了。可不曾想,晚年之後,詩風突然一變:「風骨凜然」,讓人稱奇。在武漢黃鶴樓,詩人為我們留下了堪稱唐詩七律之最的《黃鶴樓》,這首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
  • 還有這樣一首詩?李白為之擱筆且模仿的唐詩,號稱唐人七律第一
    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閱讀古詩——《黃鶴樓》,作者是唐代詩人崔顥。 崔顥(hào),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 唐朝這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文學家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到唐朝時,七律已經成熟,格律嚴密,詩句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沒兩句為一聯,共四聯,而此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