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鈔票上印什麼,的確可以強化臺灣人的記憶,但是鈔票上抹掉的,未必見得就能從臺灣人心目中抹掉
先是把蔣中正的頭像從軍中撤出,然後是拆除蔣中正的銅像,現在又在臺灣內部傳出聲音,說新版臺幣上要取消蔣中正的頭像。因此,不但蔣中正在九泉之下大為光火,泛藍「立委」們大為光火也是正常的事情。最近臺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受到「立委」質詢的時候就明確表態,說鈔券沒必要改版。他還指著「立法院」會議室牆上的國父遺像說,「孫中山還掛在這裡!」
孫中山像的確還掛在這裡,但是已經僅僅是掛在這裡而已;蔣中正先生的確還埋在那裡,但是也不知道能夠埋在那裡多久。即便這樣,還有人真的不想讓他掛在這裡,埋在那裡。最近臺灣的「去中國化」和「去蔣化」,真是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聯繫前一階段爆出的大量弊案,難道是「第一家庭」天天貪腐,因此對著先「總統」的頭像十分不爽,終於放出風聲要在鈔票上「去蔣」,以觀後效?
眾所周知,貨幣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主權符號」。這個符號上所印刷和烙印的內容,實際上要體現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權威、歷史和文化,因此往往不能隨便改動。
而從技術角度考慮,最新改版的五百元和一千元新臺幣鈔券,使用至今也不過一年半;依國際慣例,鈔券如果是考慮使用或防偽等因素改版,平均也是五年左右才會改版一次,目前新臺幣鈔券並沒有改版急迫性。因此,臺灣島內才會有相關人士很「客氣」地指出,這波推動「正名」的公營事業或機構,多數是考慮名稱可能與大陸相近而產生混淆,但是新臺幣和人民幣不易混淆,應該沒有「正名」的問題。
其實哪裡是新臺幣和人民幣混淆的問題,而是「臺灣」和「中國」在某些人心中混淆的問題。臺灣「正名運動」所引發的巨大反彈,使得當局某些人走曲線救國的路線,先從「去蔣去孫」開始,將臺灣的歷史逐漸割斷。他們不但讓中小學生的課本裡沒有了臺灣的歷史,還讓老百姓的目光中沒有了中國的符號,現在又把主意打到了臺灣人的錢袋裡。
其實事實上鈔票的「去中國化」運動早就開始了。臺灣「中央銀行」2007年2月10日正式將網站上英文名稱更改為「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取代過去「CENTRAL BANK OF CHINA」的舊稱。「央行」還內部規劃,未來將全面改用新的英文名稱。而新臺幣上的「國家單位」,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現在只要把頭像一換,新臺幣就儼然是「臺獨」的法定貨幣單位了。因此難怪有人說,陳水扁還活著,幹嘛著急自己跑到鈔票上去?這不是祭生祠的做法嗎?
綠營票倉高雄市最近出現了一個大幅的「嗆扁」廣告看板,它由曾經一直支持民進黨的一名高雄市議員參選人花錢建成。這幅廣告將島內最近涉及貪瀆弊案的十大政治人物排在一起,稱其為「綠林十寇」,做法就是它以1000元新臺幣作為背景,1000元紙幣上原本的小孩人頭像卻變成了臺灣人最熟悉不過的陳水扁夫婦以及「第一親家」、謝長廷等知名的政治人物。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與弊案脫不了關係。看來,陳水扁還沒有把蔣中正的頭像撤下來,民間就已經把他的頭像放上去了。
平心而論,新臺幣上印什麼,難道真的那麼重要嗎?印上去的不見得留在人們心中,沒印上去的也不見得離開人民。臺灣的歷史,不是寫在書本上或者鈔票上的,是寫在臺灣人的心中的。鈔票上印什麼,的確可以強化臺灣人的記憶,但是鈔票上抹掉的,未必就能從臺灣人心目中抹掉。更重要的是,請先想想這7年來臺灣政壇的種種劣跡,怎麼從臺灣人心目中抹掉吧。作者:胡一淵(中國臺灣)