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的《黃鶴樓》,向來和杜甫的《登高》相類比,被譽為是盛唐七律第一。這兩首唐詩就像是盛唐七律當中最耀眼的明珠,代表著盛唐七律詩歌的最高水平。
不過,兩首唐詩所表達的主題卻有相當的不同。杜甫《登高》寫的是秋日一個人的孤獨,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在寫人到中年的孤苦;而崔顥的唐詩雖然也寫的是秋天,但是表達的情感卻在於思鄉。
詩歌中的最後兩句表達的最為明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對於一個遊子來說,沒有什麼不能引起他的思鄉之情。雖然在面對回鄉的機會的時候,也未必選擇回鄉,但是在看到秋日、日暮、暮靄這樣景色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依然是那個縹緲的故鄉,而那種情緒瀰漫心頭,就是這句著名的「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之時,正是倦鳥歸林之時,在外漂泊的遊子又何嘗不是「倦鳥」呢?他們也想在疲倦之時遇到來自故鄉的溫暖,可惜看到的卻是「鄉關何處是」。眼前重重的暮靄,讓他找不到家鄉所在。倦鳥尚且有歸巢之時,而這個浪跡天涯的遊子,目前只能在這裡呆呆地望著那「日暮」的「煙波江上」,所感觸到的也只有「使人愁」。
鄉愁,是經典詩詞在非常容易見到的主題,這一類的題材佔據了很多的篇幅。以此為中心,我們一旦看到夕陽、黃葉、徵途、飛花等等意象的時候,都很容易想像出意象背後那個失落的遊子。
他們並非願意回到故鄉,因為外面有更廣闊的世界;但是他們對故鄉永遠是割捨不掉的,因為那是一片真正的熱土,撫養他們成長,注入給他們靈魂。
那是他們的根,所以在「何處是」的時候,才會「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