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建築是一股始於二十世紀初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建築潮流。殘酷的大戰改變了戰後的建築形式。人民需要具有實用功能性的建築而非從一張白紙上再重建戰前的那些老式建築。學院派與新古典派建築的形式如過眼雲煙般消失於天際,人們不得不尋求一種新的建築形式來滿足公眾的需求,這便是現代建築興起的來由。隨之,也就有了後來確定戰後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標誌性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基於新的建築技術與材料像鋼筋水泥,鋼以及玻璃而建成。這種建築風格一度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大學與政府建築裡,直到 1980 年才開始遭到來自於後現代主義與新現代主義建築形式的挑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現代主義建築中一些非常有名的標誌性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
流水別墅 (弗蘭克·勞伊德·賴特,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米爾溪,1935年)
流水別墅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日本建築的懸臂桁架。實際上,賴特所喜歡的草原式住宅的形式也在這裡得到體現。整座別墅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是考夫曼家族周末休閒度假之處。
別墅建成後很快顯出破敗的痕跡,漏水的屋頂甚至讓考夫曼把它稱之為「七美元建築」。更進一步的,階地上的懸臂桁架因為未得到足夠的支撐而掉落。別墅被重修了幾次並在 2002 年成為了一座博物館。
Courtesy of Frank Lloyd Wright
玻璃房屋(菲利普·詹森,美國康乃狄克州新迦南市,1949年)
這是菲利普·詹森為自己設計建造的房屋。設計是小巧的且利用了玻璃的反射與透明的功能。詹森還在設計中實踐了尺寸與幾何形體的組合,並因此讓這座小屋成為了該地的一處風景,亦就此成為了世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個 ICON。
這座周末小屋主要由玻璃與鋼架建成。然而,與賴特的流水別墅一樣,它也有著漏水的問題。詹森為此打趣說,這是一座『四美元建築』。
Glass House (Philip Johnson, New Canaan, Connecticut, USA, 1949)
薩伏伊別墅(勒·柯布西耶,法國巴黎,1931年)
它是薩伏伊家族在法國巴黎周邊城市普瓦西的休息寓所。獨特的建築設計體現了勒·柯布西耶所強調的現代主義建築的「Five Points」。開放平面,加強的水泥柱網格,水平且隨意分割的窗,屋頂花園與獨立的立面。
當開始使用後薩伏伊家族同樣很快就遇到了很大的問題。設計缺陷與建造的瑕疵讓薩伏伊家族在使用數年後就棄用了它。這反而使得薩伏伊別墅成為了公眾建築並最終成為了一座博物館。
Villa Savoye (Le Corbusier, Paris, France, 1931)
古根海姆博物館(弗蘭克·勞伊德·賴特,美國紐約,1959年)
建築師很好地體現了仿生建築的概念,把人類的目光凝視於與自身所關聯的環境及事物。
圓錐體形的博物館由多個藝術館及其藝術收藏品組成。螺旋而上的內部設計似乎讓你在一個無盡的旅程中解構掉空間裡的阻礙物。博物館現代主義堅硬的幾何形體被賴特詮釋為:「這些幾何形體暗示著人類的理想,氣氛與情感 - 比如:圓,無窮無盡;三角,結構的聯合;螺旋,生物進化;方形,正直。」賴特把古根海姆視作一個「精神的廟宇」。
The Guggenheim Museum (Frank Lloyd Wright, New York, USA, 1959)
巴塞隆納德國館(密斯凡德羅,西班牙巴塞隆納,1929年)
德國館是 1929 年巴塞隆納國際展覽會德國展覽館的遺產。展覽完後被拆除,後又重建。受包浩斯運動影響,該館的設計體現了密斯少即是多的原則,在空間分隔以及懸臂式的屋頂對後世的現代建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儘管整幢建築非常小巧,但在材料的使用上卻非常考究,如瑪瑙、大理石及石灰華。隨著德國館一塊誕生的還有後來聞名於世的家具「巴塞隆納椅」。
Barcelona Pavilion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Spain, 1929)
耶魯大學英格斯冰場(埃羅·沙裡寧,美國康涅迪格)
該建築還有個別名「耶魯鯨」。這個外號你一看建築本身就知道原因。沙裡寧本人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建築本身就帶有沙裡寧的建築風格,即巨大的懸鏈狀的拱形。冰球競技場頂上有著一個被90米高加強鋼筋水泥支撐著的懸臂屋頂。
David S. Ingalls Skating Rink in New Haven (Eero Saarinen, Connecticut, USA)
Villa Dirickz (Marcel Leborgne,比利時布魯塞爾,1933年)
Villa Dirickz 有著惹人眼目的塊體形狀,其富有現代感的玻璃窗戶以及白色而巨大的鋼筋水泥被周圍滿是綠色的植物所包圍,遠看就像是法國畫家塞尚畫裡堆積而起的塊狀房屋。這幢別墅在當時極為昂貴,價值一千萬美元,有著極其豪華的內飾還附帶有一個葡萄酒窖與一個影院。與薩伏伊別墅一樣,Villa Dirickz 也在後來遭遇到灰暗的時刻,直到亞歷山大·卡梅隆在2007年把它買下後重新翻修了它。
Villa Dirickz (Marcel Leborgne, Brussels, Belgium, 1933)
Isokon Building (Well Coates,英國倫敦,1934年)
這是至今還在使用的公寓樓,它總共有32套公寓,還包括住宅管理員房間與很大的車庫。公寓裡的廚房都很小,住戶們可在共享廚房裡做飯、洗衣與擦鞋等。該公寓樓在 2003 年被重新翻修過。翻修中還在車庫裡新建了一個公共美術館來講述該樓的歷史。
如今看起來司空見慣的建築形式在1934年的倫敦應該還是比較標新立異的。
Isokon Building in London (Wells Coates, London, UK, 1934)
新國家畫廊(密斯凡德羅,德國柏林,1968年)
新國家畫廊專注於二十世紀初始到如今的現代藝術。其現代主義特徵主要體現在玻璃幕牆,懸臂屋頂以及稜角分明的幾何外立面。環繞著建築的是密斯自己塑造的雕塑群。
該博物館已是柏林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
Neue National Galerie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Berlin, Germany, 1968)
The Cité Radieuse (勒·柯布西耶,法國馬賽,1952年)
這個住宅項目是勒·柯布西耶眾多傑出的現代主義建築的成就之一。該項目在色彩的選擇上受到包浩斯的影響,從而包含了黃、紅與藍。是不是讓人想起蒙德裡安的抽象格子畫?住宅有 27種類型的 337 套公寓,有一個廣場以及遊泳池。整幢建築是由不加修飾的鋼筋水泥所建成,最初柯布西耶還試圖加上一個鋼框架,只是因為戰後鋼材極度匱乏而作罷。
大廈在 2016 年被認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The Cité Radieuse (Le Corbusier, Marseille, France,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