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學也正在不斷發展,就連"小說"的題材都不再僅僅局限於最開始的那幾類,變得新穎起來。比如有末日類的、未來機甲類的、恐怖無限流類的等等。不過這並不代表,那些傳統類型的小說就不受歡迎了。
像是言情類、懸疑類、武俠類的小說,依舊是主流。尤其是武俠類的小說,更是從出現起就廣受男生們的追捧,就連有些女生都十分嚮往,書中那"笑傲江湖"的肆意生活。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有人追捧自然有人反對,著名作家李敖就曾直言過:"武俠小說不入流,全是糊弄人的。"
"武俠小說"在很久之前就存在了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眾多類型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種,這類小說中的主角大多都是武功高強、身懷絕技的俠客或者義士,講述他們在江湖中瀟灑肆意的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或者為了解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向腐敗朝廷發起挑戰的故事。
有一些學者認為"武俠小說"的來源,應該是受到了司馬遷編纂的《史記》中的"遊俠、刺客列傳",以及魏晉、六朝時開始廣泛流行的"雜記體",如到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喜歡看的"聊齋志異",這種'神異、志怪小說。
至於為什麼古時候就會開始記載這類事情,那就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起了。在"火藥"還沒發明出來之前,不僅是中國,而是整個世界都處於"冷兵器時代"——以刀、劍、棍、戟等等為武器。而以這些為武器,對個人的武術造詣要求很高。
一個人倘若可以使用一件冷兵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麼他就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境界,是可以保家衛國的良將。
因此古往今來,除了"揚文抑武"的宋代外,大多都很注重"武官"、"武將"的選拔,甚至有的朝代不計較出身,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從軍。
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有不少江湖人士,或者遊俠曾經是為朝廷效過命的,並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歷史上就記載下來了他們的故事。
不過有願意為朝廷效勞的,也有不滿朝廷官員對百姓進行壓迫的江湖術士們,他們仗著自己身懷絕技或者武功高強,便對朝廷,權貴,發起了挑戰。
不過這種類型的遊俠,大多都是"獨行俠",比如歷史上人盡皆知的"荊軻刺秦王";但是也有成幫結隊的,比如"水滸傳"中的"綠林好漢們",而像是這種類型的故事,也都被歷史所記載,流傳了下來。至於另一種"俠客",他們是對現代武俠小說影響最深的一類人。
這些"俠客"似乎存在於現實與虛構之間,他們總是帶有一些神秘色彩,往往是一段傳奇。有的內容過分誇大了武術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似乎有了武功後,人們就可以"無所不能"。而這種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雖然比較誇張,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的一種美好幻想。
因此不管是在古時候,還是現代社會,都是一種"俠客"類型的小說,更受大家歡迎。近現代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武俠作家,比如寫下了《絕代雙驕》的古龍、《神鵰俠侶》的金庸、《白髮魔女傳》的梁雨生、《四大名捕》的溫瑞安。他們寫下了眾多著名武俠小說,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的"四大宗師"。
"四大宗師"的作品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但是著名的作家李敖先生,曾經直言"金庸先生虛偽",更是直白的點出"武俠小說不入流,全都是糊弄人的",這是怎麼一回事?他為何會下此結論?而這種結論竟然也得到了不少文界人士的贊同。
李敖直言:"武俠小說不入流"
李敖出生於1935年,他自幼生活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全家人口多達19人,而當時正值戰亂,全家都過得十分艱辛。但是李敖從來不信命,他努力讀書,最終在1954年考上了臺灣大學,專修法律,但因為對此不是很感興趣,便退了學,重考進了歷史系。
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李敖就開始在各大雜誌、報刊上面發表自己的作品,剛開始籍籍無名,之後隨著他文學素養的提高,他的作品開始受到好評,並逐漸廣為人知。而他的作品內容和他的性格一樣,非常直接,常常直言不諱,發表自己的所言所想。
到了後期,李敖喜歡採用諷刺冷諷等種種寫作手法,來批評自己所見不慣的一些人和事物。他精通文史,學貫中西,是難得一見的文學天才!
但他同時也是特立獨行的"怪俠",他從來不在乎輿論,曾經公開諷刺過魯迅,胡適等人,懟天懟地,也不懼怕他人的諷刺。
因此,像李敖這樣不拘一格的人敢直言諷刺金庸先生,似乎也是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他之所以認為金庸先生虛偽,是因為有一次金庸先生到他家裡做客,金庸先生對他言辭鑿鑿的說,自己已經佛系了,對於錢財之物都不是很感興趣。
這句話讓李敖非常嗤之以鼻,他心想,你要真對錢財之物不感興趣,為何不全都捐出去呢?可見這句話並不是真心話,只是在怡然自得罷了。而他直言"武俠小說,不入流",這是因為他讀過金庸先生所寫的武俠小說。
男主角可以一箭射下大雕的《射鵰英雄傳》;女主角常年生活在古墓裡,可以睡在一根繩上的《神鵰俠侶》等等,李敖全部都讀過。然而他覺得書中那些可以飛簷走壁,隔空取物的描述,十分可笑,並且非常不現實。
李敖認為,古往今來沒有任何武術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金庸先生描寫出來的武林世界無疑是虛假的,然而卻有很多人追捧這些,並有不少年輕人竟然信以為真。那些十幾歲的少年們,真的認為古代的那些"俠客",會"飛簷走壁"甚至還會"水上漂"。
更有甚者,因為痴迷於這些武俠小說,便早早就放棄了自己的學業,跑去武當、少林等等,要拜師學藝,想成為小說中那些可以見義勇為,行俠仗義的"大俠"。殊不知,那些小說裡令人嚮往的"江湖生活",大多都是由作者編造出來的。
不能引人深思的作品,確實有些"不入流"
不管是令人感動"言情小說",還是讓讀者熱血沸騰的"武俠小說",實際上除了"紀實類"的小說,幾乎都加入了作者的憑空想像。
他們把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事情,添加在了他們所創造的文學世界中,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筆下的人物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做到自己未能完成的事情。
現在的小說大多都是作者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往往都是自我滿足,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而金庸先生的作品過於經典,給後世的武俠小說造成了很深的影響。
有許多寫"武俠"的小說作者,十分相信金庸先生筆下的世界,誤以為古代的武術真的有那麼出神入化,並且也都加在了自己的作品中,結果又誤導了後來者。
所以,李敖說"武俠小說不入流,全是糊弄人的",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太不現實的作品,無疑就是"烏託邦",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只能遠看不能深究。而倘若一個作品,只能讓人讀到表面,體會不到深意,不能深究,這確實是有些"不入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